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42

第42章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

□王礼平

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要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而“有钱办事”对我省来讲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由于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不足、农民收入较低、城市支持农村的资金有限、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较弱,很难从根本上大规模地、长期持续地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真正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还是要用好用活金融资金的支持。

根据统计,截至2006年6月底,我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30亿元,贷款余额205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11亿元,在农业贷款余额中,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为187亿元,占89%。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24亿元,占比11%。2006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新发放农业贷款113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57亿元,联保贷款余额15亿元,创建信用村3283个,创建信用乡镇101个,全省共有300多万农户获得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贷款覆盖面占全省总农户的66.2%,受惠农民达1300多万人。事实说明,农村信用社是千百万农民的贴心人,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桥梁和纽带,是支持“三农”的摇钱树和聚宝盆。但是农村信用社现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用10%的存款市场份额承担着全省90%的农业贷款,存款压力很大,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真正关心农村信用社,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

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自2005年11月成立以来,坚持改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注重效益,着力抓好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环境建设、业务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创了一个良好的新局面。到2006年6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达到15300多名,机构网点达到2509个,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业务。资产达到602亿元,居全省金融机构第四位,是省属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存款达到334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10.65%,较年初增加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4%。贷款达到28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14%,较年初增加4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6%。不良贷款占比较下降了4.2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90%。股本金达到14.3亿元,新增股金1.8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2%。实现各项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3%,净盈余1.6亿元。实现了无重大经济案件、无重大职务犯罪、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无”目标。

思路就是出路,规划就是效益。全力支持我省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信用社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提出了确定一个目标,拓展两个市场,实现三个转变,力争四个突破,把握五个重点,处理好六个关系是我们的总体工作思路。

确定一个目标就是在“十一五”期间,用于支持全省新农村建设新增贷款不少于300亿元。

拓展两个市场就是通过拓展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实现三个转变就是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化新农业转变,由单纯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支持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三农”经济向支持县域经济的“大三农”经济转变。

争取四个突破就是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的新突破,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的新突破,实现支农贷款的质量和效益的新突破,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

把握五个重点就是重点抓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工作。

处理好六个关系就是在信贷投入方面处理好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之间的关系、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政策支农与信贷支农之间的关系、信贷投入与资金安全之间的关系和投放新的信贷资金与盘活旧的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

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抓好五项新举措的落实。

一是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发展。要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和推广“支部+协会+农户+信合”的发展模式,重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建农贸等各类专业市场,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户开展小型农产品加工。要努力探索农村经济组织和中小企业新的信贷服务方式和担保机制,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按地域确立支持重点,按支持重点培植信贷资金的思路,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整合系统资源,强化市场营销,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作用。

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促进生活宽裕。要通过积极组织存款,增强资金实力,切实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使新增“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80%,保证对“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要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对象延伸到个体工商户,将农户授信额度逐步提高3~5倍,文明信用农户的最高授信额度提高到20万元,改变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要拓宽农户联保贷款的领域和范围,对农村社区建设中兴起的商贸区和个体工商户,通过联保、互保等方式提供配套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难问题。

三是推进农村诚信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要对评选的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在同等条件下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从简,对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取消信用等级称号,限制发放贷款。要通过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要通过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联网,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

四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容整洁。要通过发放社团贷款和发行支农专项债券等方式,拓宽资金供应渠道,积极参与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挖掘和推进农民住房贷款业务,在政府补贴和农民自筹的基础上,给予建房投资贷款,帮助农民改善居住环境。要支持集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农家乐”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搭建城市居民与农民深入交流的桥梁。

五是支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要加强与农村乡镇政府、村委会合作,代收协管农村资金,帮助理财投资,定期向农民公开农村资金的收取、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农民监督,引导农民参与管理,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化建设。要发挥农村信用社账户和结算服务功能,协助有关涉农部门代发、代管涉农资金,做到公开透明,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要将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展中间业务,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发展助学贷款,开办教育类贷款,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主办和代理工作,支持农村贫困学生上学。延伸助学贷款支持对象,与地方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配合,支持家庭贫困的在校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试办技校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农村初、高中毕业的贫困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支持贫困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对职业培训机构给予信贷支持。

二是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对进城创业、具有偿债能力的农民,搞好跟踪服务,按照小额农贷管理办法提供资金支持。对乡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担保贷款,支持农村失业人员进行新的创业。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农民和返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结合“双培双带”工程,对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发放贷款,支持建立党群共富联合体。对立足农村创业的团员、青年试办创业贷款,资助和支持团组织建立希望小学等活动。试办巾帼创业贷款,支持妇联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兴农家活动和项目带动富农村活动,扶持一批农村女能人创业。对结对扶贫或离职在农村创业的公职人员,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相应服务。

三是创新企业贷款方式,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壮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优质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承兑+贴现”的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发放项目贷款,推荐优质项目,联合发放社(银)团贷款,支持一批规模效益型的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

四是支持公益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支持配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积极争取代理发放政府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和更新补贴、计生扶助基金等各种补贴资金和财政贴息涉农贷款。

(作者系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康清

临泽县是一个传统的灌溉农业县,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71个行政村,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人。县内60%的土地为荒漠戈壁,自然条件严酷;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是基本县情。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两抓两放”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临泽的今天在项目,临泽的明天在科技,临泽的后天在教育”的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三大战略,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9452元,财政收入700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县域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04年开始,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发展的经验做法和不断深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农村工作思路,开展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并以此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目前,全县已有三分之一的村开展了生态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核心,培育特色产业富裕农民

只有增加了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临泽县过去以产粮为主,经济结构单一,项目选择难、资金引入难、农民增收难长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立足本县比较优势,以建设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县和农作物制种强县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自愿、科技支撑的组织形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玉米制种、奶肉牛、玉米深加工、番茄加工为支柱的四大特色产业,并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七成以上来自特色产业。玉米制种,先后引进北京奥瑞金、中种长城、山西屯玉等国内知名制种企业,种子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其中奥瑞金公司去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在美国正式上市的中国首家种业公司。目前,全县玉米制种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制种产业。奶肉牛产业,建成雪莲乳品公司3.6万吨乳制品生产线,在其带动下,全县3.2万农户有近三分之一养牛达到5头以上,三分之一的养殖户配套建设了沼气池,三分之一的养殖户进驻按照“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经营)模式建设的养殖小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来自养殖业。玉米深加工,以雪晶生化公司为龙头,在年产3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的基础上,今年完成4万吨柠檬酸技术改造扩建后,生产能力跨入全国行业前五名,年加工消化玉米12万吨。番茄加工,引进生产能力居同行业世界前列的番茄加工企业新疆中基集团,投资1.2亿元建成的番茄制品生产线,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番茄加工业作为我县近年来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空间。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较高水平,订单农业面积达94%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占总农户的85.3%,农民在年初就可以通过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知道当年的保底收入。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雪莲”牌乳品、天森番茄酱等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体系认证。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项目来抓,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