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9731500000053

第53章 高等教育德育方法队伍的创新(3)

3.兼职辅导员队伍。调查数据显示,具有兼职辅导员队伍的大学排在第三位,约占7.9%。在兼职辅导员队伍中,兼职辅导员与学生配备比例基本在1:100—1:300的约为7.6%,占被调查总数的1/100以上;1:301—1:400的约为0.3%,只占约0.5/1000。

4.尚无辅导员队伍。从调查的结果看,未设辅导员队伍的大学较少,约占2.5%。据了解,这些大学学生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基层党团组织和学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班主任,其“两课”教学与其他学校相同。

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大学辅导员队伍类型呈多样化的特点,以建设专职辅导员队伍为主要类型。同时,我们看到各种类型辅导员队伍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合计情况是,在200名学生以内标准配置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8%,超过标准配置的占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占约31%,严重超过标准配置的达10%以上。这说明在加强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科学合理配置辅导员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三、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制度建设

德育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大学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成效。建立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当前促进大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应建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职责体系。从体制上对这支队伍的长远发展给予有力保障,从而促使这支队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大学辅导员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大学对辅导员的管理和职能划分依靠历史形成和制度外的运行。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考评制度,这是导致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易被认可的重要原因。大学应大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根据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采取量化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增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有效管理。此外,目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德育职能普遍存在缺失现象,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已使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重心与大学生德育的方向有所偏离,其主要原因在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权限等尚未完全理清,存在职能边界模糊带。因此有必要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逐步实现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系。

其次,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发展和创新,否则只能加速其边缘化。辅导员、班主任要确立自身在学校中的地位,除了获得外部的政策支持外,也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来证明自己。辅导员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只有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辅导员的研究工作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相关书籍缺乏,理论深度不够。辅导员、班主任应发挥对学生信息和问题掌握最多、最直接、最全面的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身的专家化转变。从长远看,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是辅导员、班主任更好履行其职责所必经的途径。推进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可通过实施辅导员资格考试、颁发资格证书等方式加以实施。

之一。培训工作要常态化,列入有关部门的工作日程当中,也可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专题化的培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为全国的辅导员、班主任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第四,加强政策支持,解决实际问题。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因此,在有关涉及辅导员、班主任职称、职务等问题上学校要给予特殊考虑,优先解决。应将辅导员、班主任的考评纳入全校教职工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本人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奖优罚劣,充分发挥制度和考评的导向作用。对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德育的骨干予以重点培养。只有建立起不断进取的选拔、培养机制,才能在动态中优化学生德育工作队伍。

四、走专业化与兼职化相结合的路子打造队伍

大学首先应承认德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按不同于一般专业课老师的要求来培养、建设这支队伍,肯定其不可缺少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顺应该工作学科化的趋势,鼓励他们积极投身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最后,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投身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制定、完善培养、进修计划,在科研经费方面给予倾斜,形成稳定的立志成为德育专家的德育工作队伍。

大学未来德育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是“走专业化与兼职化相结合的道路”。发展较成熟的美国大学的德育队伍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其人员大多是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从长远看来,要通过专业正规训练和脱产进修方式,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队伍,鼓励、支持现有德育工作者攻读高一级的学位,并创造条件去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使之安心在大学从事德育理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推进工作,促使这支队伍尽快产生一批高学历的德育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敏锐的职业洞察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危机处理的应变的能力。他们不仅是创新的先锋、队伍的核心,也是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和德育队伍的楷模。为此,首先,在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专职队伍的同时,应扩大兼职队伍,因为德育工作具有隐蔽性强、潜在性大、渗透面广、寓于教学之中的特点,从这点来说,广大教职员工、专业课教师在一定程度来上讲都是德育工作者。应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的辅导员,对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硕士生、博士生在经过上岗培训后,可兼职大二、大三的辅导员,一为学生提供效仿的榜样,使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其次,还可以聘请退休的老教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员,通过开设定期的讲座为学生提供成才、就业等方面指导。最后,可在高年级本科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干部中,挑选和培养优秀的学生担任辅导员,通过承担这一工作,一方面可使其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发挥同龄人相互影响的榜样示范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大学里学生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要比同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这应该给予我们新的启示。

专业化不等于不需要专业教师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将其视为德育工作者的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进一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实现德育全员化。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一方面德育应该像教育学一样成为每位教职员工上岗培训的必修课;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应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善于教书育人。

人们通常认为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科学,就是看它能否量化。但就其德育来说,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判断指标。德育科目的教学考核定量化的做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道德水平,德育课考高分的同学,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自私自利。德育是一套生命的学问,德育的实施,一定要远离考场,摆脱考试的影响,让整个教学过程生活化,目标行为化。一句话,要培养学生德育的内化能力,让道德理论内化成为学生行动的自觉准则。

德育队伍建设过程中要辩证地看待德育工作者的流动性。德育队伍为了得到持续的发展,要辩证地看待人员的流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局面。事实上,长期稳定的状态犹如一潭死水,缺乏外来因素的激活,反而不利于队伍建设。人才的流动是未来大学德育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通过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抓住核心、稳定骨干的同时,应放开一片,合理流动,实施“双向选择”o但对流出率要控制好,以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相对稳定,具体来说,就是让立志在队伍内发展的人员不断得到研修或攻读高一级学位,使之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专家,让更适合其他岗位的人员在德育队伍中得到一定锻炼后,分流到其他教学、管理岗位上去。为增强德育队伍的吸引力,除了在待遇方面与别的教师一视同仁外,还应优先提供各种培训,对德育专家要按层次不断培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