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七
9736800000022

第22章 王祯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为旌德、永丰县尹时,提倡种植桑、棉、麻等经济作物和改良农具,并撰《农书》37卷(现存36卷)。

当时已有木活字,他设计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大德二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所著《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末。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文献。亦擅诗文,有《农务集》。

不平凡的生平

王祯的生卒年月不详,只知道他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今安徽省境内)的县尹(县长),在职六年。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这以后的历史,就没有了记载。

王祯是个正直、清廉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办学校,修桥梁,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无钱治病的人。当地的百姓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赞不绝口。王祯在当县尹时,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欺压老百姓不知道为百姓办实事的昏官进行了揭露。他说,这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妨碍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只知道吃喝玩乐;他们下乡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想要老百姓多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还乘机敲诈农民,多收赋税。王祯对这些人非常痛恨。

王祯很想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因此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是极为推崇的。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为民的“好官”。(《史记》、《汉书》都有《循吏传》。)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以这些循吏为榜样。

王祯认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的知识。如果地方官自己对农事一窍不通,那他又怎么能够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呢?因此,他平常很注意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经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学习,他终于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写成了著名的《王祯农书》。

元朝时候,除《王祯农书》以外,还留下《农桑辑要》和《农桑撮要》两部著名的农书。在这一历史时期里,能够先后产生这样几部农业科学著作,不是偶然的。是由于我们祖先勤劳的劳动,在世世代代的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就开始了精耕细作。从战国到元朝初年又经历了1700多年。在这一时期中,农业生产的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也不断地发展。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的时候,开始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置了劝农官,建立了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因而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一些推动作用。但这些农书能写好,功劳最大的还要算那些掌握技术的农民。

王祯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板印书,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非常繁杂的工作。为了改进印书技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昇曾经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广泛推广使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板印刷。王祯在编写《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木活字排印法是:先在木板上面把字刻好,然后就用小锯,把刻了字的木板锯开,再用锐利的小刀修理成大小一样整齐的四方形木活字,常用字往往还要多做几个。木活字做好以后,把它们分别排列在两个叫做韵轮和杂字轮的轮架上。韵轮就是按音韵的次序排列;杂字轮是排列一般的常用杂字和“之”、“乎”、“者”、“也”等经常使用的字。检字的人坐在两个轮架的中间,只要转动韵轮或杂字轮,就可以拿到他所需要的字,以字就人,极为方便。木活字捡齐以后,就以排版刷印了。一板印完以后,仍把木活字拆散,还原到轮架上去,下次用时,再安装上去。

王祯这套木活字比雕板印书的时间缩短了几倍。

此外,他还设计和绘制了许多生产工具的图样。例如他在江西看到有一种茶磨,就根据这个茶磨的原理,设计绘制成“水转连磨”图。水转连磨是利用水力发动的机械,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这种机械性能很好,每具可以灌溉农田100亩。

在他的《农书》里,还有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图谱。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创造才能。

王祯还是一位诗人。清代顾嗣立编辑的《元诗选》中,就收入了他的诗,称为《农务集》。总之,王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农学方面。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他的农书内容。

成就卓著的《王祯农书》

王祯编写的《农书》,通称《王祯农书》。因为古农书中还有南宋陈旉(fù)的《农书》,明末沈氏的《农书》,用这样的通称便于区别。《王祯农书》是我国古农书中最有名的几部农学著作之一。

《王祯农书》共有36卷,分为《农桑通诀》《农器图谱》,《谷谱》三个部分。

全书约计13万六千多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首先是对农业作了比较全面而有系统的论述。在《农桑通诀》中,总论农业上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以前,后魏贾思勰著的具有农业全书性质的《齐民要术》一书,虽然也谈到不少问题,但涉及的地区仅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主要是分别叙述各项生产技术,没有系统地总论其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原理。《王祯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企图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作系统性的讨论,并把南北农业技术及农具的异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大百科。

《王祯农书》的另一特点是《农器图谱》的创作。《农器图谱》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插图200多幅,其中还有比较复杂的机械图形。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的形状,进一步了解其构造。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清楚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的来源、构造和用法。在《农器图谱》里,几乎罗列了作者能够看到的和农业有关的一切工具和零件。在这以前的农书,一般都没有图。在它以后,明代的《农政全书》和清代的《授时通考》,虽有农具图,但一般都是抄自《王祯农书》,不是自己的创作。可以说,《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我国古代中对农具记载得最详备的农书。

《农桑通诀》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开头叙述了农事、牛耕和蚕桑的起源,接着是本论16篇:授时、地利、孝弟、力田、垦耕、耙耢(lào)、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畜养、蚕缫、祈报。授时讲的是粮食种植的程序,以及农业与历法的关系问题。农业生产很重视“时”。我们知道,幼苗的生长、发育以至成熟结果,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光照和时间。一种作物,习惯于周围的气候条件,因此在它发育的过程中,就要求适宜的温度或光照,这样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一个地区内,一年四季的气候,大体上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一种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以至成熟,也有一定的适宜时期。作物种得太早、太晚,或者没有在适宜时期内进行某种相应的农业措施,都会招致损失,甚至不能成熟、结果。所以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好时间。为了便于掌握农时,我国很早就订出适合农业生产的农历。

在《地利篇》里,王祯把各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作了比较,指出各种自然条件的特点。

接着,又进一步说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所宜生长的作物也不同。因为各种作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它仅能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作物的特性虽然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化,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不能变得太快、太大。如果环境骤然变了,就会阻碍它的生长生育,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必须尽量避免这种环境不宜所引起的损失。这很符合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用的措施。的科学原理。

《垦耕篇》包括垦和耕两部分。“垦”指荒地的开垦,就是开荒;“耕”指土壤的翻转,就是耕田。

荒地上通常都长着树木、杂草和芦苇等植物。

开荒时,首先要把这些植物清除掉。《垦耕篇》里介绍了清除草木的方法。如果是杂草,就先把草根割断,再深翻地。如果遇到树,先在树的近根处剥去一圈树皮,树就死去,三年后树木就朽烂了,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它清除掉。这种方法,现在叫做环剥法。

板硬的土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播种前必须翻耕。翻耕后,还要把翻起的大土块敲碎,使土壤变得很松软,然后才能播种。

《耕耢篇》是介绍耙耢方法的。耙耢是劳业生产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磨土和盖土,土地经过深耕以后,还要耙细。如果耙功不到,土块很粗,下种后虽然能够长出苗来,但是根和土没有紧密连在一起,所以不耐旱,有悬空死亡、虫咬、干死等弊病。除麦田外,—般农田都应当进行秋耕,多次耙耢。到开春后,再耙四五遍,即使不下雨也可顺利下种。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反复耙耢可保存土壤中的水分。

《播种篇》介绍了选种和播种的方法。一种作物有许多不同的品种,首先要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然后再选种子,选择那些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在适当的时候下种。此外《播种篇》还谈到多种经营和作物轮作问题。最好能够选择几种在时间上先后衔接的作物,依次种植,使土地终年不空闲,这样就会经常有收获。

《锄治篇》叙述了中耕除草的方法。因为通常除草用锄,所以除草也叫锄草。除草要注意早锄和多锄。早锄就是趁杂草刚发芽的时候,就把它锄掉。如果不早锄,杂草就会很快长大,根株茂密,除起来很费力。多锄是因为杂草除净后,不久又会长出来,所以在一季作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隔一段时间就锄一次草。锄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通过锄地,不仅可以锄去杂草,而且还可以把地面耙松。这样,一方面可以流通土壤中的空气,促进作物根的生长;另一方面,被耙松的那薄土迅速干燥后,盖在地面上,还可以阻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所以谚语说:“锄头底下三寸泽。”

《粪壤篇》介绍了肥料的种类以及施肥、积肥的方法,古代称肥料为粪(“粪”字作动词甩,就是施肥的意思),所以这篇称为粪壤。

关于肥料的种类,本篇列举了苗粪、草粪、火粪、泥粪、踏粪、大粪、小便、石灰以及禽兽毛羽、草木灰、腐草败叶、扫除的尘土、洗涤的泔水等多种。

这一篇不仅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肥料,而且还说明了积肥、造肥的方法。积肥和造肥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粪屋收贮垃圾、草灰、糠枇等杂物;也可以采用凿池的方法收聚谷壳、腐草、败叶、泔水等。这些杂物在贮放的过程中,再加以调制,可以促使它们发酵,成为很好的肥料。

但是我们也应当指出,草木灰和人畜的粪尿相混合,草木灰中所含的碳酸钙,会促使粪便中的氮(dàn)肥变为氨(ān)气而散失。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好。可这是因为当时的科学知识水平还不发达,人们的认识受到了局限。

关于肥料的施用方法,包含许多问题。施肥分基肥、种肥、追肥三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种肥的施用,我国远在两千年前就已开始了。《王祯农书》里还谈到下种肥的农具。这种农具构造很简单,只要在下种用的耧(lóu)车上再加一个盛肥料的筐子就行了。下种时,耧车向前移动,肥料也就随着落下,盖在种子上。

肥有生肥和熟肥的区别。所谓熟肥,就是经过发酵的肥。不仅人畜的粪便要让它自然发酵后再用,连麻枯也要和火粪等堆积发酵后,才能施用。

《灌溉篇》谈论排水、灌溉和水利工程。我们知道,作物生长离不开水,但是水过多或过少对作物都有害。因此要对用水实行控制。他介绍了古代多种多样的引水方法,例如水在高处,就用闸门下灌、平浇;如果田高水低,就用机械提水入田;如果地势曲折而距水较远,就可以采用架槽、连筒(用大竹管连接通水)、阴沟、渠道等办法作长距离的引导。他通过对古代治水情况的回顾,来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兴修水利才能够确保收获。

《收获篇》介绍了各种作物的收获方法。首先指出收获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收得快,收得净。例如收麦时,必须尽快收割和脱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风雨造成的损失,还可以保证不妨碍秋苗的及时锄治。

《种植篇》叙述了桑树、果树和其他树木的栽培方法。谈到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施肥、修剪和管理等方法;谈到栽种树木和果树的利益,移栽方法以及防治害虫的方法;还谈到桑树、果树的几种嫁接方法。

《畜养篇》介绍了马、牛、羊、猪、鸡、鹅、鸭、鱼和蜜蜂的饲养管理方法。其中以牛为重点,强调农家以牛为本,因此必须加倍爱护,不仅要注意它的饮食寒暖,而且使用要有节制,有病时要及时医治。

《蚕缫篇》介绍了养蚕和缫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