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碧水蓝天畅想曲
9785400000036

第36章 城乡一体赛画廊——鄂州市环保工作纪实(2)

在这一环套一环的“五大工程”战役中,市环保局锐意创新,不畏艰难,亮剑执法,攻克五大“堡垒”,打了一场硬仗,打了一个漂亮仗,让鄂州这座江南古城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百湖之市更妖娆

湖北是“千湖之省”,鄂州是“百湖之市”。

建设江南“梦里水乡”,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共建和谐美好家园,这是百万鄂州儿女的追求与梦想。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围湖造田运动,使梁子湖、洋澜湖、红莲湖等众多湖泊“缩水瘦身”;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湖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房产开发侵占洋澜湖水域,导致原来广阔的湖泊萎缩,湖面不断“长”出街市。

此外,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填湖一度成为鄂州市处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污染湖泊的手段。濠塘,这座千年吴王古城的护城河,因为遭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塘,周边居民反映强烈,干脆一填了之,变成了今天的吴都古肆。

历史告诉我们,湖泊是城市明媚的眼波。

1200多年前,宋代词人王观纵情山水,写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佳句。碧波荡漾、风景秀美的洋澜湖可以说就是鄂州城区美丽的明眸。洋澜湖是当年晋太守陶侃种植柳树之处,现在仍是风景名胜。一大片官柳,繁茂千年,围绕波光潋滟的洋澜湖,养护着城市的眼睛。洋澜湖的湖光与附近的凤凰广场、南浦虹桥等景点相映成趣,南湖映月自古为鄂州十景之一。然而最近几年,洋澜湖生态水系破坏严重,水质严重污染,城市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明亮。

面对洋澜湖严峻的保护形势,市民发出了“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洋澜湖”的呼声。

为改善鄂州生态旅游形象,恢复历史盛景,养护城市的眼睛,让南湖映月的千古风情重新回到人们的心中,鄂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治理洋澜湖。

在“创模”运动中,鄂州市委、市政府打响了治理排污战斗。为了给洋澜湖“洗肺”“透析”“美容”,鄂州市委、市政府前后投入达1。5亿元,实施了破堤还湖、湖底清淤、环湖护岸工程,又对污水进行截排,环湖进行绿化,修建滨湖游园,畅通沿湖道路。为了给美丽的洋澜湖构建一道环境污染“防护墙”,对鄂州大学、鄂州高中、鄂州大剧院等3处周边沿湖道路、护岸工程完成设计和拆迁,对洋澜路管道和滨湖南路局部进行了改造,洋澜湖西岸、东岸截污工程正在抓紧实施,铺设截流管道13公里,新建截流井7座,封堵排污口66个,完成清淤、引江入湖的突破性工作。如今,洋澜湖水面已由2300亩扩大到6000多亩,沿湖21。5公里的湖岸,建成了10处开放式绿地,凤凰大道、滨湖西路等沿湖新建了步行栈道、栈桥,配置了景点,种植了花卉。

如今,洋澜湖以其超凡脱俗的独特之美,成为“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美景的写照。

伴随着江河湖堰水环境生态整治工程紧跟推进,鄂州需要构筑“防护墙”的,不仅仅是洋澜湖,还有梁子湖、红莲湖、花马湖、三山湖、长港、鄂州长江段等众多水域。如今,鄂州城区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梁子岛、樊口、葛店开发区等污水处理厂,百洪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工程正在施工建设;鄂州电厂、吴城钢铁、鸿泰钢铁、德胜钢铁等企业的在线监控系统利用,都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一个个排污工程网点星罗棋布,编织着环保的生命线,维护着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

自古以来,百里长港在鄂州市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水源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多年来未经系统整治,河道岸坡局部失稳坍塌,河道杂草丛生,加上沿岸镇村居民生活生产污水多半直接排放,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过去在港中常见的30多种鱼已不到10种。随着百里长港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推进,栽种了15000多株水质修复能力强的水生植物,部分港段已亮出了“俏”模样。加固后的樊口大闸、节制闸,铸起了一座座丰碑,成为梁子湖水系治理生态工程调节的纽带。这是鄂州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走向生态文明、走向更高层次的一座里程碑。

青山妩媚,百湖秀丽。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整治工作,百湖之市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谱写了一曲优美动人的新乐章。

山水生态入画来

鄂州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鄂州人共同描绘装点她的来世今生,打造文化品质之城,创建休闲旅游胜地,共享人文山水之都,以和谐大气开放的襟怀,以精美的山水文化盛宴,展示城乡一体“创模”成果。

鄂州“创模”工作者,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不断向农村延伸,“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行动在不少乡镇精彩亮相,谱写了一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壮丽的史诗。

市环保局编制完成的《鄂州市城乡一体化(长港)示范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有6个乡镇32个行政村及农场被纳入规划,涉及人口9。8万人。工程重点整治包括生活污水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养殖业污染、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的难题。实施“两区一带”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努力将长港镇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生态集镇。

鄂州市“创模”工作者走遍山山水水,走进千家万户,他们把一颗颗爱心、一份份温暖,送进偏远山区农民兄弟的家中。一道道安全的供求网线,把洁净延伸进千家万户,浇灌健康的心灵,滋润和谐的家庭;一口口清淤去污的“门口塘”宽敞清亮,洗亮了乡村的希望和梦想。有新民谣唱道:“改水改厕清池塘,房前庭院花果香。乡村臭气变沼气,污染问题一扫光。照明、做饭,省电又省柴,农村爹爹婆婆吃饭就是香。”这正是“清洁乡村、美化家园”行动的真实写照。2009年,全市有3个镇和4个村分别入围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创模”工作在鄂州的山山水水产生了神话般的效应。请听听市民对社区新变化的切身感受吧——“这里从前都是泥巴和垃圾,经过改造后,如今变成了健身小广场,每天早晚在这里转一转、坐一坐,感觉蛮舒服!”在凤凰街办杨湾社区,几位老人围坐在石桌前聊天。谈起小区环境的变化,他们感慨万分。

不仅仅在杨湾社区,穿行在城区背街小巷,从前的一座座垃圾山被铲平,一排排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花草、五颜六色的彩色步道砖、安装到家门口的健身器材……看到人家门前的环境日新月异,而自家门口的道路虽然已经刷黑,但绿化、休闲场上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八一小区的居民急了,他们联名写信给寒溪社区居委会,要求尽快拆除小区的违章建筑,尽快改善小区环境。于是一个个背街小巷变了脸,“穿衣戴帽”,有了精气神。

在西山街办小桥村12组临路的一面墙壁上,悬着全组各家各户的每月卫生检查结果。他们每月组织七八名妇女深入各家各户检查一次卫生,然后将检查结果悬榜公布。清洁的就给一颗“红星”,不清洁的给“黄星”,谁家卫生搞得怎么样,一目了然。

该组组长杨之凡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经验:以前,这里破破烂烂,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在全市开展的“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中,湾子就变了样。他们参观了其他乡村的文明新村建设后,回来组织党员、群众开会,全组出动,出义务工,拆厕所、购苗木、修水塘、做水泥路、搞卫生,如今好了,即使下再大的雨或雪,出门都不会拖泥带水了。

市委书记范锐平看到了老百姓的笑脸,看到了奇迹,他由衷地表示:既然环保工作有成效,老百姓拥护,群众满意,花再多的钱也值!这项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且看几幅城乡生态新村社区美丽的图景——

路口新村:一栋栋江南水乡风格的小楼临街而建,一条条白练般的水泥公路进湾入户,一处处椭圆形的花坛散落庭院……让人零距离感受了城乡一体化杜山镇路口村的“华丽转身”。按统一样式“穿衣戴帽”的路口村,更显水乡渔村风情。

说起路口新村,还得从“老路口”说起。老路口村倚路而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天晴灰尘满天,下雨泥泞一片,村头巷尾到处污水横流,这是“老路口”的真实写照。“老路口”环境差,差就差在垃圾、污水、厕所等环节上;农民生活难,难也难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改水等问题上。城乡一体化的春风唤醒了老路口人。作为“百里长港示范区”的重要节点,路口村毅然决然掀起了“盖头”,准备彻底改换容貌。

于是,一场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相结合的“大决战”在路口打响。“一建、三改、四清、五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改观村容村貌村景,快速凸现“转身”效应。“转身”后的新路口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她,有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百里长港示范带上。

峒山新社区: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汉派建筑,一排排新颖别致的联体别墅,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古村落。位于百里长港中段的峒山新社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农村新社区初显规模,就像一幅和谐优美的水墨画。峒山新社区凸显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古镇三位一体的特色。目前,社区内兴建硬化路面10公里,学校、卫生室、福利院及公路沿线30多农户已完成“穿衣戴帽”美化工程,原来老旧的房屋焕然一新。首期规划的别墅区内地下管网、绿化美化工程正加紧进行。以项目和产业带动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签约的项目有浙江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武汉元隆生态休闲园、华中农大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11个,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有的项目与新社区同步建设,为美丽的峒山描红添绿。

三山村:好似三颗明珠镶嵌在三山湖,站在三座山最高峰上的湖心亭中,山、水、人家浑然天成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山的秀美、水的荡漾、心的开阔。以前的三山村除了水还是水,农民只能靠养鱼为生,过着自给不能自足的生活。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智慧的三山人依托三山湖、龟头山等独有的山水资源,把村庄建设与三山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把水产养殖与水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旅游业,以及度假、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村。目前,形成了临风阁、庆丰阁、天一阁等多家大型餐饮游船,他们就地取材,把湖里野生的菱角、芡实、藕带等水生菜加工腌制成三山风味泡菜。同时,开辟了临湖垂钓、地笼取蟹、撒网捕鱼、划船采莲等多个生态旅游项目。每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三山村是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村,并入选全省百家旅游名村,省、市旅游局与他们结对共建,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名村。如今的三山人笑了:“这些还不够,我们要把三山村打造成江南水上明珠!”

花黄村:太和镇招商引进花黄村花木园艺场基地,规划面积1万亩,投资总额1。2亿元,目前已建成5000亩。整个基地由灌木区、乔木区、盆景区、造型区四部分组成,种植品种以彩叶树为主,如日本红枫、红叶石楠、金边枸骨、小叶女贞等大批量绿篱、地被、色块及各种规格乔木、花灌木,产品销往武汉及周边省市和国外。

“我们也成了‘上班族’,每天自带锄头等工具,按点到苗圃基地‘上下班’。”在基地干活的花黄村村民黄老汉乐呵呵地说。

村里流行一首民谚:“基地树榜样,户户赚大钱;昔日穷酸汉,今朝当老板;公路进村庄,新村建设忙;有钱存银行,不去打麻将;团结众邻里,孝敬爹和娘!”

漫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篮球场,通达各家各户洁净的水泥路,遍布路旁绿茵茵的草坪,用红色琉璃瓦盖的新式公厕,清澈见底的池塘,以及一排排蓝瓦灰墙砌成的新房……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而那为花黄村带来经济繁荣的“绿色银行”必定还会为村庄绘出更加美丽的动人画卷。

……

跳出这几幅画面,展望鄂州美好的未来,不由得让人惊叹,真是山水生态入画来,鄂州城乡一体赛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