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17

第17章 肾膀胱病证(1)

水肿(急性肾炎)

孙××,女,27岁,东寨乡农民。

初诊:1981年10月21日。患者在一月前患感冒,扁桃体炎。近日突然面目浮肿,不到三日遍及全身肿,伴有发热恶寒,时有咳嗽,肢体酸痛,小便不利,因病情进展迅速,即来医院就诊。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遂以急性肾炎收住入院。曾用西药治疗一周后疗效不佳,尿检基本同前,出院后来我科中医治疗。现全身浮肿,眼睑尤甚,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精神倦怠,四肢沉重,腰膝酸痛,尿量减少,脉浮数,舌质红,苔腻。

辨证:风热水肿(风水泛滥型)。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利水。

处方:越婢加术汤合银翘散加减。

麻黄12g 生石膏30g 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5g 桑皮12g 茯苓15g 银花20g

连翘15g 白茅根30g 赤小豆15g 柴胡10g

车前子15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1年10月25日。服上药4剂后,浮肿明显消退,头晕目眩亦较前减轻,尿量增多,脉濡数,舌质红,苔微腻。血压:130/70mmHg,体温37.8℃,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上方即效,守法不变,原方减去柴胡、白茅根加浮萍草10g、鱼腥草15g嘱服6剂。

三诊:1981年10月31日。服上药后,诸症皆除,尿检正常,表证已解,湿热得除,再投以补益脾肾之品善后。

处方:

生黄芪18g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10g

苡米12g 山药12g 扁豆10g 芡实10g

山楂12g 菟丝子12g 黄精12g 益母草12g

鱼腥草15g 枇杷叶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随访三年未复发。

按:“风水水肿”其症状多与现代医学诊断之急性肾炎相合,本案即是此类疾患。“风水”是风邪寒湿病邪侵犯肌表,肺卫首当其冲。《内经》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湿停留,风水泛滥则溢于肌肤而成浮肿。所以治疗首先宣开肺气,治宜清热、解表、利水为主法。本病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重点防止病邪传变,善后适当投入健脾补肾之品为妥。

水肿(慢性肾炎)

例1:陈××,男,45岁,永昌县南坝乡农民。

初诊:1996年2月7日。自述在4年前曾因浮肿、尿频、腰痛住某医院,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时浮肿已消退。出院后几年来常感腰部胀痛,劳累则腰痛加重,小便清长,多次到医院化验尿蛋白均在(++)——(+++)。几年来服用多种中西药物,小便仍未见好转,尿蛋白从未消失,体质日渐衰弱,腰部怕冷,体困肢沉。来诊时患者面色□白,营养欠佳,舌质淡白,舌苔白滑,脉沉细弦,血压120/80mmHg,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化湿。

处方:真武汤合防己茯苓汤加味。

生黄芪30g 熟附子10g 白术12g 茯苓15g

白芍10g 防己10g 桂枝8g 党参15g

仙灵脾15g 怀牛膝12g 生姜3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6年2月13日。服上药6剂后,腰部困痛、怕冷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复查尿常规:蛋白(+),红、白细胞(-)。原方加川断12g、炒杜仲12g,继服6剂。

三诊:1996年2月19日。服上药后,复查小便尿蛋白消失,腰部微感酸困,已无怕冷之感,精神尚可,饮食正常,面色转润有泽,小便恢复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嘱服金匮肾气丸早晚各1丸,温开水送下,连服二月。此后屡查小便,均未见尿蛋白出现。

随访三年,小便一直未见异常,精神逐日好转,已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例2:张××,男,22岁,红山窑乡农民。

初诊:1997年9月1日。全身水肿,反复发作已有一年余,在当地卫生院经中西药治疗时轻时重,每遇外感劳累病情即可加重。近期感受外邪自觉头痛头晕,咽喉肿痛伴有咳嗽,全身浮肿,疲乏无力,食欲不佳,手脚心发热。舌质红,舌苔微黄,脉浮细数,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胸透:肺纹理增重。

辨证:肾阴不足,外感风热。

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清热解表,宣肺利水。

2.健脾消肿,补阴清热。

处方:越婢加术汤合银翘散加减。

麻黄12g 生石膏30g 苍术10g 桑皮12g

茯苓12g 银花15g 连翘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白茅根30g 牛子10g 元参15g

焦楂15g 杏仁10g 兰根15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7年9月6日。服上药5剂后,风热外感症状已消失,颜面浮肿减轻,腹部及下肢浮肿较甚,小便较前通畅,舌质淡红,苔微黄,脉沉细。治宜健脾消肿法,方药改用导水茯苓汤加味。

处方:

茯苓30g 泽泻15g 麦冬10g 木香6g

砂仁6g 白术10g 玉片8g 木瓜12g

陈皮10g 紫苏10g 桑皮12g 大腹皮15g

车前子15g 益母草15g 自茅根30g 炒苡米12g

莲子肉12g 炒山药12g

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1997年9月16日。服上药10剂后,水肿逐渐消退,尿量增加,头痛头晕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加,自述腰困明显,午后手脚心发热。阴虚症状比较突出,法改补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

处方:

生地15g 山药15g 山萸12g 茯苓15g

丹皮10g 泽泻10g 知母10g 黄柏8g

怀牛膝10g 车前子15g 益母草15g 白茅根30g

炒苡米12g 芡实12g 莲子12g 赤小豆15g

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1997年10月1日。服上药15剂后,患者全身水肿消退,尿量正常,腰困腰痛及手脚心发热消失。舌苔正常,脉平。复查肾功及尿10项化验均正常,以上方加生黄芪、太子参、龟板配制末药,以固疗效。

随访至今,面润体健,已正常参加劳动。

例3:李××,女,26岁,金化集团工人。

初诊:1983年8月12日。1976年患急性肾炎,此后浮肿,头晕,腰痛反复发作,先后三次住院,诊断为慢性肾炎,求余诊治。现全身高度浮肿,面色□白,精神不振,懒言,头晕眼花,形寒肢冷,全身胀痛,腰酸腿软,尿少,色清,闭经二年余。舌质紫红边有瘀点,舌苔白腻,脉沉涩。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压130/70mmHg。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血瘀滞。

治法:活血化瘀,健脾消肿。

处方:桃红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桃仁10g 红花10g 生地10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8g 茯苓30g 桂枝10g

白术15g 益母草15g 川牛膝12g 麻黄10g

车前子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3年8月18日。服上药6剂后,精神好转,尿量增加,浮肿减轻,腰及四肢冷痛。法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上方减去麻黄,加焦杜仲12g、巴戟天15g、川断12g、寄生12g,嘱服8剂。

三诊:1983年8月26日。月经来潮,浮肿基本消失,腰及四肢关节冷痛好转。尿检:蛋白(+),余正常,血压135/75mmHg。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四君子汤合济生肾气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

处方:

生黄芪30g 防己12g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5g 熟地15g 山萸12g 山药12g

丹皮10g 泽泻1陬 车前子12g 川牛膝12g

熟附子8g 桂枝8g 巴戟天12g 益母草15g

丹参15g 独活10g

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1983年9月8日。服上药12剂后,全身症状消失。尿检正常,嘱服金匮肾气丸,每次2丸,每日2次,连服三月,以固疗效。

随访二年,未见复发,能够参加正常工作。

按:人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脾气的转输,肺气的通调以及肾气的开阖。若肺、脾、肾三脏失职,则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水湿内停,遂泛滥而为水肿。外感寒湿阴邪,最易阻滞气机,伤人阳气,久则阳虚寒盛,寒湿凝滞则气血流通不畅,导致气血瘀滞。根据临床见证,急用宣肺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气血通,瘀滞去,水循通道则症状消除。由于本病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故表解,瘀滞消除后,应及时健脾补肾治本,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故治疗慢性肾炎,往往以金匮肾气丸收功。若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加昧以固疗效。

水肿(肾病综合症)

蒋××,男,16岁,永昌一中学生。

初诊:1996年6月10日。患者自述在3年前感受风邪,出现发热,咽喉红肿,咳嗽等症。此后反复感冒数次,就诊服药均不及时。而后出现颜面部浮肿,尿急,尿频,尿痛等症,既而到某医院检查治疗,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住院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出院后又遇感冒并胃纳不佳,加之搬迁新居房屋潮湿,继而颜面部浮肿,逐渐漫及全身,下肢肿甚,尿少等症。经多处求医,中西药治疗月余病情不见好转,再次住院治疗。化验:尿蛋白(++++),胆固醇:8.4mmol/L,总蛋白28g/L,白蛋白l8.2g/L,球蛋白9.6g/L,肌酐2.3umol/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治疗两周病情未见好转,故此转到兰州陆军总院治疗二月余,高度浮肿,尿少等症状基本消失,但仍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存在。因经济拮据,回家后邀余诊治。症见患者精神欠佳,腰背酸痛,面部微肿,下肢尤甚,伴有口渴欲饮,口苦纳呆,大便干结,手足心发热,舌质偏红,舌苔微黄少津,脉沉细。

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利水。

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味。

生地15g 山萸12g 山药15g 茯苓12g

丹皮10g 泽泻10g 知母10g 黄柏8g

怀牛膝10g 车前子12g 益母草15g 赤小豆15g

蝉衣6g 浮萍草10g 白茅根30g 鱼腥草15g

桑皮10g 大黄10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6年6月16日。服上药6剂后,颜面浮肿消退,大便通畅,前方减去浮萍草、桑皮、大黄,加生黄芪30g、防己12g,继服6剂。

三诊:1996年6月22日。服上药后精神好转,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口渴欲饮,口苦纳呆均已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减去鱼腥草、赤小豆、蝉衣,加太子参20g、丹参15g、桃仁10g,嘱服6剂。

四诊:1996年6月28日。精神尚可,腰背已不酸痛,亦无手脚心发热,舌脉同前。以上方基础配制末药以固疗效。

处方:

生熟地各100g 山药120g 山萸100g 茯苓80g

丹皮80g 泽泻60g 知母60g 黄柏40g

生黄芪180g 太子参150g 丹参100g 益母草80g

炒苡米80g 莲子肉80g 白术100g 炒扁豆60g

白蔻仁50g 麦冬50g 龟板120g 当归80g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五诊:1996年10月5日。患者前来复查,精神好,面色红润,全身无其他不适感,化验肾功、尿10项均未异常,病告痊愈。嘱其注意休息,保暖,防湿,饮食调养,劳累等事项。

按:由于肾病综合征每因外感风热而急性发作,咽喉感染、湿热内蕴迁延日久是引起本病的原因,因此控制感染治疗湿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反复感冒,居住潮湿之地,治疗不妥而致寒湿热邪转化为湿热,湿热内蕴日久在病因、病证、病性、病位都有所改变。由于疾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邪正互相斗争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因此在时间上、治疗上,失去机遇就会影响疗效,故治疗中解决第一阶段的问题必须宣肺、清热、利湿为首法。

肾病综合征水肿,病程较长,易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局面。在辨证中遇到好多证候群,但每一个证候群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实夹杂的情况,因此正确处理虚实的辨证关系,恰当使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便成为提高疗效的关键。肾病综合征水肿虚证的患者虽然有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之别,但脾肾两虚是导致水肿的主要病理环节,虚则补之,补虚之中略佐祛邪之品效果甚佳。本例以阴虚为主,兼有脾虚湿热之象,故此采用了虚实兼顾的方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在治疗过程中随方加减应用恰到好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热淋(泌尿系感染)

范××,女,38岁,永昌县城关镇个体菜店营业员。

初诊:1999年8月6日。主诉:近一周来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尿色深红,伴有腰痛乏力。患者五年前出现上述症状,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口服和注射多种抗菌素治疗后症状即可改善,但每遇潮湿寒冷,劳累后,病情即可加重,且反复发作,再服西药效果不佳,前来要求中药治疗。检查:脉滑数,舌苔黄腻。尿常规:脓球(+++),红血球(+),蛋白(+)。按其脉证为湿热内蕴,下注膀胱引起一系列泌尿系症状。此乃本虚标实,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辨证:膀胱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八正散合三妙散加减。

瞿麦15g 萹蓄10g 车前子10g 木通6g

滑石粉15g 土茯苓15g 大黄6g 栀子8g

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银花15g

连翘10g 地肤子10g 白茅根30g 猪苓10g

泽泻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方12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好转。化验尿常规正常,再用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

处方:

生地15g 山药20g 山萸12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10g 知母10g 黄柏10g

瞿麦10g 栀子6g 滑石粉12g 白茅根15g

银花15g 赤小豆15g 益母草15g 川牛膝10g

水煎服,每日1剂。

后用培补脾肾之剂调理善后而收到满意效果。

按:尿路感染,属祖国医学淋证范畴,多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本病初期兼有表证,多属实、属湿、属热,应予解表清热,利湿解毒之品同用,表本兼顾,使邪尽去。待湿热得除,本虚之象现露后用补脾肾以培本,则邪去正安,方能杜绝旧病复发。

血淋(血尿)

陈××,男,24岁,焦家庄乡农民。

初诊:1999年10月29日。主诉:三月前夜间赤脚上厕后,突感尿道刺痛难忍,小便色红,曾经服药治疗(药名不详)时发时愈。近二周加重,每天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刺痛,小便色红,浑浊余沥不尽,四肢酸困腰痛无力,大便略干。检查:脉弦滑数,舌苔黄腻。尿常规:蛋白(+),红细胞(++++)。

辨证:下焦湿热,伤及血络。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通淋。

处方:导赤散合三妙散加味。

生地20g 木通10g 竹叶6g 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银花15g 连翘10g

赤小豆15g 瞿麦10g 滑石粉15g 白茅根30g

大黄6g 焦栀子1魄 丹皮10g 藕节10g

甘草6g 琥珀粉4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9年11月4日。服上方5剂后,尿急、尿痛明显减轻,尿色稍清,大便正常,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略化。药即中病,以原方去大黄,加萆薢15g、石苇10g,嘱服5剂。

三诊:1999年10月9日。尿道热痛十减七八,尿液浑浊消失,腰部酸痛依然,脉滑,舌苔黄腻虽化而尖红。上方加炒杜仲12g、炒苡米12g,嘱服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