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45

第45章 细节45

父母不要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说教

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乖宝宝”是每个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行动,学习这些方面能够对自己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希望孩子能够处理好日常穿衣,吃饭等这些小事。可是孩子毕竟年纪还小,他们对世界上的多种事情还处在一种好奇,探索和认识的阶段,许多事情尚未经历过。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变成了“黑脸监督员”,每天总要对孩子说很多遍“不许”,“不要”等词汇,仿佛孩子总是做错事。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不停地说这些词汇,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没有见长,而不良习惯反而增加了很多。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慢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从而大大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大多数时候,妈妈都扮演着爱唠叨的角色。母亲的唠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关心呵护式的唠叨

这种妈妈只出于爱孩子的本能,认为孩子还小,自理能力差,做事常常丢三落四,所以需要不断提醒。而她们这样做是为孩子好,所以她们常常这样叮嘱:出门要多穿衣服;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放学了要早些回家……她们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事事不放心让孩子独立面对,孩子受一点苦她们心里就受不了,更别说让孩子去经历风雨。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是想着反正妈妈会提醒自己,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这样孩子怎么能够在以后独立面对生活呢?

第二种:催促命令式的唠叨

李明是个性格活泼,顽皮的孩子,妈妈就觉得他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妈妈常常认为他做事情需要催促,于是,妈妈常常对李明唠叨:“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

当然,在李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之前,母亲这样的催促是应该的。如果李明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但是妈妈还在不停地唠叨的话,孩子就算听了妈妈的话,也会在内心对妈妈的唠叨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疏远亲子关系。而且这种唠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很容易压抑孩子开朗的性格,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

第三种:习惯批评式的唠叨

晓颖的妈妈是一个喜欢说个不停的人。她不但会对晓颖的爸爸不停唠叨,也喜欢唠叨晓颖。晓颖常常觉得妈妈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会不舒服,不习惯。比如看见晓颖做错题,妈妈就说:“怎么又错了?一天不检查你的作业都不行,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怎么这次的考试成绩没有上次的理想啊?告诉你平时不要就知道玩,上课要努力听讲,你就是不听。”妈妈怕晓颖会再犯错误,这不但让晓颖疏远了和妈妈的距离,还使晓颖常常喜欢掩盖自己的错误,犯了错也不轻易说。

第四种:发泄不满式的唠叨

有的母亲工作上的压力大,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太高,就常常对孩子发脾气。比如,“你看你怎么又没考好?你看人家某某考得多好,你怎么总是这么笨,这么不上进呢?”“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样你长大也只能去扫马路了。”

这样的母亲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孩子成了她的出气筒,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唠叨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重的打击。

下面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孩子沟通。

(1)说话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跟孩子说“不要”,“不许”这样的词汇。在做一件事情以前,重点说明要做这件事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做这件事情的步骤以及做这件事情要达到的目的。对于孩子时常会出现的错误做法,要跟他们说明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孩子提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

(2)如果提醒相同问题的次数超过了三次,就要和孩子约定以后不会再提醒他,让他自己警觉。因为多次的提醒只会让家长变得唠叨,也会使孩子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3)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制定一个可调整的作息时间。在执行中不要刻板,要适当针对孩子的情况帮助他们做一些灵活的调整,使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