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36

第36章 细节36

教孩子敢于质疑和提问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一种敢于质疑和提问的精神。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孩子不问问题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了。据调查,中国8-15岁的孩子,有74.63。觉得:“不知道该问什么”,或者是“该会的我都会了”。对于这个现象,父母们虽然心里觉得孩子不问问题是不太好,但又觉得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能考个高分,不问问题也罢,反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问题一:孩子不问问题,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就真能考个高分吗?

只要你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是问问题多的学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前者顺着问题又更进了一步,了解得多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就会深入得多。虽然都是“接受”,但前者因为问了问题,获得了更多,更深入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记忆的牢固程度,还是在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上,后者总是不如前者。所以,从考试的分数上来看,不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即使有时比较高,那也是偶然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从整体来看,还是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高,不问问题的孩子即使把老师讲的记住了,那也是暂时的,而且有可能是片面的。

比如,提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人们往往就想到了“四大发明”。一般人都是尽义务一般,将其“刻”进脑子里,不会再对此进行追问。但在一位历史老师讲到这里时,一个孩子问道:“老师,你说火药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的,那我们打仗的武器应该是最先进的。可是,电视演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八国联军用的是先进的洋枪洋炮,而中国的义和团用的却是大刀长矛?”这个问题很好,说明这个孩子很注意观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当老师把中国的火药技术如何外流,清政府如何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一一讲清楚后,这个孩子就不仅仅记住什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而且增加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而这是那些不问问题的孩子所无法获得的。

问题二:孩子不问问题,行吗?

假设一下,如果我们都不问问题,那么社会如何往前发展呢?哪一项伟大的发明或发现,不是因为我们先辈不断地研究“为什么”?如果没有蔡伦问“为什么不能用廉价,轻便的东西代替丝绸或竹简来写字呢”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能凭借这雪白的纸,一起来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吗?如果人类的智慧只是局限在当时的用丝绸或竹简来写字,知识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会有我们科技的无限发展吗?

或许你又要说,他们都是科学家,当然要问为什么了!我孩子又不是!难道他们天生就是科学家吗?当然不是!通过各种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大科学家,大学问家的身上,无不有着相同的一点,那就是:

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都要问个为什么,直到把问题搞明白,就是这探询的过程,往往促进了伟大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伟人和凡人的区别其实很简单,那就看你是否会问问题!

所以孩子不问问题,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的孩子与“伟人”无缘,不会在人类文明的大厦上加砖添瓦!

有可能你对别人的“天才教育”,“神童教育”无动于衷,因为你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想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所以就无须去问为什么了。其实,这种看法没有理解这其中的意思,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伟人”,但我们同样应该拥有优秀的品质,因为如果没有这一个品质的话,连一个凡人都有可能做不好!

问题三:孩子不问问题,该怎么办呢?

对于孩子“不问问题”这个问题,有的家长把其原因归结为“孩子性格内向”,其实这是片面的看法,人的性格固然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但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他都有问个“为什么”的“自然动力”,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的起点是一样的,任何借口都只是强词夺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问问题”的孩子和“问问题”的孩子呢?问题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

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设定的孩子“拆装闹钟”的具体情境中,高达41。的家长会对孩子训斥,警告。对孩子的提问,53。的家长会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敷衍。那么你呢?你是否对于孩子那莫名其妙,无法回答,没有答案的问题,表现出上面的情况呢?如果有,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敷衍”中,你的孩子还会再去问问题吗?结果是很显然的。所以,提高认识,防微杜渐,不要在孩子已经成型之后再去买“后悔药”,而是应该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尽自己的可能去回答孩子的提问,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识事物的不同程度,来告诉他不同的答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回答不上来孩子的问题,就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所要做的,是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去研究问题。比如:你的孩子问了一个和当年牛顿问的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落到地面,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你会怎么回答呢?是说:“你哪儿那么多事儿,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还是说:“这个问题牛顿早就研究出来了,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作用,这个规律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是这么回答,那你的孩子的好奇心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因为他理解不了。

这时,你就应该想一想,怎么解释,孩子才会明白呢?这当然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套用别人的模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小,还不知道什么是“吸引力”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块儿磁铁,让孩子看一看,把一个小铁钉靠近磁铁,小铁钉往哪儿跑呢?地球就好比是磁铁,而苹果就好比是小铁钉,小铁钉跑到磁铁上去,苹果当然要跑到地球上来了。至于这是什么原理,等到孩子明白什么是磁铁的“引力”时,再跟他解释。

另外,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忙”或“烦”,就忽视或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视同儿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要知道,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牛顿,爱迪生,蔡伦!

说到这里,多数家长或许会说:“我已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到那里去买‘后悔药’呢?”“后悔药”当然是没有的,但也并不是说无药可救了,只要努力,局面还是可以挽回的。

孩子之所以不问问题,一是因为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因为思维惰性。所以,如果要补救,先要让孩子对“问问题”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然后,鼓励孩子大胆地去问,去想,去探究。在孩子试着这样做之后,要及时地鼓励。当然,也要切合实际,切莫走向极端。

事实上,能够提出疑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就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永远无法真正地进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