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41

第41章 认真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3)

(六)完善内部经营机制

强化农发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保本微利”为基本要求,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现代银行制度和经营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行规律的经营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条例》,将农发行的职能定位、业务运营、资产管理等置于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行长)

新农村建设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王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我国总体发展已处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总揽全局提出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决策,它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从目前还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又要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农村基础条件差异很大,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建设新农村不可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条件、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决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切忌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建设新农村,是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既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又要制定具体可行的现实目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做到科学组织、扎实推进。

二、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乡风文明,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村容整洁,就是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改变不文明的生活习惯,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条件。管理民主,就是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字总体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关键,生活宽裕是目标,乡风文明是保障,村容整洁是形象,管理民主是基础。建设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始终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

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注意培植新的优势产业,尤其是在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培植新的优势产业。同时,应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改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要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紧紧扭住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放松,一切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做文章,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来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

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并努力实现农民群众的真切愿望和实际需要,切实把农民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败的标准。在组织方式上,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样干、还是那样干,你来干、还是我来干,都要广泛发扬民主,听从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意见,不能主观武断。在工作内容上,要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想,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尤其要把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工作优先抓紧抓好。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依靠农民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一定要让农民知情,请农民参与,使农民认同,受农民监督,真正把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变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五、注重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宽,工作任务繁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亲眼看到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群众基础,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而持久地进行。目前,从总体上看,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应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让农民走上顺畅便捷的路,让农民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让农民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由“劳务形”向“创业型”转变,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

六、夯实农村工作的基础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实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在广大农村,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要靠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解决好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三是要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从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县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四是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切实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