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09

第9章 心脑病证(3)

莲籽15g 白术10g 白芍15g 谷芽10g

内金10g 焦楂15g 百合12g 天麻10g

寄生12g 鸡血藤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四诊:1988年4月22日。服上药后,饮食已得改善,口干已缓解,精神情况更加好转,后以此方加减,连服30余剂,即完全康复,行动自如,无后遗症。

按:本例病人,以往有高血压、心动过速病史。诊其脉旁细涩弦数,综合脉症分析,应属中医之中风危症。只要诊断分析准确,用药及时合理,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风(脑溢血)

脑溢血是由于脑动脉壁变性或破裂,血液渗入脑实质的病变。多见于4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男多于女,起病多以突然头痛、呕吐、昏迷、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为主要表现。其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微小动脉瘤的形成及动脉类纤维素性坏死,在此变化的基础上,加之血粘度增高,一旦血压升高,血管破裂而导致脑内出血。

例1:陆××,男,65岁,退休工人。

初诊:1992年8月12日。患者素有腰膝酸痛、头晕、失眠、耳鸣、咽干等症。最近因情绪紧张,心情忧郁,焦虑不安,卒然昏倒,当即送医院抢救,诊断为脑溢血,病情危重,经西医诊治1周余,未见好转,特来邀我前去会诊。见病人昏睡病床,面部发红,喉间痰声漉漉,牙关紧闭。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辨证:肾阴亏损,肝风挟痰,心火上炎。

治法:滋养肾阴,潜阳熄风,豁痰开窍。

处方:先用安宫牛黄丸,后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用法:安宫牛黄丸1日1丸,用羚羊角粉煎汤分5次冲服。

二诊:1992年8月15日。上药频频灌服3日后,神志已稍清醒,吐痰黏稠,面红减退,已能开口说话,但仍舌犟语蹇,左侧手足稍能伸展,右侧尚不能动,脉细弦,舌苔略化。仍用上方,嘱服一周。

三诊:1992年8月21日。病人神志完全清醒,痰量减少,说话已能听清,身体已能转动,惟右足尚不能动,饮食增加,睡眠尚可,脉象细弦而弱,舌质红,苔微黄。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

生地15g 山药12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0g 龙骨12g 牡蛎12g

菖蒲6g 远志6g 白芍15g 天竹黄6g

珍珠母30g 地龙10g 黄精15g 丹参30g

桑枝30g 牛膝1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四诊:1992年8月31日。服上药后,病人康复出院,家属特来致谢,要求再开处方,巩固疗效,仍以本方配制末药一料服之。

随访半年,只有右足活动欠佳,再无其他不适。

按:本案症脉分析,亦符肾阴不充,肝风挟痰,心火上炎之证。古人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丝丝入扣,以符合本原则。

例2:杨××,男,54岁,八一农场干部。

初诊:1995年10月5日。患者先觉头晕,继而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在当地医院救治,呈半昏迷状态,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左半身瘫痪。请西医专家会诊,确诊为脑溢血,治疗4天,稍有好转,邀余诊治。脉象沉滑缓,舌淡苔薄,体温、血压均偏低。

辨证:阳虚血凝,阴闭清窍。

治法:温补阳气,通经活血开窍。

处方:先用苏合香丸,后用豨莶通阳汤。

用法:苏合香丸1日1丸,麻黄6g、细辛5g、制附子10g、通草5g煎汤分5次冲服。

二诊:1995年10月11日。服上药6剂后,神志已清楚,语言已清,有饥饿感,体温、血压均已正常。病人已由危转安,再以后方加减治疗。

处方:

生黄芪15g 全蝎6g 蜈蚣2条 白附子10g

黑附子10g 川芎10g 红花6g 细辛6g

防风10g 川牛膝10g 僵蚕10g 通草5g

当归10g 孺莶草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来人告知,其患基本恢复正常。再以原方加减服10余剂而愈。

按: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辨证的两大关键。两证根本原因都是正气大虚,辨证必须抓住“虚、风、痰、瘀”四字,选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取得疗效。脑溢血系指脑内动、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渗入脑实质,形成局部血肿,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缺氧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失节、恣酒纵欲、紧张疲劳、用力摒气,致血压升高,造成脑血管破裂。故在急性期控制烦躁惊厥,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防止中枢性高热是治疗之关键。中医则认为上述诸因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形成本虚标实证候,本虚者多为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标实者多属风、火、痰、瘀相因而为患。其病一旦发生,来势凶险,风火交煽,升降失调,痰瘀壅滞,腑气不通,骤间出现大壅大塞之象。故在急性期应予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益气固脱治之,并对症选药。

中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例1:刘××,男,56岁,干部。

初诊:1997年4月20日。患者晨起下床后突然跌倒,扶起后发现右侧肢体瘫痪,疲倦无力,因此急来诊治。病人神志清楚,大小便失禁。素有慢性胃炎病史,既往无高血压。检查体温正常,血压150/80mmHg,精神尚可,面容端正,被动体位,能正确对答,个别字语不清,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气虚不能帅血,血行不畅,脉络阻滞。

治法:补气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 当归15g 川芎10g 赤芍12g

桃仁6g 红花6g 地龙10g 僵蚕10g

桑枝30g 鸡血藤15g 丹参15g 焦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7年4月30日。服上药后,病人肢体麻木感减轻,下肢稍能动,血压正常,脉沉细稍有力。饮食大小便正常,此耐药后正气渐复,瘀血稍化,脉络欲通而未通,需加重通经活络之品。上方加入全蝎6g、蜈蚣2条、通草6g、水蛭10g,嘱服15剂。

三诊:1997年5月15日。服上药后,病人上肢可抬过头,手能握持,但无力,下肢可在搀扶下行走,血压正常。脉象仍沉细。方改用自拟治偏复原汤。

处方:

黄芪60g 人参10g 白术20g 茯苓15g

陈皮10g 当归15g 苏木10g 土鳖虫10g

水蛭10g 地龙15g 僵蚕10g 蜈蚣2条

川断10g 川牛膝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0剂。

四诊:1997年6月5日。服上药后,右上肢已活动自如,手握持有力,穿衣解扣如常,下肢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血压正常,脉络已通,上方配制末药,巩固疗效,并嘱加强功能锻炼,注意生活调理,病获痊愈。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按: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虽复杂多变,但总为风、痰、火、瘀、虚五端。血瘀髓海,脉络痹阻为病机之关键。初期多见标实,后期多为本虚。发于实而归于虚使其痹阻为其主要病机。气血足则脉络盈,气血衰,则脉络闭。故固其本,通其络,活其血为主要辨证之法。补阳还五汤虽为治疗气虚血瘀证专用方剂,但并非特效方剂,尤其对后遗症期偏瘫的恢复,显得力弱而效缓。而自拟方药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扶正固本;配陈皮理气和行气,使补益药补而不滞;用当归补血活血;苏木行血活血;土鳖虫、水蛭、地龙、僵蚕、蜈蚣为虫类活血之品,活血化瘀,尤善通经活络;甘草和诸药护胃气。诸药合用,可扶正固本,通经活络,故临床疗效较好。

例2:吴××,男,58岁,干部。

初诊:1999年8月16日。患者脑血栓形成三月余,遗有左侧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大便秘结,血压偏高,舌紫暗,苔白腻,脉细弦滑。

辨证:气滞血瘀,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理气散瘀,祛风通络化湿。

处方:醒脑治瘫汤。

天麻:10g 全蝎5g 三七10g 水蛭10g

葛根:15g 川芎10g 菖蒲10g 白花蛇1条

郁金:10g 半夏10g 冰片0.3g 银杏叶20g

牛黄0.2g 花10g 陈皮10g 茯苓10g

香附子10g 焦楂15g 桑枝3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

二诊:1999年9月1日。服上药后,左半身活动日渐好转,言语亦渐清楚,二便正常,舌略转红,苔化,嘱服前方再进20剂。

三诊:1999年9月21日。服上药后,言语已清,左半肢体已能活动且可扶杖行走,舌红已润,脉细小弦。中风已在恢复之中,症现肝肾阴亏之象,方改用地黄饮子加味治之。

处方:

生地100g 巴戟天100g 山萸150g 石斛100g

苁蓉100g 制附子20g 五味子30g 桂枝30g

茯苓60g 麦冬60g 菖蒲30g 远志20g

黄芪240g 当归80g 僵蚕40g 地龙50g

乌蛇60g 白花蛇5条 枸杞40g 丹参120g

桑枝120g 黄精100g 牛膝60g 天麻30g

薄荷15g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1次1丸,1日3次。

四诊:1999年11月26日。服上药3月余后,来院复诊,见患者面带笑容,言语清朗,行走自如,血压、脉搏一切正常。患者要求再配制末药一料,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气血瘀滞,内风上旋,痰蒙清窍,以致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经中西医结合抢救后已见转机,首用醒脑治瘫汤解决了心脑系统的问题,稳定了病情;后用地黄饮子化裁,滋阴血而熄内风,化痰热而清神志,药用数月病告痊愈。

失眠(神经官能症)

例1:勾××,女,44岁,南关居民。

初诊:1997年10月24日。患者于9月16日到南方旅游,在行程中因丢失钱物后突然受惊,而后即恍惚惊恐,心神不宁,坐卧不安,闻声则惧,彻夜不眠,纳呆,大便略干,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滑。

辨证:痰热内扰,胃失和降,神不内守。

治法: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 枳实12g

竹茹10g 黄连6g 菖蒲10g 郁金10g

香附子10g 瓜蒌15g 天竹黄6g 贝母10g

远志10g 焦枣仁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上药6剂后,诸症皆除。

按:《内经》曰:“百病生于气……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可见,此例病人诸症表现皆为受惊气乱,痰与气结,郁而发热,痰热上扰,胃失和降,乃致神不内守。又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安神则可取和胃之法。因此投以黄连温胆汤加味以清热化痰,和胃安神,病自得愈矣。

例2:李××,女,33岁,城关镇中学教师。

初诊:1998年3月12日。患者素日多愁善感,近3年因劳累过度而诱发失眠,心烦易怒,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长期服用安眠药。诊前一周,上述症状加重,表现彻夜不眠,坐卧不宁,无端恐慌,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曾做心电图,食管造影,胃镜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痰火气瘀,胃失和降,内扰心神。

治法:化痰解郁,理气和胃,安神定志。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 枳实12g

竹茹10g 黄连6g 栀子10g 豆豉10g

生石膏30g 郁金15g 远志10g 珍珠母30g

菊花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嘱服5剂后,患者心烦易怒,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症均有减轻,依上方减去栀子、豆豉、生石膏加焦枣仁20g、夜交藤30g、生龙牡各15g、合欢花10g,继续服10剂。药服完后,诸症皆除,病获痊愈。

按:神经官能症是指由精神刺激或劳累过度等所致脏腑功能暂时失调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本病属于焦虑性和忧郁性神经症。据世界卫生组织初步统计,有5~8%的世界人口患有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和方法,通常采用维生素类药和镇静安眠药治疗,收效不佳,且副反应多,易于成瘾。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痰、火、气、瘀、虚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治以清热化痰,理气和胃,安神定志为法,在临床中收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