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66

第66章 细节66

千万别伤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知觉的评价,包括能力和价值两个重要元素。自尊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似乎与儿童的心理卫生,行为问题,学业成绩,社会适应有关。”自尊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儿童的适应能力,低自尊的儿童比较容易感到无助,焦虑,自卑,不快乐。所以,父母千万不可虐待孩子的心灵,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小天正读小学五年级,一次因数学测试成绩差被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试卷三遍。平时性格内向的他,从此便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数学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后来竟发展到只要朝学校方向走便浑身发抖,上课常常觉得头晕眼花,耳边总回响着教师那尖刻的斥责声,度日如年。最后,家长不得不叫他休学。

这是一个受“心理虐待”产生严重后果的例子,当然也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一怒之下开口便训,且言语刻薄,什么“笨蛋”,“蠢货”,“没出息”,顺嘴劈向孩子,这种不经意的心灵伤害并不少见。

下面的几种情况都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1)强迫。根本不考虑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利都被剥夺。这些孩子往往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这必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2)冷漠。对孩子的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这些孩子多苦闷,孤独。

(3)贬低。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然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卑,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4)抹杀。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杀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对孩子“心灵虐待”的危害性,认识到少儿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只要在以尊重为前提的条件下,基本都能够做到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是很多时候,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还重要,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在与孩子交谈时,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做法包含了巨大的矛盾,它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交谈的恐惧感。要想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交谈,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做父母的一定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父母需要给予小心呵护,例如: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拥抱他,并说:“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要时刻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给予鼓励,甚至允许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笑逐颜开,“好孩子,乖孩子”这样叫着,而在他成绩退步的时候,脸一下拉好长,让孩子感觉你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绩。

第三,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训斥,指责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他感到难堪。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尊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正是孩子的自我观念的塑造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相当重要。要是做父母的经常说他是傻瓜,他就会慢慢相信自己是傻瓜。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为避免被人嘲笑,他将不再主动做事,不愿参加任何竞争和比赛,他只想消极处世来求自保,甚至加入不良团伙,到那里寻找暂时的满足。

因此,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满足孩子的自尊心,更好地教育孩子。其实,大而化之,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人都有一个特点,你说的事情让我内心满足,我当然愿意听你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会听你的话,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一定要谨言慎行,勿伤了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