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731500000054

第54章 高等教育德育在网络社会的创新(1)

大学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用好网络阵地,创新教育方式,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影响

一、网络的重要特征

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很大,网络社会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渗透性。网络“是综合性、交叉性强的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广泛地融合到国民经济、社会、国防、管理和人类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从而给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2.自由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交往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无法适应它的发展。

3.交互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网络世界进行交往,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到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健康、卫生等,相互间可以“实话实说”,也可以“有话不说”、“实话假说”。

4.隐匿性。网络社会以虚拟技术为基础,人与人之间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均被淡化,人的行为因此也具有隐匿的特征。

5.便捷性。互联网传递速度之快,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传媒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传递的便捷、高速,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以“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和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6.开放性。今天的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各个角落,其影响力不可等闲视之。

7.普及性。网络“它自从1969年诞生以来,短短的30多年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球网络用户已经超过10亿,并且这一数字仍在高速递增”。据调查,2004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所高校平均每年都分别有上千人次的学生上网,并且这个数字仍在以每月15%左右的速度递增。

8.无序性。只要联网,无论是谁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并即刻被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看到,而这些开放的信息很多是虚假的甚至背离了人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法律规范,对网络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无序性。

二、网络对德育主体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据对湖南3所大学学生周末网络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有3年上网经历的占34%,有1年~3年上网经历的占44.6%。在问到“上网的动机”这一问题时,70%的大学生把“联络同学”作为上网动机的首选,其次有60.8%同学是为了“获取信息”。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把网络当作一种媒介,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获得相关信息。二是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性情,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以娱乐、休闲为主,而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如湖南3所高校学生周末网络行为调查结果表明,“聊天”的占84.67%,“看电影”的占60%,听“音乐”的占67%,“查资料”的占70%,仅有34%的男生以“玩游戏”为主。三是网络世界的广阔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了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理矛盾表现突出,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广泛的兴趣与目标感丧失的矛盾,自豪与自卑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交往与孤独的矛盾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我发展。上网可以调整学生的心态,调适他们在学习、交往、感情方面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放松自我,解放心情,以迎接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关心身边发生的小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四是网络为加强大学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有利于扩大德育的覆盖面,改进工作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强师生间互动式的交流,从而增强其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约束,使人们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容易破坏学生已经积淀到深层次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重大影响,很难使学生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行动,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收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减弱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激烈了。二是网络文化给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大学生实行“西化”提供平台。目前由于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这就给某些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助长强权文化干涉,使被干涉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正如有人所言:“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时代的斗争已从武力较量转变为信息的交锋,谁能让自己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进入头脑,谁就会成为网络上的霸主。三是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易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以往学生接触的大量信息灌输,其内容经过层层把关过滤,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广,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甚至一些错误、庸俗、虚假的信息对那些辨别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思想极其有害。据统计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色情图案资料,已被查阅人次达数千万以上,可想而知对青年学生的毒害有多深。四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导致行为主体自私冷漠倾向。网络社会实现了人们快捷联系的梦想,但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却大为减少,这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情感沟通的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交往安全感下降,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心理疾病。

德育在网络社会的创新

网络对大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大学,如何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争取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有效抵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乃是大学德育面临的难题。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寻求突破。

一、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如果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就缺少法制的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迫在眉睫。首先是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其次要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这些法律和政策主要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电子签名及认证、信息安全和政府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2004年,我国网吧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国展开,短短3个月内就取缔黑网吧1.59万个。

二、加强对网络的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