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26

第26章 经络肢体病证(5)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七诊:1996年11月15日。服完上药,症状大减,食欲增加,自觉几年来未有如此之舒畅。故配制丸药以巩固疗效。

处方:

太子参50g 远志20g 车前子15g 麦冬30g

茯苓30g 黄芩30g 桔梗15g 五味子20g

橘红20g 杏仁20g 枳壳15g 贝母30g

桑叶20g 白术30g 紫菀30g 冬虫草10g

阿胶30g 枇杷叶20g 半夏曲15g 内金15g

甘草10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附:经验方(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安胎)。

紫菀10g 贝母10g 前胡10g 桑皮10g

白术10g 黄芩10g 五味子6g 桔梗8g

炙麻黄6g 苏叶6g 杏仁10g 知母10g

当归10g 陈皮6g 茯苓12g 甘草5g

按:妊娠咳嗽中医又称“子咳”。水气痰鸣,咳逆上气,理应宣泄并施开散兼用,治之匪难,然已怀孕四月,不无顾忌。一、二、三诊在平喘降气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益气养阴扶正之力,病势日渐好转。岂料又因感寒引起发作,急则治标,四诊遂加麻黄、荆芥、苏子以宣肺解表;五诊、六诊用瓜蒌、黄芩以清热。白术、黄芩前人称安胎良药,余各诊均选用之,以固胎元。综观此案,既要除病,又要保胎,法随证施,灵活用药,恰到好处,才能使喘息得平,胎元得固。

滑胎(习惯性流产)

例1:张××,女,27岁,已婚,工人。

初诊:1993年8月20日。二年前曾连续流产2次,现妊娠已6月余,在妊娠3个月时,开始腰酸、腹痛下坠,****有少量出血,经西医治疗后好转,现****出血未止,腰腹痛,小腹及外阴部有下坠感,伴恶心欲呕。舌质红略暗,舌苔灰,舌边有齿印,脉弦细滑。

辨证:血虚冲任不固,清阳下陷。

治法:养血固冲,举陷安胎。

处方:胶艾四物汤加味。

当归身8g 白芍15g 生地炭10g 川芎6g

阿胶珠12g 艾叶炭10g 川断10g 寄生15g

菟丝子10g 升麻6g 柴胡6g 血余炭6g

炙甘草6g 焦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瞩服2剂。

二诊:1993年8月22日。服药后,****出血较前减少,腰腹疼痛减轻,腹坠已减,舌脉同前。继守前方再进3剂。

三诊:1993年8月25日。服完上药,****出血已止,腰腹有时略感疼痛,小腹及外阴已不感下坠,只略有腹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症属冲任渐固,清阳得升。治宜继续养血,固冲安胎,佐以和胃。

处方:

当归身10g 白芍15g 生地炭10g 川芎6g

阿胶珠12g 艾叶炭10g 川断12g 寄生15g

菟丝子10g 血余炭6g 陈皮8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四诊:1993年8月28日。患者现略感腰及小腹胀痛,纳食尚可,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弦滑。以B超检查提示:妊娠子宫(胎儿存活)。治宜健脾补肾安胎。方用安奠二天汤加味。

处方:

党参30g 白术30g 熟地30g 山药15g

山萸15g 炒扁豆10g 焦杜仲12g 枸杞子10g

川断10g 寄生15g 白芍15g 枳壳10g

陈皮8g 炙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半年后随访,患者于1994年12月15日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体健。

按:妊娠以后胞胎需气血以载养。气血足则冲任固,胎元得养,孕育正常。若气虚血少,胞胎失养,则胎动不安而下血。

本例患者连续流产二胎,现孕6月余,****下血,是血虚气陷,胎元不固所致。血虚胞脉失养则腰痛;气虚清阳下陷则小腹坠胀,胎元不固,载养无能,则胎动不安而下血。治宜养血益气,升阳安胎为法。选用胶艾四物汤加味。方中胶、艾、四物、血余炭养血止血固冲,甘草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川断、寄生、菟丝子补肾以安胎。全方以养血为主,辅以益气升阳。仅服药2剂。腰腹痛坠即减轻,****出血减少。按上法再进3剂,****出血停止,小腹已不感下坠,但仍感腰略痛,小腹有时作胀。三诊时乃于上方中去升、柴,继续养血固冲安胎,少佐陈皮以行气和胃。四诊时B超探查胎儿存活,但感腰及小腹略痛,大便稀溏,此是脾肾虚弱之征象,改用安奠二天汤双补脾肾,以善其后。

例2:赵××,女,30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6年10月4日。患者自诉婚后连续流产四次,每产在2~3月之间。初期腰痛,左小腹坠胀,随即****出血而流产。现妊娠50余天,左小腹又有坠胀感,白带甚多,口干,睡眠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无力。

辨证:脾虚肾亏。

治法:脾肾双补。

处方:安奠二天汤加味。

党参30g 白术20g 扁豆10g 山药15g

熟地15g 山萸12g 杜仲12g 枸杞子12g

黄芪15g 升麻6g 柴胡6g 川断10g

寄生15g 鹿角胶8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6年10月7日。服药后,小腹坠胀、腰痛较前减轻,白带减少,舌脉同前。继以原方再进6剂。

三诊:1996年10月13日。服完上药,现感腰痛,头晕,小腹略痛,睡眠欠佳,证属脾虚肾亏,胞脉失养。治宜脾肾双补,和营止痛。继以原方去升麻、柴胡、鹿角胶,加当归10g、白芍18g、补骨脂10g,再进6剂。

四诊:1996年10月19日。服药后,少腹疼痛止,夜寐稍安,仍感头晕、腰困。因患者连续多次流产,而致脾肾俱亏,气血两虚。久亏难以速复,意欲缓而图之,宗原方义加减配制末药一料,以固疗效。

处方:

红参90g 炒白术120g 炙黄芪180g 炒山药80g

炒扁豆40g 熟地90g 山萸60g 焦杜仲40g

枸杞子60g 川断50g 寄生60g 补骨脂40g

菟丝子80g 鹿角胶30g 黄精50g 制首乌50g

紫河车1具 阿胶珠50g 当归身40g 白芍60g

升麻20g 砂仁15g 黄芩30g 五味子30g

炙甘草15g 焦枣12枚

上药共为细末,混均,炼蜜为丸,每重9g,每次1丸,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服至孕八月停药。

随访,患者诉服丸药月余后,诸症全消,身体日健,于1997年5月12日顺产一女,母女康安。

按: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主生化气血,为后天之源。肾精足则胎元固,脾气旺则胎有所载。脾肾功能正常,胎孕自然正常。若脾虚肾亏,胞胎失却精、气、血之载养,则易屡孕屡坠。

本例患者连续流产4次,每产在2~3月之间。初起小腹坠胀,腰痛,随后****出血流产,属脾肾俱虚之故。初诊时怀孕50余天,又见小腹坠胀,是流产之先兆。当急补脾养肾,使胎有所载养,以防患于未然。方用安奠二天汤加减治之。方中山萸、杜仲、枸杞、地黄、鹿角胶滋肾益精,养先天;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加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以治小腹坠胀等症。服药3剂后,腹坠、腰痛、白带较前减轻,是脾肾功能渐复的表现。后加减调治十余剂后,诸症大减,仍感头晕、腰困痛是脾肾俱亏,气血两虚,日久难复之候,故此配制末药缓补二天,使二天得养,胎元得固,胎有所载,则胎育正常,足月顺产。

例3:秦××,女,34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8年7月27日。患者以往曾流产过五次,每次均发生在妊娠3~7月之间,曾应用过多种中西药,均未能见效。现已怀孕三个多月,又有少腹下坠,尿频,胸乳略胀,腰腹疼痛,****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滑。

辨证:气血失调,冲任不固。

治法:调气血,固冲任,安胎元。

处方:加减保产无忧汤。

当归身10g 白芍10g 川芎6g 生黄芪18g

党参15g 荆芥炭6g 厚朴4g 枳壳4g

羌活3g 焦艾叶6g 菟丝子12g 川断12g

焦杜仲12g 阿胶珠12g 炙甘草5g 生姜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8年8月1日。服完上药,****出血已止,胸乳胀痛消失,小腹下坠、腰腹疼痛减轻,脉沉转滑。方宗原义倍增益气养血固胎之品。

处方:

当归身10g 白芍12g 川芎6g 生黄芪30g

党参15g 炒自术12g 荆芥炭6g 枳壳5g

羌活4g 焦艾叶6g 菟丝子24g 川断12g

焦杜仲12g 阿胶珠15g 砂仁5g 炙甘草5g

生姜3g 焦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8年8月7日。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嘱其每隔十天用原方服药2剂,至孕八月为止。

半年后随访,足月生产一男婴,母子健康无恙。

产后缺乳

例1:柴××,女,26岁,已婚,干部。

初诊:1983年9月10日。患者足月顺产6天,乳汁甚少且清稀,乳房无胀感,饮食尚可,自觉头晕肢倦,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气血不足,乳络不通。

治法:补益气血,通络下乳。

处方: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 炙黄芪18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熟地10g 当归10g 川芎6g 王不留行10g

制山甲10g 通草6g 陈皮6g

水煎服,每日1剂。

嘱服5剂后乳汁明显增多,已够婴儿吮吸。

注:笔者在临床中治疗产后气血虚缺乳者常配合服猪蹄汤(以猪前蹄为优,名七孔猪蹄),鲤鱼汤或取老母鸡一只,去毛和肠杂,将以上诸药纳鸡腹内,缝合后煎煮喝汤食鸡肉,多获良效。

例2:刘××,女,24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7年6月23日。患者平素体壮,初产后一月,乳汁分泌足,一周前因夫妇争吵生气后,乳汁突然减少,伴胸胁满闷,乳房胀痛,食纳欠佳,夜寐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肝郁乳滞。

治法:疏肝理气通乳。

处方:涌泉散加减。

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0g 川芎6g

柴胡6g 青皮6g 花粉10g 通草5g

桔梗4g 制山甲6g 香附子10g 王不留行15g

路路通10g 栀子5g 夜交藤3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4剂而安。

按:产后气血虚亏者乳汁常感不足。《妇人大全良方》谓:“妇人乳汁不行,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乳汁为血生化,血虚则乳源不充,乳汁不多,此乃一定之理。此时若单用行乳药疏通,无济于事,必须在调养气血中,稍佐一、二味行气通乳即效。例一属气血不足,乳汁乏源,致乳络不通,故用八珍汤加减补益气血,通络下乳,使气血足,化源生,而乳汁自增。例二患者平素体壮,产后乳汁分泌正常,后因生气而致肝郁乳滞,方用涌泉散加减疏肝解郁通乳,肝郁得解,乳汁自通。

产后血晕

例1:李××,女,28岁,已婚,工人。

初诊:1981年12月11日。患者平素体弱,冬季分娩后,出血颇多,头晕目眩,胸闷心悸,泛泛欲吐,一度昏厥,不省人事,经家人以醋烧沸使气熏两鼻,始缓缓苏醒,急寻余诊治。症见面色苍白,声音低微,冷汗淋漓,四肢冰凉,感全身酸软无力,头目昏眩,耳鸣作响,恶露不多,手指麻木微抖。按脉虚细无力,舌淡少苔。

辨证:产后气血暴脱。

治法:峻补气血,回阳固脱。

处方:人参养荣汤加味。

人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熟地12g

当归身15g 白芍12g 黄芪30g 麦冬10g

五味子8g 桂枝8g 熟附子10g 陈皮10g

远志6g 炮姜5g 大枣5枚

水煎急服1剂,频频饮之。并加服复方阿胶浆,每次10ml,日服3次。

二诊:1981年12月13日。服药后未再昏厥,四肢转温,手指麻木抖动消失,自觉头晕目眩,夜寐不安,腰酸乏力,食欲不振,舌脉同前。气血未复,治宜益气补血,养心补脾。方用人参归脾汤加味。

处方:

人参10g 黄芪24g 白术12g 茯神10g

焦枣仁15g 远志6g 当归身15g 龙眼肉15g

熟地15g 狗脊12g 首乌15g 木香3g

砂仁3g 炙甘草6g 生姜3g 大枣5枚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剂后,诸症均消,病情平稳,嘱其饮食充养而愈。

按:《素问·五脏生成论》谓:“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充分说明血液荣灌脏腑四肢,无处不达。本例患者素体虚弱,产后流血过多,旧血暴亡而新血未能骤生,营阴下夺,脑部为至交顶颠,当受影响,脑部血少,引起目黑头晕,甚则昏闷不省人事。治疗当以峻补气血固脱为先,方用人参养荣加味救治后,即不再昏厥,又以人参归脾汤充养逐渐恢复健康。

例2:王××,女,23岁,已婚,农民。

初诊:1986年10月7日。新产方定,突发昏晕,渐至目瞑口噤,昏不知人,面赤如朱。舌淡,苔少,脉浮大而虚。

辨证:阴血耗散,虚阳上越。

治法:益血敛神,佐以散瘀。

处方:

1.陈醋500ml,置于罐中,以铁器烧红淬之,放产妇前熏鼻。继以醋罐煨炭火中,令醋气溢于房中熏之。

2.内服清魂散加味。

人参15g 赭石15g 荆芥10g 泽兰10g

当归10g 川芎6g 甘草6g

水煎急服1剂,药后苏醒,昏晕渐平,惟觉头部胀痛,此乃体弱受风,原方中加入炒黑豆30g,服之2剂症消,后以当归生姜羊肉汤调理善后。

按:本例属于产后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越,而致血晕。故方用清魂散加味以益血敛神,佐以散瘀。方中人参、甘草益气固脱;泽兰、当归、川芎养血散瘀;荆芥入血散风;赭石可镇虚逆,养阴血;使气血冲和昏晕得苏,神志清醒。后以当归生姜羊肉汤调理而愈。

另:产后血晕病在临床以虚证为多,实证鲜见,但亦有之,如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也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满闷,恶心呕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暗,脉涩有力以资鉴别。可用独行散(五灵脂)、夺命散(乳香、血竭)加当归、川芎治之,再稍许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台乌、木香之类,效方显著。

不孕症

例1:魏××,女,28岁,已婚,农民。

初诊:1987年4月21日。患者结婚三年未孕。平素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无腰腹痛,经前每感胸乳胀痛,经后常觉心悸,头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数,经B超检查提示:子宫略小于正常,双附件(一)。

辨证:血虚胞脉失养不孕。

治法:养血调经种子。

处方:养血种玉汤。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2g 熟地12g

丹参15g 炒白术10g 香附子12g 郁金10g

益母草15g 远志6g 枸杞子12g 菊花6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7年4月27日。服完上药,精神略有好转,心悸、头晕减轻,现感腰痛,有时小腹疼痛。舌脉同前。继以原方加川断10g、寄生15g,嘱服10剂。

三诊:1987年5月7日。患者此次月经于5月3日来潮,经量增多,色转红,四天净。经前胸乳胀痛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效不更方,方宗原义加减配制末药一料,继续养血调经种子。

处方:

当归60g 川芎30g 白芍60g 熟地60g

生黄芪90g 太子参50g 炒白术50g 茯苓30g

益母草60g 枸杞子40g 川断30g 寄生50g

菟丝子50g 焦杜仲30g 怀牛膝30g 紫河车1具

山萸肉40g 山药40g 阿胶珠40g 仙鹤草50g

香附子30g 郁金30g 陈皮15g 甘草15g

红枣12枚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g,每次1丸,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患者经以上治疗后,停经未潮二月,后经尿妊娠试验证实为妊娠。于1988年4月20日,足月顺产一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