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9778500000039

第39章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2)

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通过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以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当是达到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能使社会真正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了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也就是说,让各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进”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进步,共谋发展。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前来说,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尽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达到共同促进发展的目的:既是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组织、人自身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共生共进,也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之间、干群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人际之间,以及社会各要素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又是为了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达到共生共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和谐相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根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基础。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们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

要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社会能让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不能让那些无所作为者占其位不干其事,有能力者无岗可占;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自觉而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

我们如何来建立这种和谐社会的环境?我觉得,首先在利益关系和分配方面,如果处理得妥当,就能使整个社会产生活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观上解决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达到协调合作、共赢共进,要求增富济贫,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充分尊重各自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差异。其次,从制度与机制上保证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引入党的执政活动中,从制度与机制上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执政公正和执政为民。从营造和谐环境上来说,我们的党和政府确立了“以民为本”的干部人事制度,开放式选人,给人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参与选人,适度扩大人民群众参与选举的范围,凭能力和业绩,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发挥和全面业绩能得到公正回报。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执政为民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把领导干部的行为引向执政为民实践中去。其三,应该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性产生和谐,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政府行为中,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尊重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机会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会得到公正回报,而且使自己承担竞争的后果。其四,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领导干部的行政工作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正确处理复杂矛盾与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

四、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所说的和谐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是其理想、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文化是创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全面协调的、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用庄子的话说,人类只有达到“天和、人和、心和”,方可算得真和。

所谓“天和”,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和睦共处,即“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它是庄子实现和谐途径的起点。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庄子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把仁学扩大到自然,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它既讲了天和,也讲了人和。

所谓“人和”,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秩序公正、平等,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理想状态,它是庄子和谐实现的中介。为实现人际关系自由和谐这个目标,庄子提出了一个颇为完整的纲领及体系。这个纲领就是:“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适其适,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照庄子的说法,这是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是最美的天然和谐状况。

我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评价社会进步、文明发达水平的一竿标尺。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是历史性课题,也是人类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课题。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得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要做到下面几点:其一,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都能从自身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崇尚文明,遵纪守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其二,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全体社会成员才能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也就和谐美好;其三,需要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多一份沟通少一些误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猜疑,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温馨、更加和谐。

所谓“心和”,就是内心世界的和谐。“心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它需要在沉思冥想的悟“道”过程中,让心灵在体验中同宇宙本体的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和谐融合。

按照庄子的理论,那就是天和只有经过人和,才能达到心和的最高境界。庄子对人生虚静、恬淡的生活追求大胆而热烈,执着而坚定,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并且为内心世界的和谐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思想渊源。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和谐文化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的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实现社会文化和谐。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所以,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

五、和谐才能使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加快发展,只有真正发展起来了,才能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作支撑,谈和谐是一句空话。当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其实最后根本点还是落到人的身上,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建设,构建也好,建设也好,主体是人。那么,这个人需要什么,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需要有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的互相平衡的社会。

我从浅显的角度上认为,“和谐”是一种祥光,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的一种价值取向。有的学者讲得很贴切,给“和谐”下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大美,这种观点我非常赞同。我们常说,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气生财,人只有在和谐中才能感到万事万物的美好,只有美好才能给人带来好心情,心情好了才愿意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只有人人为社会贡献,社会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有了好的物质基础,自然会带来和谐的祥光。

三国时期,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刘备临终时说了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不论对古代封建帝王将相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有多么深重的意义,就它经历一千八百年的道德风雨的刷洗,依然以其简约至深的道理存留至今。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事实上很多人还是做了口是心非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牛打死马,马打死牛,与自己无关。诸如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对这些标示很多人熟视无睹。毁谤、嫉妒、行凶、挑拨离间、拉帮结派、谋财害命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跑官要官、争权夺利、权钱交易、揽功推过,坑害百姓的事屡禁不止。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不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岂能有和谐可言?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我们不能忽略身边的一切小事,要将个人的行为纳入社会的行为规范,让自己的一点一滴无愧于社会。和平的年代不能激起我们高昂的口号,也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让我们尽显英雄本色。那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行善事,多施道义,多展礼节,都能做到嫉恶如仇,你会发现这些善举会赢得最大回报。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营造和谐氛围,形成和谐风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共同的愿望。

刘书平,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