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9778500000046

第46章 乡土作家群与和谐文化建设

徐传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和谐文化,正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弘扬中华民族和谐传统,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是文化题中应有之义,理所当然要勇挑重担,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近年来,在钟祥的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活跃着一支乡土文学创作队伍,他们以广袤的田野为根基,以火热的生活为素材,用手中的笔记录和抒写时代风流。在文学园地里默默耕耘,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钟祥乡土作家群。多年来,这支乡土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作不断丰收,现已成为荆楚大地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他们将和谐理念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有效地使文学作品成为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食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土作家群是历史文化底蕴的积发和现代农村精神文化需求催生的产物。钟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推开钟祥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门,清新而浪漫的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中,就有十数篇如《关雎》、《汉广》等充满楚国意绪的诗文和钟祥有着密切的联系。雄峙钟祥郢中的兰台,既是楚王与群臣理国施政之处,又是楚王与文人兴会抒怀之地。兰台培育了楚文化的两代文豪——屈原、宋玉。楚襄王在郢中称王理政期间,常与著名楚辞文学家宋玉谈笑风生于兰台之宫。宋玉借物讽谏而产生了著名的《风赋》和《对楚王问》等名篇佳作,因此才有了“雄风”、“怨秋”的典故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名曲传世,精彩绝艳的屈宋骚体、楚辞赋之文风也由此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我国农村的社会文化事业相对还比较落后,而农民又非常需要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与自己近距离甚至置身其中的乡土文艺作品充实精神生活。在大型文艺活动经常性走向农村还不现实的情况下,乡土文学作品就是与这一特定地域、特定时空、特定生活最相适应的文化形态。钟祥乡土作家群就是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秉承兰台精神应运而生的新一代文人群体。这批文学爱好者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以现实生活为材料,创作了一批记录社会发展进程,倡导和谐理念的乡土文学作品。如王世春的《川姑》、《春忙·春茫》、《夏季·夏激》、《秋获·秋惑》、《冬闲·冬嫌》,陈军的《绿野纯情》,邓德玉的《后土湾》,刘桦的《哭泣的汉江》,雷明才的《牡牛少女》,张万昕的《信念》,罗贤能的《神树》,朱大明的《风流蛮河》,罗守顺的《瓜缘》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充满泥土芳香的文学作品发表后,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在文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批作品的成功问世,是钟祥乡土作家群形成的标志,是新时期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催生的文化果实,也是这个文化群体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积极贡献。

乡土作家群要善于关注现实生活,做农民心声的代言人。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任何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都要考虑社会效果,都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鼓舞人们前进,这既是文学成为和谐文化一部分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根本意义。当前,广大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通过文学形式充分展现广大农村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欣赏口味,满足农民群众审美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乡土作家的社会责任。就乡土文学创作优势而言,乡土作家大多从基层特别是从农民中产生,他们熟悉农村、熟悉农民、熟悉田野土地,创作“三贴近”的乡土文学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更容易了解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气象,更能深切感受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更加具备创作社会需要、群众欢迎、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学作品的条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农村、农民、农业格局的转型,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社会发展城镇化正在大力推进,农民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相应发生变化,农村、农民、农业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现,蕴含着比传统农村更为丰富、复杂的信息和元素。这是广大乡土作家文学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独特资源。因此,乡土作家要善于着眼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从中提炼出深厚的有文化底蕴、有乡土特色的创作主题。善于捕捉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始终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关注时代变革,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百姓疾苦,做人民心声的代言人。在个人素质和创作理念上,乡土作家必须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学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陈出新,以适应农村变革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乡土作家群要坚持以土为本,掘进生活,突出乡土特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身在农村的乡土作家,置身乡土仍应掘进乡土,置身生活仍应掘进生活。只有进入生活的纵深地带,才能感悟、发现、把握蕴涵着土香土色的精神资源。反之,农民作家写乡土故事未必注定具有天然的优势,置身乡土也可能漠视乡土、不了解乡土,仿佛生活在别处,缺乏那种刻骨铭心的乡土存在感。因此,乡土作家的作品要适应农村新的形势和读者不断变化的欣赏需求,就要植根乡村,掘进生活,坚持以土为本的创作路子。这既是钟祥乡土作家群的总体创作特色,又是乡土作家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钟祥乡土作家群坚持以土为本的创作路子,从心灵上融入农村,从骨子里贴近农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万多件,公开出版各类文学专著130多部。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出版的文学著作都在20部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各具特色。还有不少作品登上了国家重点刊物,有的作品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省作协会员陈军,从部队复员后扎根农村,凭着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创作了120万字的长篇小说《绿野纯情》,填补了我国农民作家单部作品破百万字的空白,该书于2001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在全国引起了反响。《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30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称:“五千年来,农民写出120万字的长篇小说,陈军堪称第一人”。

乡土作家们取身边的素材,写身边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他们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频频在国内获得大奖。农民作家王世春的中篇小说《春忙·春茫》1999年获“当代文学奖”;《白玛》2004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文学奖”;《耖子·女人和牛》和《秋获·秋惑》分别获首届、第二届“路遥青年文学奖”;柴湖移民作家全浙林的长篇报告文学《移民大柴湖》2005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被评为2005年度全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中标作品,并被多家报刊连载;农民作家刘桦的小说《哭泣的汉江》

获第三届“路遥青年文学奖”二等奖;市供电公司女职工艾晶晶创作的《裂锦》、《寂寞空庭春晓晚》等5部长篇言情小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一次性买断了出版发行权,现已在全国新华书店热销。该出版社还拟将她的7部长篇小说定名为《阡陌红尘系列》陆续推出,成为我市第一个与出版社签约的作家。

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有蔡章田的《兰台飞歌》、《兰台情韵》、沈传凤的《血肉情》、冯道信的《红颜无悔》、周桦的《丹心谱》、雷明才的《散笔凝情》、周卿的《我怎会拒绝阳光进来》、黄叶斌的《兰台心语》、陆诚忠的《温峡传奇》、杨书义的《春秋果》、柏春燕的《七彩阳光》、宋天华的《爱却无奈》、别道旭的《晚晴》、徐德学的《换届风云》、北门湖文学社的《北门湖情思》等30余部文学作品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既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又有诗歌、散文集,也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集中展示了钟祥乡土作家群以土为本、辛勤耕耘的累累硕果,全面呈现出钟祥文学园地里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繁荣景象。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理想。古往今来,和谐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谐美在文学作品中有过异彩纷呈的展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文学责无旁贷,文学工作者任重道远。钟祥乡土作家群现象,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新内涵,昭示着农民精神生活的新境界,反映了农民文化生活的新追求,展现了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成果。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是广大农村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徐传洲,钟祥市文联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