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16

第16章 肝胆病证(2)

按:本例早期肝硬化辨证属于肝气虚,脾阳弱。故谓肝脏体阴而用阳,在病理表现上,肝阴肝血可虚,肝气肝阳其用总属太过。笔者认为,此说片面。五脏皆有阴阳,皆可有阴阳之虚,为何惟独肝气肝阳无虚之有?笔者的体会,在肝炎、肝硬化的病例中,肝气虚,肝阳虚并非少见,症可见肝区隐痛或胀痛绵绵,劳累则加剧,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色萎黄或灰滞,郁郁不乐,甚则畏寒肢冷,舌质淡红胖,苔白或腻,脉细弦或沉细无力,并常与肝气虚、脾阳弱同见。治疗当以益气温阳,补肝健脾为原则。若对此类病人,反用疏肝泄肝,投以大量理气活血之品,必致克伐太过,更虚其虚。本例即是用附子、白术合桂枝汤温振肝脾阳气治疗早期肝硬化而获效者,所以治疗慢性肝病,不必畏忌附桂之类,药证相合,关键在辨证明确。

胁痛(急性胆囊炎)

孙××,女,45岁,红山窑乡农民。

初诊:1997年4月8日。患者右上腹疼痛已近3年余。近期生气后,突然胆区剧痛及胃,在床上乱滚,大汗淋漓。在当地卫生院注射治痛针方能止痛,然不久又作,故前来就诊。问其大便,已三日未下,并诉其口苦多呕。经B超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结石多发。舌绛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胆气火交阻,气血不利。

治法:疏肝利胆。

处方: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8g 半夏10g 黄芩10g 大黄10g

枳实10g 白芍15g 郁金10g 金钱草30g

元胡15g 木香10g 内金10g 焦楂15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7年4月11日。服1剂后,痛止入睡,2剂,大便下,呕吐止;3剂尽,大便又下,疼痛等症皆除。嘱上方继服3剂而愈。

按:急性胆囊炎当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一般热不明显者,多属于气郁,此案生气后疼痛加剧并口苦、苔黄、脉弦等主症。故以疏肝利胆,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收其全功。

胁痛(慢性胆囊炎)

黄××,女,60岁,城关镇居民。

初诊:1999年11月3日。患者胁痛多年,在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长期反复低烧。右胁下胀痛,胸闷不舒,嗳气频频,闻到油腻味恶心,口中干苦,心累气紧,全身发痒,坐卧不安,四肢乏力,小便发黄。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肝胆郁滞,脾胃失常,气血受损。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处方:逍遥散加味。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当归10g

白芍15g 黄芩10g 半夏1魄 枳实10g

太子参10g 川楝子10g 元胡15g 郁金10g

白蒺藜10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9年11月6日。服上药后,近几日来,未见低烧,心情转舒畅,右胁痛稍减。仍恶心,身痒尿黄,舌脉同上。上方加重清热除湿之品。

处方:

柴胡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白芍15g 茵陈20g 黄芩10g 泽泻15g

佩兰10g 白蒺藜10g 丹皮10g 栀子10g

郁金10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9年11月12日。服上药后,右胁疼痛明显减轻,舌苔已化,小便不黄,身痒微减,食欲增加,精神好转。按上方基础加减连进30余剂后,诸症皆除。此后,以柴芍六君汤加减,配制末药一料,以善其后。

按:此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乃肝失疏泄,胆气不利而反复发作,由于胆经气滞,胸隔胁肋部位气机不畅,故出现右胁胀痛,胸闷不舒,嗳气频频,心累气紧等症。胆气郁滞,实由于湿热久留之故。所以反复低烧,全身发痒,小便发黄,口中干苦,恶心,苔黄腻,脉弦细。久病正气耗损,故舌质淡,四肢乏力。方用逍遥散、柴芍六君汤加味,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其病痊愈。

胁痛(胆石症)

例1:王××,男,38岁,焦家庄乡梅家寺村农民。

初诊:1998年10月13日。患者上腹部闷痛一年余,时有剧痛。疼痛多发生于饭后,开始持续性钝痛,以后逐渐加剧并向肩胛处放射,痛时难以忍受。于两月前住院治疗,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石症。经治疗出院后仍反复发作,常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右胁及胃脘部胀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痛时胆囊区拒按,无黄疸。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处方:自拟利胆排石汤。

柴胡12g 青皮10g 白芍18g 黄芩10g

元胡20g 川楝子10g 木香6g 栀子8g

大黄10g 郁金15g 金钱草30g 鹅不食草15g

公英15g 内金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二诊:1998年10月18日。服上药后,胁痛大减,大小便通畅,舌红苔薄黄,肝气得舒,火有下行之象。嘱以前方再进5剂。

三诊:1998年10月23日。服上药后,疼痛全消,仍有胃脘部胀气,纳少,脉弦细,舌已化,治法予以健脾化湿,佐理肝气。

处方: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5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郁金10g 金钱草20g

元胡12g 内金10g 木香6g 焦三仙各15g

鹅不食草15g太子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5剂。

四诊:1998年10月28日。服上药后,食纳增进,胃脘胀气已消,B超复查结石已不存在。

按: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属中医学中的胁痛、黄疸、胃痛等病症范畴。它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理一般认为和胆汁郁积、胆道感染、胰胆反流及胆固醇代谢失调等综合因素有关。治疗主要针对非手术患者。一般认为它的适应症是:高位及肝内广泛性小结石,术后残余结石和术后复发结石合并有严重心肺等疾患,不能胜任手术者,目前中医界对此症有重大的突破,临床应用获得满意效果。

例2:李××,女,26岁,双湾乡农民。

初诊:1996年9月26日。患者长期忧郁,面目及周身逐渐发黄,近年来巩膜及全身已变为深黄而晦暗,且周身发痒,饮食少味,腹部胀满,睡眠不好,头昏如裹,大便稀溏,小便黄少,周身乏力,行走困难,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胆石症。舌苔白腻而中心微黄,脉象濡弱。

辨证:肝气郁结,湿郁化热。

治法:除湿清热,疏肝健胃。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20g 肉桂4g 茯苓15g 泽泻12g

猪苓10g 苍术10g 白芍15g 郁金10g

内金10g 车前子10g 黄芩6g 合欢花10g

金钱草30g 地肤子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二诊:1996年10月6日。服上药后,诸症均有改善,饮食增进,精神转好,尿量增加,以原方继服15剂。

三诊:1996年10月22日。服上药后,更觉诸症减缓,目黄身黄大退。周身发痒消失,舌苔已化。此湿虽得缓解,但阴分稍有损伤,因湿热未尽,治以补阴疏肝健脾。

处方:

茵陈12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0g 内金10g 郁金10g 金钱草30g

虎杖15g 青皮10g 柴胡10g 白芍15g

丹参15g 焦楂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5剂。

四诊:1996年11月7日。服上药后,身黄、目黄已去,诸症已消失。经B超复查,胆囊结石已排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此病生于长期忧郁,气滞而水湿不运,日渐蕴热。湿蒙清阳则头昏如裹;湿困脾运,则饮食少味,腹部胀满,大便稀溏;脾胃不和,则夜卧不安;湿郁于肌肉四肢,故周身发痒,四肢乏力。其小便黄少,舌腻微黄,脉象濡弱等亦符湿郁化热,湿重于热之证。治法当以除湿为主,清热次之,佐以疏肝健胃,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甚为合拍。起到了化湿利水,疏肝解郁,健脾化石的作用。

胁痛(胆道蛔虫症)

例1:赵××,男,16岁,焦家庄中学学生。

初诊:1997年10月6日。患者右胁下阵发性胀痛3天,在当地卫生院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半天后,又复痛加剧,故前来医院诊治。经B超检查:肝内胆管蛔虫并局部胆管扩张。触诊右胁下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追问病情,两日未大便,平时有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病史。舌质红,苔薄腻,脉小滑数。

辨证:蛔虫妄动,壅生湿热。

治法:安蛔利胆。

处方: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2g 半夏10g 黄芩10g 枳实10g

大黄10g 白芍15g 木香6g 乌梅10g

槟榔10g 郁金10g 内金10g 使君仁10g

甘草6g 生姜3g 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7年10月9日。服上药3剂后,大便日3~4次,下蛔虫团极多。胁痛已止,纳佳,仍疲乏。舌苔薄腻,脉弦。经B超复查,肝内胆管有死蛔虫,防死蛔复活,法改用调和肝脾,以柴芍六君汤加味治之。

处方:

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0g 陈皮10g

柴胡10g 白芍15g 半夏10g 乌梅10g

使君仁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而愈。

按: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经胆总管上行窜入肝内胆管所致。临床上,常突然发生剑突右下方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疼痛可向右肩胛区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多为胆汁,或挟蛔虫,其后右胁部胀痛,时轻时重。早期病人,无明显畏寒发热及黄疸症状;晚期病人,可出现恶寒发热,黄疸,肝损害。此病的诊断,我们常根据以下3条来确诊:(1)有右上腹阵发性钻顶样剧痛病史;(2)右胁部胀痛不适;(3)B超所见肝内胆管蛔虫声像图。本病一旦诊断,应及时准确治疗,排出胆道蛔虫,免致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使治疗方案复杂化。

例2:蒋××,女,56岁,新城子镇农民。

初诊:1994年8月30日。患者于两天前上腹部突然发生急性疼痛,呈阵发性钻顶样绞痛,并放射之肩背和腰部,恶心,呕吐,且吐出蛔虫两条。曾经当地医疗单位治疗无效,来院症见坐卧不宁,表情痛苦,剑突下压痛,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苔薄微黄,脉弦。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1500,体温38℃。诊断为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

辨证:蛔虫内扰。

治法:驱虫利胆止痛。

处方:驱虫利胆汤加减。

使君仁15g 槟榔15g 苦楝皮10g 乌梅15g

川椒6g 大黄12g 鹤虱10g 白芍30g

茵陈12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川楝子10g

元胡20g 木香6g 甘草6g

水煎后加食醋少许混合服之,每日1剂,嘱服2剂。

二诊:1994年9月1日。患者服上药后,大便下蛔虫数条,诸症皆消,再以原方加减服之3剂而愈。

按:本方在临床观察数例,疗效甚佳,一般服药1~3剂即达到目的,多者4~5剂。既能驱蛔利胆,又能消炎止痛。用于胆道蛔虫症感染期是理想的方剂。

臌胀(肝硬化腹水)

刘××,男,32岁,河西堡运输公司工人。

初诊:1998年4月6日。患者素爱嗜烟酒,食少腹胀,近来尿量减少,腹大如鼓。经化验肝功异常,B超:肝脾肿大并大量腹水,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住院治疗月余,部分症状减轻,但未愈,患者寻余求治。询问病史,早患肝炎数年,住院多次,时好时坏,平素嗜酒,肝、脾俱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灰黯,鼻部微红,不饥不运,小便短少,大便不爽,口微苦,脘腹胀满,舌质微红,苔浊腻,脉弦数。

辨证:湿热停滞,肝脾损伤。

治法:疏肝和胃,清热燥湿。

处方:柴胡疏肝散合二陈二至丸加味。

柴胡10g 枳实10g 白芍10g 川芎6g

香附子10g 陈皮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半夏10g 大腹皮15g 栀子6g 车前子15g

大黄6g 内金10g 元胡15g 泽泻12g

瞿麦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8年5月10日。上方服月余后,腹胀减轻,小便清长,饮食增加,诸症有所好转,舌苔转化,湿热已清,法改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

柴胡60g 青皮50g 白芍120g 川芎40g

香附子60g 桃仁50g 红花50g 丹皮50g

元胡100g 当归80g 三棱30g 莪术40g

鳖甲100g 山甲60g 土鳖虫30g 丹参100g

黄芪100g 郁金50g 虎杖60g 内金40g

焦楂60g 白术60g 佛手40g 三七30g

甘草20g

上药共为细末混匀,每次10g,每日3次。

三诊:1998年7月12日。上方服二月余,患者前来复诊,面带笑容,自述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现诸症已消,并能参加一般劳动,复查肝功已恢复正常。

随访数月,身体状况良好。

按:此法方药用之治疗肝硬化数例,无论有否腹水,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部分病人服之1剂末药,各种症状均能消失,病重者,用本方加减服之2~3剂,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肝功能恢复正常,并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