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岗山麓的追忆
9779200000058

第58章 “五七”干校

【邓仁贵】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信,要求各行各业都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还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信中还写道,“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封信预示着毛泽东准备对高等教育和科技文化领域实行全面整顿,包括对知识分子的大改造。这封信经中共中央转发成为“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在纪念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把大批机关干部下放劳动,在庆安县柳河开办一所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编者按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在农村办起“五七”干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战线的大批干部、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到“五七”干校参加体力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及豫、赣、鄂、辽、吉、黑等18个省共创办“五七”干校106所,下放的干部、家属达10余万人。各省的各级干校下放干部更有数十万之多。

文化部咸宁干校总部设在甘棠“四五二高地”(海拔45.2米),即现在的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当年的向阳湖区,还包括现在的张公、宝塔,校部负责人有李晓祥、徐光霄、杨岩、聂鸣九、常萍等。先遣队下来的时间是1969年4月12日,1969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队人马离京下放咸宁,12月19日来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一年之后,一批老弱病残约百余人转到鄂西北的丹江分校。干校初期是北京军区驻校军宣队主管,1970年6月2日,改由湖北军区军宣队接替。从1970年秋季起,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干校学员陆续调回北京,至1973年,大部分人离校。1974年12月底,咸宁干校解散,合并于文化部另一所干校——原河北省静海的团泊洼(现属天津)。

“五七”干校是以“左”倾错误方针为指导办起来的,是夸大体力劳动的重要,轻视脑力劳动的集中表现,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宝贵时光,而且给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可乘之机。许多单位把去“五七”干校作为排斥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手段,作为变相的劳教,许多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场所,大大损伤了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助长了“知识无用”的风气。1979年2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陆续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