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9778500000008

第8章 古代乐论中“和观念”的当代意义(1)

黄中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巩固与完善,同时也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其提供道德基础、精神支柱、知识力量。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和”的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既当立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当立于具有数千年渊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贯穿有一个“和合”的思想脉络。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当今,我们不能将古代乐论理解为单一的古代音乐论,而应当理解为是古代艺术论。这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音”和“乐”本是两个独立的词。《礼记·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边说的声、音、乐三个词,具有各自的内涵。声,是指自然的、本能的声响。音,是指有意识的配合,并按规则、规律振动的乐音和将乐音组合、变化、协调并使之条理化、秩序化、体系化的曲调——相当于今天所称的乐曲。乐,是指将乐曲和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结合,具有更明确的社会内容和更动人的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类型。《乐记》就从三个层面谈到了声、音、乐。如《乐记·乐本篇》说:“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这是说人们往往从审察声进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进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进而懂得政治的得失,……所以不懂得声的人,不可能和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人,不可能和他谈论乐。懂得了乐,也就接近于懂得礼了。《乐记·乐本篇》还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这阐明:音是由人心产生的,乐是与伦理道德相通的。所以禽兽只知道声而不懂得音,普通人只知道音而不懂得乐。只有君子才懂得乐。知“声”只需要本能,知“音”需要一般的艺术感受力,而知“乐”除了感受鉴赏力之外,还需要懂“礼”——礼所规定的秩序。鉴于古代乐论所包含的宽泛内容,所以说,古代乐论,实际上是以音乐论为基础的古代艺术论。

乐与礼文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被认为是“礼乐之邦”,以礼和乐来安邦治国,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进程。礼,是由当时仪轨、规范、制度所代表的社会政治的等级秩序;乐,则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化艺术形式的教育手段,其根本功能是灌输礼的意识和保障礼的实践。礼把不同等级的人区别开来,乐则把不同等级的人在礼所规定的秩序下结合起来、凝聚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

古代乐论有许多阐述乐与礼之关系、乐与礼之不同功能作用的论述。如荀子在《乐论》中说:“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意即乐是协调关系不可变换的工具,礼是治理国家所不可替代的手段。乐使人们和谐一致,礼辨别等级差异,礼乐的原则,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在《乐记·乐本篇》中称:“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意即礼,节制人民的思想,乐,调和人民的性情。还在《乐记·乐论篇》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意即乐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本性的,礼是体现人们的等级差异的。……既和合人们的感情,又端正人们的态度行为,这就是礼乐应有的职能。还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意即大乐与天地一起协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起节制万物。乐使天地间的事物互相协和,礼使天地间的事物井然有序。因为互相协和,所以万物都融洽共处;因为井然有序,所以万物又都有了区别。故而他在《乐记·乐化篇》告之人们:“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致乐以治心,刚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意即礼和乐片刻也不能离开人们的身心。乐是打动人内心感情的,礼是约束人的外貌行为的。研究乐,用它来提高内心修养,平易、正直、慈祥、善良的心情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故而他在《乐记·乐本篇》中明言:“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性……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意为用礼引导人民的意志,用乐调和人民的性情,……礼、乐、刑、政,它们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统一人民的思想,从而使社会安宁,天下太平。

古代乐论中还有许多阐述文艺与社会、政治、道德、民心关系的论述。如《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称:“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意即为所以听一个国家的音乐,就能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考察了一个国家的风俗,就能了解一个国家的志趣;分析一个国家的志趣就能了解一个国家的道德。……所以说(文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文艺(音乐)深刻地观察社会。《乐记·乐本篇》更是明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息息相通的。《国语·周语下》载伶州鸠论乐说:“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意即政治效法音乐,音乐必须协和,协和出于平正。他还说:“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是说因为有协和平正的声音,才会有繁殖不息的财产,所以必须用中德(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和可常行之德)来引导,用中音(即中而不淫之声)来咏唱,用德、音具备(即既不失中德、又不失中音)的音乐来礼敬神,和合人民。《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贡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意即看到一国的礼,就能知道它的政治状况;听到一国的乐就能知道它的道德教化。荀子在《乐论》中说: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意即乐是使天下整齐统一,使性情中正和平的重要手段,是人的感情所需要而不能自止的东西。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对人的感化很快,可以改善民心,它感人很深,它移风易俗很容易。

以上古代乐论中关于乐与礼关系的阐述,对当今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至少有:

文艺当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这要求我们认识、把握和尊重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文艺的繁荣发展,一定要紧贴社会发展的现实,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定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文艺当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启引、精神支撑。在这方面,文艺是大有可为的。首先,文艺当宣传、表现和谐社会构建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既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更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其次,文艺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要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要引导人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以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要引导人们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第三,要在文艺中宣传、表现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要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促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以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第四,要通过文艺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要发挥文艺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和与同多样化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