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27

第27章 经络肢体病证(6)

按:女子二七以后,生殖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海满溢,月经自按期来潮,并可能孕育后代。若血虚,冲任胞脉失养,则往往胎孕不成。

本例患者属于血虚不孕。临床主症是经量少,经色淡,头晕,心悸等症,所以治疗以养血调经种子为法,方用养血种玉汤加味。其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补血虚,白术补脾虚,益生化之源,香附子、郁金疏肝开郁理气,丹参养血活血通瘀,益母草活血祛瘀生新,枸杞子、菊花滋阴养血,清肝补肾,远志宁心安神,全方以补为主,补中有通,使肝脾得养,气顺血生,血海满溢,月经自调。后以原方加入补益肝、脾、肾之品,配制末药一料,以增强补血益精种子之效,使气生血旺,任通冲盛,故阴阳合而有子。

例2:柴××,女,32岁,已婚,工人。

初诊:1991年11月10日。患者结婚5年,三年前曾因早孕伴发急性肝炎而致流产一胎,以后一直未孕。从此月经后期而潮,第36~45天行经一次。经前半月胸乳胀痛拒按,经来腰腹胀痛,量少色暗。末次月经10月7日来潮。现值经前感胸乳胀痛,小腹及腰亦胀,胸中如物阻塞,纳食差,白带较多,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数。

辨证:肝郁气滞,月经失调。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处方:丹栀逍遥散加味。

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5g 白术10g

茯苓10g 丹皮10g 栀子8g 郁金10g

香附子10g 川芎10g 川牛膝10g 益母草15g

丹参15g 山药15g 薄荷4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1年11月16日。胸乳胀痛减轻,带下减少,小腹仍胀,月经于11月14日来潮,经来量少,色暗红。舌脉同前。证属肝气渐舒,瘀血未去。治宜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继以原方去山药加桃仁10g、莪术10g、川楝子10g、元胡15g,再进6剂。

三诊:1991年11月22日。服上药后,胸乳胀痛消失,小腹胀痛明显减轻,舌质正,苔薄白,脉沉弦。症属瘀血去,肝郁尚需疏解。治宜继续疏肝开郁调经。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

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2g 白术10g

茯苓10g 郁金10g 香附子10g 川芎8g

益母草15g 陈皮10g 薄荷5g 甘草5g

服法同上,连服18剂。

随访,患者自诉服完上药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量、色、质均无异常,停药二月后怀孕,翌年生一子。

按: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顺血和,是孕育的条件之一,若平素情志郁闭,导致肝气不舒,气血失调,则难以孕育。

本例患者自流产后,一直心情抑郁,以致肝失条达,气行不畅,临床表现以经前胸乳胀痛,叹息为主。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留阻经脉,不通则痛,故经来小腹及腰疼痛。初诊时正值经前,感胸乳胀痛拒按,小腹及腰亦胀,白带多,纳食差。证属肝气郁结无疑,经前以行气为治,故用丹栀逍遥散,舒肝理脾,行气活血调经。二诊时正值经期,又当以活血为主,佐以行气。故加重活血化瘀行气之品,使气血调和。三诊时诸症均减,仍以舒肝开郁为法,继服调理气血,使肝脾得调,气血得和,胞脉通畅,遂有子。

例3:陈××,女,26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3年8月13日。患者自小多病体弱,18岁月经初潮,后每次月经延期16~22天,量少色暗淡,婚后四年未孕。现症:面色萎黄,精神疲乏,胸闷头晕,腰酸肢软,夜寐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经B超检查示:幼稚子宫,双附件(-)。

辨证:肾虚肝郁,气血不足。

治法:补肾养血,健脾解郁。

处方:加味交感丸。

当归15g 川芎10g 香附子10g 白术10g

陈皮10g 茯神15g 丹参15g 黄芪18g

巴戟天10g 仙灵脾15g 菟丝子15g 夜交藤3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3年8月16日。服药后胸闷已舒,夜寐亦安,惟感周身关节酸痛,时感寒冷,腰酸膝软。证属肝木渐疏,血虚肾亏依然。治宜补肾益血,温经活络。

处方:

当归30g 川芎10g 香附子10g 焦杜仲12g

川断12g 寄生12g 狗脊12g 阿胶珠15g

熟地12g 黄芪24g 桂枝6g 仙灵脾15g

巴戟天12g 菟丝子15g 鸡血藤15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3年8月22日。服完上药,肢节疼痛缓解,经水延期10天来潮,量少色淡,时感腰背酸痛,小腹冷痛,舌脉同前。此乃肾虚血少,冲任虚寒,治宜调补肝肾,暖宫调经。

处方:

当归15g 白术10g 陈皮10g 狗脊10g

川断12g 鹿角胶10g 秦艽10g 黄芪18g

阿胶珠12g 肉桂6g 香附子10g 巴戟天10g

吴萸6g 菟丝子15g 鸡血藤15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0剂。

四诊:1993年9月12日。经调理后肢节疼痛消失,小腹冷痛亦明显减轻,现感精神疲乏,腰酸肢软。治宜补肝肾,调气血。方用养血资生方加味。

处方:

当归15g 白芍12g 川芎8g 熟地15g

黄芪18g 香附子10g 巴戟天12g 丹参15g

紫河车10g 杜仲12g 川断12g 菟丝子15g

寄生12g 阿胶珠12g 黄精15g 砂仁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

五诊:1993年9月28日。服完药后,经水前日而来,色转红,量适中,略有腹痛腰酸,头晕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证属气血渐复,肝肾尚亏。治宜继续补益肝肾,调气养血。方宗原义配制末药一料,以固疗效。

处方:

当归100g 白芍80g 川芎30g 熟地60g

黄芪90g 党参60g 白术50g 丹参50g

巴戟天40g 紫河车40g 焦杜仲40g 川断40g

菟丝子50g 寄生60g 阿胶珠60g 黄精50g

鹿角胶30g 枸杞子40g 怀牛膝30g 首乌50g

覆盆子30g 五味子40g 香附子20g 砂仁15g

炙甘草15g 大枣12枚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半年后与患者在街市上相遇,告之经以上治疗后,诸症均消,精神尚好,现已怀孕三月,无异常不适。

按:不孕症与月经不调关系颇密。《女科切要》谓:“妇人无子皆由经水不调,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说明月经不调乃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朱丹溪谓:“求子之道,莫失调经”。月经准期,则生育机会即多。调经之法,无非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虚则补之,郁则疏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月经恢复正常,身体健康则从不孕而致有孕。

本例患者经水18岁初潮,子宫发育不佳,禀赋素弱,经水延后半月以上,以致婚后四年未孕,情绪又抑郁不欢。初诊以舒肝郁补肾气并重,方用加味交感丸。使患者情绪稳定,症有转机,为肾亏血少,冲任虚寒,治以补肝肾暖胞宫着眼,方用百子健中汤加减,方中桂枝、鸡血藤温经通络,兼治气血寒凝而起的关节疼痛。服药6剂后,经水已来,量少而小腹冷痛,调经暖宫并顾。方用归附丸为主,并加肉桂、吴萸以增强暖宫的能力。四、五诊时经水来临,期已准,色量正常,治疗仍以养血补肾为主,选用养血资生汤加味,方中加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促进子宫发育,并配制末药一料,缓补肝肾,益气养血。通过以上治疗,经水调,气血充,冲任固,故能有子。证明调经种子之论,在临床颇具指导意义。

例4:聂××,女,28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4年5月6日。患者从未来过月经,19岁时经人工周期来潮,断续四年,仍不能自行来潮,结婚三年不孕,在某医院诊断为子宫输卵管慢性炎症,结核性可能大,原发闭经,原发不孕。后经中医药调气活血治疗,月经才能间断来潮,量少色紫,2~3天净,并有痛经,现下腹胀痛,腰痛,白带时下,舌质红,舌苔薄白稍腻,脉弦软。

辨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滞血凝。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经。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地10g 当归15g 赤芍15g 川芎10g

桃仁10g 花6g 枳壳10g 柴胡8g

川牛膝12g 山药15g 香附子10g 胡15g

红藤20g 益母草15g 公英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4年5月12日。腹痛稍缓,仍感腰痛,白带减少,舌脉同前,原方加川断12g、寄生15g,继服20剂。

三诊:1994年6月3日。前日月经来潮,量较前增多,色暗红,下腹部隐痛,头晕腰痛,神疲肢软,泛恶纳差,舌苔薄白,脉象细软。证属肝气渐舒,瘀血渐活,脾肾双虚。治宜健脾益肾,佐以疏肝调经。方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

当归15g 白芍12g 白术10g 茯苓10g

柴胡8g 桃仁10g 红花6g 元胡15g

香附子10g 半夏10g 陈皮10g 川断12g

寄生15g 焦杜仲12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四诊:1994年6月9日。服药后,诸症均有减轻,舌脉同前。继续健脾疏肝益肾为法。

处方: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当归10g

丹参15g 熟地15g 白芍10g 童蒺藜12g

川楝子10g 香附子8g 怀牛膝10g 寄生15g

益母草15g 砂仁4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五诊:1994年6月15日。服完上药,诸症基本消失,惟感头晕腰困,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软。治宜健脾养血益肾。配制末药一料,继固疗效。

处方:

人参60g 白术90g 茯苓50g 黄芪120g

熟地90g 当归60g 白芍60g 川芎30g

阿胶珠60g 紫河车50g 仙灵脾50g 仙茅根30g

川断40g 寄生50g 黄精50g 菟丝子90g

枸杞子60g 覆盆子50g 五味子30g 车前子30g

怀牛膝30g 益母草60g 香附子20g 砂仁15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10g,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六诊:1994年12月10日。患者来院复查,自诉服上药后,月经按时来潮,精神良好,诸症均消,近两月月经未至。经妇科检查,子宫较正常增大,质软。作尿液妊娠试验阳性,证实早孕。于1995年8月顺产一子。

按:本例患者由于肝脾肾俱虚,精血不足,致使冲任虚弱,胞脉失于濡养,加之情志拂郁,气滞血凝,故月经不能按时而下,而致经闭,故治法先以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使肝郁得解,气血运行,然后再以健脾养血益肾,佐以疏肝调经为治,先后用逍遥散、八珍汤化裁。经以上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再配制末药。继续健脾养血益肾,以固其本,使气血调和,血海满溢,月经按期来潮;肝脾肾得养,任通冲盛,自然适时孕育。

总之,不孕患者,根据不同兼证,分别加减用药,有病当先去病,无病当先调经。病去,经调,精血充,而有子。

例5:高××,女,29岁,已婚,工人。

初诊:1996年9月8日。患者婚后四年未孕。自16岁月经初潮起,月经先后不定期,后每月延期一周至半月方行,量中等,色黯紫黑,有瘀块,持续4~6天,行经期间腹冷胀痛,喜温喜按,至经净始逐渐缓解。平时小腹常冷,白带量多清稀,常感全身乏力,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寒畏风,每至经前后自感冒。曾在本院妇科检查,除官颈中度糜烂外,余未发现异常,经西医治疗未愈,故寻余诊治。现症:形体瘦弱,面色□白,精神萎靡,气短懒言,语言低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尺脉沉迟。

辨证:命门火衰,胞宫寒冷,血海空虚。

治法:温补命门,补血调经。

处方:右归饮合二仙汤加减。

熟地18g 山萸12g 当归15g 鹿角胶10g

菟丝子20g 仙灵脾15g 仙茅根12g 肉苁蓉24g

熟附子15g 艾叶10g 香附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6年9月14日。服药后,昨日月经来潮,色先紫暗后鲜红,腹冷胀痛好转,余症如前。继守原法,嘱以原方再进四十余剂。

三诊:1996年11月2日。服药至10月16日,月经准时来潮,量多色红有块,行经腹痛已轻,四天净,精神较前好转,头晕眼花亦减,仍感腰腹冷痛,下肢乏力,白带较前减少,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脉转细弦迟。证属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肾健脾,补血益气为法。

处方:

党参24g 白术18g 当归12g 白芍12g

仙灵脾15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5g 鹿角胶10g

阿胶12g 菟丝子15g 川断12g 熟附子10g

肉桂6g 艾叶10g 砂仁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0剂。

四诊:1996年11月23日。此次月经于11月14日来潮,已无腹痛,量中等,色鲜红,四日净,腰腹冷痛不显,白带量少,质转黏稠。治守前法。

五诊:1997年4月12日。上方加减调治四月,月经按期来潮,量色质均正常,现停经48天,时有恶心,头晕腰酸,食欲不振。作尿液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诊断为“早孕”。嘱其注意饮食起居,防寒保暖。

一年后患者顺产一女,母女体健。

按: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育能力,均有赖于肾气的作用,肾脏之所以主司生殖,是与藏精功能及命门真火有关,《内经》有“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记载,说明命门与人体生殖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例患者婚后多年不孕,月经初潮起初先后不定期,以后周期延长,经来量少色暗,有瘀块,面色□白,形体消瘦,头晕神疲,带下绵绵如水。特别是小腹冷痛,尤其冬季更为明显。这种下焦虚寒性不孕,正如傅青主所说: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今胞宫即寒,何能受孕。故治宜温煦命门,摄精成孕。

乳腺病

例1:鲁××,女,32岁,已婚,干部。

初诊:1987年7月3日。患者产后二月,婴儿吸乳,一日突然觉两侧乳房肿胀。数日后觉全身不适,继则恶寒发热,两侧乳房局部红肿,灼热,疼痛,伴有恶心,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洪数。

辨证:肝气郁结,冒火壅滞,乳络阻塞。

治法:清热解毒,通乳散结,疏肝清胃。

处方:瓜蒌牛蒡汤。

瓜萎30g 牛子10g 花粉10g 柴胡10g

黄芩10g 栀子8g 银花20g 连翘10g

青皮10g 陈皮10g 皂刺6g 王不留行12g

赤芍10g 公英15g 穿山甲6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7年7月6日。服药后,症状减轻,但乳房局部仍红肿,灼热,疼痛。继以原方再进4剂而愈。

按:本例为急性乳腺炎,属祖国医学之“乳痈”范畴。好发于哺乳期妇女,临床表现以乳房红肿热痛为主要特征,多由于肝郁胃热,乳汁郁结乳络,阻塞不通,壅结成痈而致。治宜清热解毒,通乳散结,疏肝清胃为法。临床长期应用瓜萎牛蒡汤加味治疗早期乳痈,证实疗效甚佳。

例2:陈××,女,29岁,已婚,教师。

初诊:1991年9月21日。患者产后一直乳汁不畅,不慎外感,至二十余天时,左侧乳房突然红肿,有硬块,随即发热。经用抗生素治疗一周后,发热虽退,但红肿不散,后服中药数剂,仍未见效。现症:左侧乳房仍有红肿硬块,按之痛,乳房左上侧可见二处如蚕豆样的溃疡面,并有血性分泌物流出,舌质红,苔薄厚,脉滑数。

辨证:乳汁郁滞,外感热毒,壅积成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