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岗山麓的追忆
9779200000052

第52章 为了那段尘封的历史——寻访文化部丹江口“五七”干校文化名人亲历之忆

【陈丹庆】

时间长河的每一段印记,都将成为过去,因此演变为历史。四十年前的峥嵘岁月,让我们记住了时代的苦涩与国家的磨难。斗转星移,回望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那段历史,在金岗山麓干校旧址每一寸土地都凝结着一个个不寻常的故事。这些往事虽已尘封多年,但却阻挡不住对它的寻访与探秘。

时光荏苒。记得1994年初秋的一天,时任丹江口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的杨景华同志找到我(我于1989年10月调市委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秘书科副科长、秘书科科长职务,1992年4月调市体改委任副主任,1993年11月,再次调市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对我说:“丹庆,‘文革’当中,有很多文化名家下放到文字六○五厂旁的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你尽快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随后,我从三个方面开始着手:一是在北京方面,我找了时任丹江口市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的程登明同志(现任十堰市发改委主任),请他从国家文化部查找了解情况,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相关档案资料没有,找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此情况被以后亲赴文化部的朱自欣同志查询所证实。二是在市内查找,从户籍、粮油卡入手,请公安、粮食等部门,细致寻访查找档案户籍资料,由于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直接隶属于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管理,极少与地方发生联系,也查不出所以然。三是从文字六○五厂了解情况,文字六○五厂当时同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不是一个管理机构,只是后者撤离时将资产移交给了前者,六○五厂有些人知道“文革”中的一些人和事,但说不具体。最后我给杨景华主任复命:“查不出有效线索。”杨主任指示此事找机会再查。

随后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我先后到华中师范大学上学,又调土关垭镇、市卫生局、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工作,诸多的往事随风流逝,而关于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其时、其人、其事的寻访工作始终让我割舍不下,在这十余年的工作及业余生活中,我还处处留意相关信息。1995年,在武当山创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中国著名古建筑、历史档案、古文物学家单士元等在丹江待过的一批专家学者为武当山申遗奔走呼吁,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市委常委会议室旁听申遗专题汇报时,汇报同志专门说明单老“文革”中曾在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待过,使我记住了这位泰斗。其后又在《湖北日报》看到李城外先生关于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向阳湖的文章,也同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相关联。在《丹江口市文史资料》中,先后查到好几篇文章,包括陈天裁、陈尚海的史料回忆。

2007年底,由于组织安排,我第三次回到丹江口市委办公室工作,任市委办公室主任。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寻访工作有了大的转机,2010年4月,我到北京出差,同行的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崔亮、市人社局局长欧阳义国等,闲谈中说起国家人社部张浩司长前段时间专门来丹江“五七”干校旧址故地重游,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随即把我了解的自1994年后的一些情况,一方面向时任市委书记郭新明,作了汇报,他要求迅速开展寻访准备。

回丹后,我丝毫不敢怠慢,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该项工作列入市委办公室的办事日程。一是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主要领导的支持。二是找一得力的同志承担具体寻访工作,反复思考后,与朱自欣同志见面协商(朱自欣同志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毕业,文字功底深厚,并且先后在市广播电台、市政府办公室等单位从事文字工作,曾任丹江口报社社长、总编,最后调市委政研室任副主任,机构改革时并入市委办公室),请他来担当挖掘整理具体工作。三是明确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汪光军牵头主抓,申请专项经费,市委办公室全方位协调支持此项工作。

2010年6月以后,全面寻访付诸实施,朱自欣等同志多次赴北京、咸宁等地查找与寻访。张浩司长委托黄晓捷博士(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第二任领导黄焰强之子)为北京方面的联络人,双方互动,探访有序展开。10月份,黄晓捷博士亲自莅丹回访。这些让我们共同坚信:一是复原这段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二是原文化部咸宁干校数百余名“老、弱、病、残”的落难文人及家属子女从鄂南的向阳湖迁到丹江水库旁,栖身于金岗山北侧的谷地,这些文化名人在丹江聚集,超过抗战时期的“文化大汇集”,是我市文化历史的又一个里程碑。三是对于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挖掘好,整理好,总结好,这是对逝者的告慰,是对后人的启迪。

黄晓捷博士在丹回访期间,我与其有诸多交流,黄博士年长我一岁,当初他在跃进门小学读书,我在泰山庙小学读书,两个学校同在城区相距不过千米,黄博士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我是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长,估计在那个年代,说不定我们开过“战”,还同台演出过……每每想到这些往事,作为同龄人我们难免会产生诸多感慨!

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所搜集的资料终于可以结集成书,办公室的同志又多次交换意见,增补相关内容,使本书更加完善。市委书记孙咏平同志对此书的出版发行非常关心,多次过问,要求该书编辑严谨科学,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亲自为此书作序,市长曾文华同志,市委副书记张涛同志多次指导编辑工作。对此,我们十分感动。

众所周知,丹江口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全市人民的奋斗与拼搏,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丹江口已见雏形。而这本文集的付梓问世,让丹江口市的文化底蕴添加了璀璨夺目的光彩,有助于让我们解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看清本源,这种文化挖掘抢救工作功莫大焉。我由衷感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果敢决策,黄晓捷博士等文化名人后代的热心相助,还有市委办公室同仁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算是了却我近二十年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