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文艺
9778500000029

第29章 以人为本、一脉相承的(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黄琳华

65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联系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的实际,紧紧围绕“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系统阐发了文艺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60多年过去了,虽然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讲话》的基本精神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邓小平提出“人民是文化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指出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等,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既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和创新,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一脉相承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哪个时代、哪个阶段的文艺,都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但是,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文艺创作对象又是不同的。

《讲话》发表时,我国虽总体上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延安,则已经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毛泽东讲到,当时延安不少文艺工作者是从上海亭子间来的,他们经历了两种不同地区、两个不同时代。革命根据地既然是人民大众当权的地区,这里的文艺就有着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文艺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讲话》所说的工人、农民、兵士(革命战士)、城市小资产阶级(指知识分子和手工业劳动者)。毛泽东说: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毛泽东选集》

第2版第3卷第855—856页)为这四种人服务,也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这是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革命文艺的本质特征。

我们今天的文艺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它是“五四”以来进步文艺和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对象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但是,由于情况的变化,今天的人民群众,在概念的外延上已经扩大,它已不是局限于革命根据地时代的四种人,还应当包括其他一些人。

邓小平指出,英雄为主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邓小平曾对“二为”方向及其内涵也作过深一层的论述,“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这两段话中,前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可以看作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后者从文艺的教育和娱乐兼顾出发,更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量的方面的规定性。质的方面要求“最好”,量的方面要求“多样”,这就是邓小平赋予“二为”方向的具体内涵。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概括的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尽管人民大众的范围已经扩大,但我们始终坚持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性质没有变。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文艺的性质,也关系到文艺的方向。他说:“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今天的文艺所要坚持的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也就是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中所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与党的宗旨完全一致;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一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胡锦涛2006年11月1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胡锦涛对“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文艺工作与党的工作的关系、以人为本的“人”的范围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由于今天的人民大众和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民大众有很多不同,今天人民大众所生活的环境和革命根据地的环境相比也有了根本变化,人民大众对文学艺术的需求已远非革命根据地时代可比。因此,只有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性质,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同时,强调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文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立场一脉相承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总是要反映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文艺不是文艺家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创作源泉在于社会生活,这是《讲话》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观点。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一切有出息的作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同上,第860—861页)当然,今天的情况变了,深入生活不可能完全像《讲话》所要求的那样。比如《讲话》

要求文艺家深入到抗日战争最前线去,现在没有这样的环境,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环境、条件、方式的改变,不等于文艺家不要深入生活,不等于完全凭他们的主观想象就能创造出文艺作品。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文艺反映人民生活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邓小平说: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重点要表现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的伟大胜利,这就是文艺反映人民生活的着重点。

上面提到种种,强调的是面;着重点,突出的是点;二是作为点与面的结合,即构成“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江泽民在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希望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