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9733100000044

第44章 辅导员日常工作———大学生服务(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也就是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即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困难,做好帮困育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关心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采取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套话、空话,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无法起到宣传动员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担负着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在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面临着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既要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更要从思想上、心理上帮助他们成长、成熟,学业上帮助他们取得成功、成才。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教育学生,掌握思想教育是做好一切帮困助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帮困助学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心”,关键是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成才,帮困的目的是助学,促进贫困生更好成才。

2.高校贫困生现状与成因分析

(1)高校贫困生现状。

从贫困生学费与生活费来源看,高校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主要来源为亲戚家借、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积蓄等。

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来源看,主要是勤工助学、自筹、扶贫助学等方式。 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大多数在校贫困大学生都能正确面对贫困所带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屈服、不气馁,以惊人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改变自己的现状,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毫不讳言,他们在改变自己处境的同时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存在着或轻或重的心理负担。

①生活困扰。当贫困学生克服困难,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学杂费,终于走进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后, 一部分学生反而陷入一种新的痛苦和无奈。他们缺少经济来源,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这些学生在发奋学习的同时还须忍受生计的煎熬,连吃饭也要精打细算。 寒冷的冬天,由于缺少冬衣,时常可见他们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 对此,国家非常重视,正逐步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制度;社会各界也积极开展爱心捐赠、资助活动;高校内部则组织学生勤工俭学,采取特困生减免学杂费等政策帮助他们。但是,这些对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只能是杯水车薪。

②学习处境尴尬。 大学贫困学子在长期艰难的生活中一路走到今天,大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学习刻苦、勤奋。 在高校获奖学金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比其他学生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这些贫困学生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辅助用品,所以,他们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要比其他学生多,对较高层次的学术活动、集体活动等,也因难付费用无法参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视野。

③心理健康状况。部分贫困生自信心较强,好强、好胜、不甘落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 有的心理负担较重、性格孤僻、独来独往、闭关自守、不愿与外界交往、人缘关系紧张、没有知心朋友;有的自尊心强,同时也易产生自卑情绪,做事缺乏自信,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有的心胸狭窄,容易产生过激和逆反心理,把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不公现象归结为自己贫困产生的原因,用逆反心理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社会,甚至走极端;还有个别学生,一方面忌妒和愤恨物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另一方面为改变贫困现象甚至不惜做出丧失道德和人格的事情。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且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 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学校和老师要理解、关爱他们。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经常、细致地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勤沟通、早发现,并及时给予解决。

(2)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高校家贫困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还有一部分来自城市(镇)的贫困生,父母下岗、无固定收入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单亲和突发事件而造成贫困的学生。造成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社会经济发展、地区差别带来的,也有国家教育投入与助困体系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制结构,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在中国大学中,在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有较高的相关性。 学生居住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如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及内地相对落后地区等。这些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相比,收入偏低且差距太大。

②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悬殊。 收入差距的拉大,困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且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一个富裕阶层已经形成。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因家庭贫困形成的贫困生数量在急速增加。

③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目标的实现, 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尽管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和国家财力困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另外,各种考证、就业费用繁多,加上物价上涨、消费支出增加等,也使贫困大学生雪上加霜。

④助困政策尚不完善。政府和高校所采取的奖、助、补、减等措施,在政府拨款有限、高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其覆盖面和资助强度都难以满足困难学生的需要。

⑤家庭负担过重,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贫困学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负担过重,缺乏经济来源。如孤儿或单亲家庭、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有家人长期患有重病的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多子女、无谋生特长家庭的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下岗家庭的学生;单一从事传统耕种的农村家庭的学生等。 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尽管举家节衣缩食,但还是难以缴付上学费用。

3.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它既是在以往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继续,又是完成社会化转变的关键期。 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能否尽快成才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真正实现目标,培养大量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问题。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承受经济上的贫困与生活上艰辛的同时,还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负荷更大,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比一般大学生更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和问题。

(1) 心理素质方面。

心理素质是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品质上的特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自卑感较强、心理封闭严重、依赖心理突出等。

(2) 价值观念方面。

价值观念是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用以评价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根本观点,它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人们往往据此对世界做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 高校贫困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挑战意识、创新精神;协调社会关系能力较差;追求目标过于直接现实、讲求实用性等。

(3) 行为方式方面。

与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相联系,贫困大学生在行为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不太注意综合素质的提高;交往面相对较窄,合作精神不够;生活习惯方面有待改进等。

4.当前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解困途径分析

(1)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资助体系。

市场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应是政府的“单打一”行为,而应通过动员社会各行业和各阶层的力量,走高等教育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形成全民重教、全民办教的良好氛围。 为此,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助学体系。

(2)积极为高校的贫困生提供各种勤工俭学岗位的工作机会。

各高校宜将各种勤工俭学岗位主要调整给学校的贫困生,帮助贫困生在校内进行适当的经商活动,协助解决其日常学习、生活等需要。

(3) 各高校应建立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金,严格管理,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