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岗山麓的追忆
9779200000053

第53章 我所知道的文化部丹江口“五七”干校

【唐兰才】

在“文革”时期众多的“五七”干校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设在均县的文化部“五七”干校。

1970年夏秋之交,十年动乱期间,著名作家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大翻译家金人、赵少侯,古典文学专家王利器、顾学颉,老学者傅振伦,书法家李长路,文博专家单士元、徐邦达,故宫研究员朱家溍,还有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的弟子李可染,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可奎,琵琶艺术大师陈述亮女士,以及文化教育名人董永绍、陈杏圆、袁牧之、白登云、袁涌进,油画家许幸之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下放到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即现在文字605厂沟垴位置)劳动。李可染开始是下田拔草,后来被安排到传达室看自行车和接传电话。金人在干校得病后,因抢救无效客死在均县人民医院,在丹江“五七”干校走完了人生之路。

第二年秋天,县里举办“农业学大寨”成果展览,临时借用了干校一部分闲房办公,本人才有幸接触和了解这样一大批文化教育名人。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汇集,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汇集。可惜当时的人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文革”极左思潮影响下,“红卫兵”把他们看成“黑帮”、“臭老九”,多次向他们“造反”。记得最初一次是,上级拨款盖宿舍时,“红卫兵”因看到图纸上每单元内有厨房、洗澡间、厕所等,强行要求有关单位修改设计。图纸如何改动我不得而知,我后来看到只是在每两户宿舍前装了一个水龙头。这些文化教育名人,每次洗菜、淘米两户共用一个“水龙头”。更令人叹息的是,他们在垂暮之年,不得不抛弃以往的一切,改换业己形成的生活方式。人人动手、亲自洗菜、亲自下厨、亲自上市场采买食品。白天他们荷锄田间,汗洒田头地边,在田埂上留下新的脚印,晚上他们相依、相扶带着手电筒踏着泥泞的土路翻越一条小河到“跃进门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均县地区还没有电视)。

他们在均县期间,热心于均县的文化事业。当时大兴样板戏,他们不辞劳苦,排演了《红灯记》,在均县专场演出。在深入宣传毛泽东思想热潮中,还帮助绘制了一幅“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的大型水彩画。为提高均县文化工作队表演素质,应邀对均县文化工作队的演员进行多次培训。经过培训,演员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除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外,还创作出一批艺术较高的文艺节目。其中舞蹈《渔乡女民兵》参加了省创作节目调演,《喜送蜜橘唱山歌》在省广播电台播放。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有的演员还参加了湖北省曲艺代表队赴京表演。

期间,故宫研究员朱家溍老师举家迁至干校,曾被派往武当山为工农兵学员讲授古代建筑知识。事后朱老师有《怀武当山紫霄宫》诗记山中景物:“道院清秋暮,推窗望碧空。长松迎落照,桂露染琳宫。太岳当无愧,幽奇自不同。年年霜降后,楝叶满山红。”诗风雄健,意境开阔,正是老师本色。

“文革”以后,朱家溍老师不顾年老体衰,还多次登武当山研究道教文化和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为武当山成功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画家沃渣画了一幅在均县喂猪的画保存在文化馆陈尚海家里。傅老(傅振伦)在丹期间,曾游襄樊、过隆中、上武当;同时习古籍、理旧稿、著新作。仅两年工夫,竟写成了《陶瓷史》、《中英文物字典》等。

事情虽然过去二十多年,至今使我不能忘却的是他们为均县文化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