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58

第58章 细节58

对孩子不要干涉太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忘记一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因为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做决定。父母常常会以为,自己给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不会错的,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的。

然而,父母不知道的是,你们的选择做得越多,对孩子的危害就会越大。在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之前,父母什么都替孩子选择好,孩子只要去做就可以了。然而,在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因为对父母的选择已经厌烦了,如果父母再替孩子做出选择,孩子就会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厌烦情绪,这也就是父母常常说的叛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什么都给孩子选择好了,孩子只要做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和熏陶下,孩子渐渐地变得没有主动性,没有自主意识。如果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容易产生依赖性以及消极心理,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心理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想要孩子有独立自主性,就要在孩子成长的时候不做过多的干涉,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当然,这样的放手和不干涉并不是绝对的,家长始终要在孩子的左右做指导。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必须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怎么做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坏事。

有研究表明,一个懂得自己做主的孩子,比不会做选择的孩子更加独立和坚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

曾先生的儿子曾乐在上小学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对曾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平日里他们舍不得曾乐吃一丁点儿苦,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都不让曾乐自己动手。奶奶的口头禅就是:“曾乐,这个不能做。”,“曾乐,那个不能吃。”

6岁的时候,因为要上学,曾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在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一个星期以后,曾先生夫妇就发现儿子身上的毛病一大堆。早上起床的时候,一定要等妈妈去给他穿衣服,否则就不起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妈妈喂,否则就不吃;曾乐还不愿意和外面的小朋友接触,看着小朋友在滑梯上面玩,就撅着嘴说:“妈妈,你看他们多脏啊。”

除此之外,曾乐还喜欢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自己弄。“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在一边正忙着,于是对曾乐说:“你自己去打开电视机,然后就可以看了。”

曾乐怯怯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被电着的。奶奶从来不让我自己开电视机,说那上面有电。”

妈妈微笑着对曾乐说:“没关系,咱们家里的电视机很安全,你不随便碰插销就可以了。”

过了5分钟,妈妈看见儿子还坐在电视机前面发呆。“你帮我开吧,妈妈。”曾乐恳求道。妈妈叹息着,帮助儿子把电视机打开了。

曾先生回家的时候,妻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曾先生觉得,曾乐的这些习惯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养成的。于是他对妻子说:“以后,凡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做。”

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也不再帮曾乐穿衣服了,而是站在一边指导。

开始的时候曾乐没少哭过,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穿,还由于穿衣服慢而经常迟到,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但是,渐渐地,他能够熟练地穿衣服了。

吃饭也是这样,而且能够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书包。

上学一年以后,曾乐已经完全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不再什么事情都问爸爸妈妈,能自己做的也绝不用父母帮忙。曾乐不但可以独立自主,而且变得懂事乖巧了。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放开双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是有潜力的人。这样做的父母常常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可以做到很多家长看起来不可能做的事情的。

培养孩子,父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如果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决定,什么都替孩子选择,或者干脆束缚孩子的发言权,捆住孩子的手脚和思想,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父母培养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敢说,敢想,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父母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独立的个性,就应该做到:

首先,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了自己独立意识的孩子,父母就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应该听取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有异议,也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在孩子正在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随意反驳或者评价孩子的观点。

其次,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无论居住条件如何,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装玩具或者其他用品的地方,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做决定,玩具应该怎么摆放,要怎样整理,怎样打扫。这些事情都要让孩子自觉地认识到,才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

再次,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父母也要想办法为其设立一些困难,诸如参加艰苦的求生夏令营等。在面对困难,不得不解决它们,而家长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而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遇到困难能沉着冷静地面对。

孩子必须有伙伴,伙伴之间吵架或打架也属于平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和伙伴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家长要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可以给孩子做适当的分析,但是绝对不能代替他们去道歉。

最后,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

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走路的时候,要扶着他们走一段时间。但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也就相当于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的兴趣是什么,朝什么方向走,只有孩子自己最了解。所以,有时家长只能提些参考意见,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