书城投资破解财富密码-实现财务自由的自助读本
9785800000021

第21章 谨慎选择,一切向“钱”看(4)

对策:将理财投资付诸实践是让财富增值的第一步。你也许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周全,而迟迟不行动,但世间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真正准备周全的。因此,无论如何先让自己行动起来,想投资股市就先找一家正规经营、信誉良好的证券商开户;想投资共同基金,就去一家离自己最近的银行办理相关手续……总之,先让自己行动起来。

9.懒得花心思和精力去理财投资

许多人宁肯用网聊、SPA、发呆来消磨时光,也懒得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财。“懒”似乎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但它却阻碍了我们的财富增值计划的实行。

对策:先让我们来喊这样一个口号吧——“只有懒人,没有穷人!”当自己想要懒的时候,就对自己喊一遍。此外,结识理财投资的同道中人,大家一起理财,一起交流经验,会让理财投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这样你自然就不想“懒”了。

10.优柔寡断

在做理财投资抉择时,许多人都不够果断,而优柔寡断直接导致错失良机。如股票的价格已经很低,已经可以买进了,但你又怕它还会更低,怕自己买贵了,于是错失了买进的最佳时机,等到买时股票已经回涨了。

对策:再长篇的大道理都不如让理财投资回归到单纯简单的操作有用。你可以为自己定一条铁规矩:投资后确定决策错误,立刻止损出场;而如果确定值得投资,也应该及时进场做一长波段投资。

“高收益,低风险”背后的诡计

逐利是有风险的,想要获得财富就必须面对竞争,面对淘汰。理财投资自然也是有赔有赚。有人因获得可观收益而欢喜,那么就会有人因为亏损而愁眉不展。一方高额盈利的同时必然有另一方严重亏损,这是市场的必然机制。

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固然我们每一个都希望自己像古代的陶朱公、范蠡那样拥有过人的投资眼光,能运筹商机,翻云覆雨,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就得来金山银山,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美梦而已。理财投资注定了有盈有亏,任何投资项目都存在风险,而那些收益高的项目具有高风险。在经济学原理中早就明确指出:风险与收益二者之间成正比。而马克思也曾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300%的利润,就有人愿意冒绞首的危险。”的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客观的利润,会有许多人参与到对利润的追逐中来,这样一来,要想获得高额利润,则往往会面临非比寻常的激烈竞争,相对的失败的概率、面临的风险就会更高。因此,所谓“低风险,高回报”的言论是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那些标榜着“低风险,高回报”以吸引你去投资的项目极有可能是一个陷阱。而所谓“低风险,高回报,转瞬即逝,机遇难得”也只是催促你投资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对之一定要慎之又慎。

谈及“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陷阱,就不得不说一说由一位叫查尔斯·庞齐的意大利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先用“低风险,高回报”引君入瓮,然后用后面加入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来支付许诺给前面加入的投资者的回报,从而给观望者一种“原来这个投资项目的风险真的很低,而回报也确实很高,值得投资”的假象。受利益驱使,被骗的投资者就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可悲的是,后续投资者一方面被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回报所迷惑,沦为可悲的传播者,另一方面,自己的投资被套牢,为了有足够的后续者的投资资金以支付自己所期望获得的回报,也只能合伙将骗局进行到底了。如此一来,掉入“低风险,高回报”陷阱的投资者们快速形成一个循环型的金字塔,但是,一旦发起者觉得钱已经捞够,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突然抽身离开,这个看似牢不可破的金字塔就会分崩离析,而那些还在等待高额回报的投资者则会血本无归。而这样的损失还算是小的,如果往大了说,甚至有可能引起整个经济的动荡。如著名的美国麦道夫金融骗局,不就将西班牙国家银行、日本野村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全部引入瓮中,让它们难以脱身,进而给整个市场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吗?

这种投资诈骗手段虽然古老,但是却时时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如十年前深圳的唐京公司卖墓穴、金融传销、蚯蚓致富投资、承诺未来会上市的股票买卖、莫须有的境外上市公司高额回报等都是这种投资骗术的再现。

投机者们的招术令人眼花缭乱,但本质和表象是一样的!而这种招数之所以数百年来屡试不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欲以低风险求高回报的侥幸心理。

它不仅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心理,以高额的利润为诱饵请君入瓮;而且很好地利用了人们自以为是和从众的心理。在心理上,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是足够聪明的,运气是足够好的,再加上前面已经有那么多的投资者了,因此即使明知“低风险,高回报”不合常理,也还是会掉入这样的陷阱中。

为了避免自己掉入这样的陷阱中,在投资的过程中,首先不能被收益冲昏头脑,再则还要保持独立性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要谨慎思考。

要知道,收益固然是你理财投资的目的所在,但是却不能够忽视理财所伴随的风险。应谨记“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即使市场上会出现“低风险,高收益”的反常现象,其契机也转瞬即逝,投机高手可能能够抓住某些短暂时间点趁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大捞一笔,但作为普通人,妄想通过短期投资做空方式获取暴利,成功概率极低,稍有不慎就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所以,作为普通的投资者,我们还是端正自己的投资理念,抛弃一夜暴富的投资念头吧!

挣脱房奴的宿命

房子,房子……我们对它就那么魂牵梦萦甚至魂不守舍吗?难道“房奴”就是我们的宿命?

从古到今,安居乐业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而百姓们能否安居乐业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太平、能否长治久安的标准。并且安居排在乐业的前面,要安居以后才能乐业。而所谓安居就是拥有一个安宁的家庭。从中国的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屋顶下有一只猪是为“家”,有女子是为“安”,有男丁是为“宁”,或许你已经发现,安居乐业、安宁的生活都是建立在有房子的基础之上的。几千年的传统沿袭下来,也难怪人们要结婚安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有一套房子。

但是,许多人在渴望拥有房产之前,却不得不考虑现在的国情。要知道,你对房产的需求应该建立在我国一系列的现实国情基础之上。那么,我国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口众多且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飞速发展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家庭规模化、小型化趋势加快,负债消费意识全面集中形成等。这些都推动了房产需求量的膨胀,并且让这种需求膨胀具有一定刚性,不容易逆转。

需求的膨胀和资源的有限也会让房价居高不下。现在,你为了拥有一套房,动用了全家的所有积蓄,而且还背上了贷款。这样一来,房子是有了,身体是安顿下来了,但是精神上却再也无法轻松下来:每天都需要向银行归还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债款,并且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不能间断。即使你的收入在同龄人中还算丰厚,恐怕背负“巨债”的你也不得不舍弃旅行、舍弃美容SPA、舍弃你的名牌靓衣美包,开始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地生活;即使你曾经在Office中牛气十足、特立独行,可现在你为了收入,也不得不在老板面前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过去可以随时和恋人享受情调生活的自己,现在可能也只能回到家中过熬粥就咸菜生活了。这简直可以说,你已经被房子“挟持”了,根本没有生活乐趣可言。

你悲愤地问:“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既不能用来孝敬父母,也无法用来让自己享受美好生活,无法用来爱我们所爱的人,只能拼命地往房地产商手里送?”你是否认为,是政府无能和房产商势利将你变成了“房奴”,剥夺了你的美好生活呢?

在指责政府、房产商之前,你或许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自己对于房产的欲望是否过于贪婪了?

就如同余华在《兄弟》的后记中阐述的那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用了40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西方人需要400年才能经历的事情:从1998年房产改革开始实施到今天,已经有超过80%的城镇家庭已经拥有了自有住宅,而具有百余年房产市场化历史的美国,仅有68%的城镇居民拥有房产,而英国的这个比率为67%,德国为42%。由此可见,关于房产,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起的,不然,在大部分欧洲国家,租房率也不会超过50%。而我们呢?月薪三四千、家境一般的普通职场人却非要拥有动辄百万的房产,这不是自己将巨债背上身吗?这样做有必要吗?

而且,有的人的要求可不仅止于拥有房产而已,还要求他们的房子要够大、够好。而在香港那样的世界老牌经济区,有72%的人都只是购买6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对于9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房产只有10%的人看好。而你呢?身处一个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没几年的经济大环境下,竟然动则购买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这不是太不量力而为了吗?

总的来说,房价居高不下是经济大势所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是做“房奴”却不是你的宿命,而是你不自量力进行置产的结果。因此你在置产前,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不应盲目跟风。

对于房产投资,你应该遵循“租小房—租中房—买小房—买大房”的规律。如果你本应租房子,却非要买房子;本该买60平方米的一居室,却非要在黄金地段买两居室、超过100平方米的大房子,因此而变成了备受压迫的“房奴”,也只能说是作茧自缚了。

宽敞、舒适的大房子固然是我们的梦想,但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现实条件,分清梦想和幻想的区别,勇于面对现实。要知道,居者有其屋不等于居者买其屋,更不等于居者买新屋、买大屋。面对房产,你应该拒绝贪婪,更多地把目光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租房、租住以及购买小户型或者二手房上面,这样你才不会饱尝“房奴”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