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08

第8章 心脑病证(2)

菊花12g 黄芩10g 丹皮10g 夏枯草10g

决明子15g 泽泻12g 川牛膝10g 钩藤10g

女贞子12g 地龙10g 夜交藤20g 栀子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7年8月27日。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好转,血压降至165/110mmHg。药已获效,守前方加白芍18g、寄生12g、龟板15g,再进15剂。

三诊:1997年9月12日。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血压稳定在150/90mmHg,以原方加减,又服20余剂,巩固疗效。

停药后,随访半年,未见血压再升高。

按:高血压病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超过160/95mmHg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从临床研究来看,高血压病的发病主要与大脑皮层机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动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有关。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病多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风痰上扰之证。临床辨证准确,用药合理,疗效甚佳。

眩晕(低血压)

例1:姚××,男,53岁,干部。

初诊:1996年5月20日。患者平素血压低,一般保持在100~90/60~50mmHg之间。每遇劳累,登高,活动剧烈时自觉头晕、心慌、气短,久坐站立时即眼黑目眩,平时疲乏无力,四肢倦怠,少气懒言,时感心烦,曾在某医院检查,心肺(-),心电图正常,心率62次/分,律齐,舌质淡,苔正常,脉细弱。

辨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治法:健脾,补中益气,升阳。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味。

炙黄芪24g 白术12g 党参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柴胡6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6g 桂枝6g 炒谷芽10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8月27日。服上药后,诸症有所好转,血压升至110/65mmHg,守原方继服15剂,诸症基本消失,血压已升至125/75mmHg,以原方配制末药一料,巩固疗效。

一年后随访,身体健壮,血压正常。

按:凡血压偏低者,无论何种原因,大多数由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余利用此法,此方加减,通过临床大量实践,无论男女老少,凡血压偏低者,如能按方坚持服用,都会取得一定的疗效。

例2:李××,女,35岁,教师。

初诊:1999年10月6日。患者头晕而昏,头部不适,心慌气短已半年余。近一周来,症状加重。来医院检查,各项正常,惟血压85/50mmHg。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面色苍白,精神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气血双虚,精气耗损,真阳不足。

治法:气血双补,阴阳平调,温通肾阳。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味。

人参10g 白术15g 茯苓10g 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2g 川芎6g 黄芪24g

桂枝6g 巴戟天10g 鹿角胶6g 建曲10g

砂仁6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9年10月13日。服上药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升至120/70mmHg,再以原方调理月余,症状完全消失,身体恢复健康,正常上班。

按:本病治疗,着重在于脾胃,同时调补气血心肾。健脾胃则生血有源,补心肾则上下交通,气血协调,心脑安泰,诸症消除,精神旺健。身体俱损,方药对症,调理月余,照常工作。

眩晕(高脂血症)

何××,男,50岁,干部。

初诊:1997年10月4日。患者自觉头晕目眩,失眠健忘伴食欲差,乏力肢麻,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硬化、高脂血症。舌苔厚黄腻,脉细弦。

辨证:湿热痰阻,肝阳上亢。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滋阴潜阳。

处方:自拟降脂汤。

丹参15g 首乌20g 泽泻20g 山楂15g

茵陈15g 大黄5g 决明子15g 菊花12g

天麻10g 寄生12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7年10月14日。服上药后,眩晕等症大有减轻,原方加灵芝草10g、焦枣仁20g、黄精15g再进20剂,上述诸症基本消失。化验血脂四项已正常,体重下降两公斤。患者要求继服中药,以原方配制末药一料,服之三月,再无任何症状表现,正常上班。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高脂血症,属祖国医学痰浊、血瘀、眩晕等范畴。大多数病人有头晕,头昏等症。经临床检验发现,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脂、血压都偏高,而肝肾亏虚,脾失健运正是形成脂质代谢紊乱沉积形成动脉硬化的根本原因。中医认为,头眩属肾虚不能主脑所致。

中风(面神经麻痹)

党××,男,30岁,东河水管处干部。

初诊:2001年5月9日。患者口眼歪斜已一周余,患病前3天,受风邪外感并饮酒过量,入睡无恙,次晨忽觉漱口水从患侧口角流出,患侧口舌失灵,食物停留在患侧,不能下咽,左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不能皱眉,左侧面部不能活动,右侧面部感觉迟钝,头部昏痛,心急易怒,口鼻干燥,大便秘结,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浮弦数。

辨证:肝、胆、胃郁热兼风邪。

治法:疏肝胆,清胃热,祛风通络。

处方:加味牵正散。

白附子8g 全蝎5g 僵蚕10g 钩藤10g

蝉衣6g 刺蒺藜12g 丹皮10g 菊花10g

黄芩10g 大黄6g 葛根15g 防风10g

白芍12g 薄荷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2001年5月15日。服上药后,口眼歪斜好转,头痛昏晕减轻,口干尿黄、大便干燥、脉浮数稍减,舌稍转淡中有黄腻苔。此热邪稍退,风湿渐去,湿邪尚存,仍本前方意,酌加清利湿热之品。

处方:

白附子8g 全蝎6g 僵蚕10g 钩藤10g

刺蒺藜10g 白芍12g 葛根15g 大黄6g

菊花10g 防风10g 冬瓜仁15g 茵陈15g

杏仁10g 栀子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2001年5月22日。服上药后,左眼已能闭上,左脸肌肉已能活动,左侧嘴唇尚不能自如活动,右脸有知觉,心情好转,大小便正常,有时头昏晕,鼻干,脉微弦数,舌红中有微黄苔。由于患者服汤剂不便,故配制末药。

处方:

白附子20g 全蝎20g 僵蚕20g 蜈蚣10条

防风30g 赤芍30g 葛根30g 菊花30g

钩藤30g 刺蒺藜30g 丹皮30g 黄芩30g

茵陈50g 郁金30g 麦冬30g 石斛30g

白芍30g 栀子20g 焦楂30g 甘草10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6g,每日3次。

病员服完上药后,诸症消失,眼、面部肌肉活动正常,全身轻松愉快,返回工作岗位。随访数月,一直正常。

按:面神经麻痹称谓“面瘫”或“僻”、“口眼斜”等,归属于中风——中经络,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以起病急速,多表现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男性略多,春、秋两季发病较高。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劳累受风,免疫力下降,代谢功能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发生本病。本案之症,心急易怒,口苦尿黄,脉象弦数,为肝胆郁热之证;郁热循肝胆之脉上达头部而发昏痛。胃经积热,故大便秘结,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頞,挟口环唇,胃热上冲,故鼻干燥,嘴唇发肿,其舌红苔黄亦符火热之象。热盛生风,循肝胆经与胃脉上逆,而发为口眼歪斜。古人曰:“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斜是也。”颇符本例证型。

中风(脑血栓)

熊××,男,69岁,退休干部。

初诊:1987年8月16日。患者于一月前,睡醒后欲翻身,即觉手足不灵活,勉强从右侧翻过,再想翻回而未能如愿。遂发口鼻歪斜,说话费力,语言不清,其左半身正常,右半身呈弛缓性瘫痪。急来院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20余天,疗效不显,嘱其服中药治疗。求余诊治。其证胸闷心烦,咽干思饮,小便色深,大便干燥,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

辨证: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

治法:滋阴潜阳,通经活络。

处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12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2g 生龟板15g

白芍18g 元参12g 天冬10g 生地15g

知母10g 菊花10g 郁金10g 连翘10g

栀子8g 桑枝30g 丹参15g 大黄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7年8月19日。服上药后,大便通,烦热退,语言略转清,口鼻歪斜略有好转,心经郁热已退,故方中减去连翘、栀子、大黄,加入地龙6g、莶草30g、海桐皮15g、鸡血藤15g、菖蒲5g,嘱服10剂。

三诊:1987年8月29日。服上药后,右侧偏瘫肢体已能活动,上述诸症均已减轻,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嘱其原方再进10剂。

四诊:1987年9月10日。服上药后,右侧偏瘫肢体已恢复正常活动,但肌力不足,舌质尚红,脉弦细,此乃阴虚尚待继续滋养,佐以活血化瘀。方改用六味地黄汤加昧,配制末药,出院后继续服用,巩固疗效。

处方:

生地120g 山萸80g 山药80g 泽泻60g

丹皮60g 茯苓60g 龟板100g 怀牛膝60g

知母40g 黄柏30g 丹参80g 桃仁40g

红花30g 水蛭30g 鸡血藤80g 桑枝100g

秦艽40g 僵蚕30g 地龙30g 猪莶草80g

海桐皮60g 女贞子40g 白芍60g 赤芍40g

焦楂60g 生黄芪80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

上药服完,随访半年,诸症皆除,康复如常。

按:脑血栓形成系中老年常见病,是当今社会危及人民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发病率高,致残率也高,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脑血栓形成其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受损,管腔狭窄,血液中有些凝血因素发生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率增加,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瘀滞,导致血栓形成。本案属于中风阴虚阳亢之证,首用镇肝熄风汤加减,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通便泄火。后用六味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加味,补养肾亏虚损,共奏风熄、火宁,活血平肝,肾精阴复之功,其患得愈。

例2:马××,男,73岁,退休工人。

初诊:1988年4月5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病人于4月1日晨突然头晕痛,左手足失灵,急送县医院做CT检查,病势危急,已下了病危通知。由家属请余诊治,症见昏睡在床,神志不清。口唇向右歪斜,左侧肢体麻木不遂,面红,口干,便秘,脉细涩,苔黄腻。

辨证:心阴亏损,阳亢生风挟痰阻窍。

治法:养阴柔筋通络,潜阳安神熄风,豁痰开窍涤热。

处方:自拟平肝泻痰通腑汤。

丹参15g 麦冬10g 珍珠母30g 白芍15g

牡蛎12g 钩藤10g 茯苓12g 柏子仁:10g

远志6g 大黄10g 黄芩:10g 丹皮10g

枳实10g 石决明30g 天竹黄6g 菖蒲6g

知母10g 人工牛黄3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 1剂,嘱服4剂。

二诊:1988年4月9 13。服上药后,其神志逐渐清楚,左侧手足渐能活动。已能坐起来解小便,面部潮红已退。但精神困乏,口干不思饮食,自觉心中累跳慌乱,大便已通,舌苔已化,脉弦细数。故前方中减去潜阳清热豁痰药物,加意调补气阴,扶脾益胃之品。

处方:

太子参15g 白芍15g 菖蒲6g 桑枝30g

丹参15g 麦冬10g 柏子仁10g 花粉10g

茯苓10g 玉竹10g 莲籽15g 僵蚕10g

鸡血藤15g 远志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88年4月15日。服上药后,精神显著好转,幻觉消失,神志十分清楚,已能坐起自述病情,左侧手足已活动自如,心中已不觉累跳、慌乱。但口中仍觉干燥,饮食仍感无味,舌质淡红而干,脉象小细弦。此为邪去正衰,气阴亏耗之象,还需逐渐恢复。立方以调补气阴,扶脾益胃为主。

处方:

太子参15g 麦冬10g 山药12g 茯苓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