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07

第7章 哲学篇(6)

人的生活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生活美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作为整体存在的生活美,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应当如此的生活”,“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生活的统一体,是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的、快感的、愉悦感的、道义感的、幸福感的生活的统一体,是能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欢乐的生活。为了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人们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如通过物质生产,创造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资料;通过精神生产,创造音乐、绘画、文学等精神生活资料;通过环境的绿化、美化,创造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道德的倡导和人际关系的调适,创造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正是通过人们的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给人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所说,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于幸福。生活美是一切社会实践的总体目标。

社会实践不是单个个人的实践,而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人们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相互之间也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就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稳定化、制度化,即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生活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活,总是表现为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生活。超越一定社会制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似乎是与世隔绝的,但是,桃花源的人总要吃饭、要穿衣、要过日子,因而不能不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不能不产生桃花源内的社会制度。《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漂流到一个荒岛上遇到星期五,二人为了解决共同的生活问题,便结成相互间的生产关系——鲁滨孙奴役星期五,管理星期五的生产劳动,占有星期五的剩余产品。鲁滨孙对星期五的奴役,则是二人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制度。

然而,社会制度~经产生,便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双重作用,从而对生活美的实现起双重作用。在私有制社会里,私有制的出现,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文明,创造了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等人间奇迹,它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社会生活愈来愈展现出美。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产生了异化劳动,产生了人的生活需要满足的等级差别和尖锐的阶级对立。马克思说:“无论如何,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劳动用机器来代替自己,但这样使一部分劳动者倒退到野蛮的劳动上去并且使另一部分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精神(智慧),然而替劳动者生产了无知、痴癫。”

同时,异化劳动还把劳动者变成动物,把人的优点变成动物的缺点。“东庄地主王铁钉,把我长工当畜生,老牛还得半年闲,我比老牛苦十分。”劳动者不如牛马,使“劳动对劳动者是外在的即不属于他的本质。因之,他在他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反而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反而感到不幸,并不展开自由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劲力,反而使他的肉体受到苦行,并使他的精神陷入荒废。因此,劳动者在劳动外边才觉得在自己这边,而在劳动里面就觉得在自己外面。”这种异化劳动无疑限制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限制生活美的实现。

而且,从生活美的角度看,物质生产发展较高阶段的社会生活,并不一定比物质生产发展较低阶段的社会生活更为高尚、更美。马克思说,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很高的古代希腊社会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得最美好的地方”,而“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对于我们显示着不朽的魅力”。物质生产的发展远比古代希腊高的18世纪末叶的德国社会却是“一切都很糟糕”,“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的社会,在那里“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总之,私有制社会是代表有产阶级和社会上层利益的社会。在私有制社会里,有产阶级和社会上层——少数人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的美。广大劳动者——绝大多数人却生活在贫困线上,普遍感到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并且,少数人生活需要的满足正是多数人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根源,少数人享受生活美正是多数人享受不到生活美的根源。因为,少数人不仅通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剥削多数人应得的生活资料,而且还通过掌握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大肆侵夺多数人已得的生活资料。“谷熟不到釜,丝成不上身,莫道江南乐,江南愁煞人。”在广大劳动群众——多数人看来,私有制社会,无论其经济多么发达,社会财富多么充裕,都是不美的。因为它并没有使自己真切地享受到生活的美。这并不是因为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人的审美趣味不同,从而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是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使有产阶级和社会管理阶层——少数人的生活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广大劳动者——大多数人的生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不是富人们喜欢住宫殿,穷人们喜欢住洞穴;不是富人们喜欢衣着华丽,穷人们喜欢衣衫褴褛。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愿望是共同的,都希望过上富裕的、舒适的生活。因而,满足需要、寻求幸福、享受生活美是人们进行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处在社会底层,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苦痛的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求得自身的幸福,必然要通过阶级斗争或社会斗争,改变他们觉得不美的社会现实,实现他们觉得美的社会理想。在封建社会,广大农民群众一次又一次地举行起义,正是为了“杀尽不平方太平”,以实现“均贫富,等贵贱”的社会美;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社会革命,正是为了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理想,消除基于生活需要满足的阶级差别,使大多数人彻底摆脱痛苦和不幸,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实现社会美,使大多数人真切地享受到生活美,正是一切进步阶级在社会实践中追求的总体价值目标。

当我们从劳动群众——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程度及其心理感受角度,探讨社会的美与不美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美不只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还体现在生产关系的完善、人与人关系的协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资本主义社会较之它以前的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却造成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造成了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尖锐对立和冷漠无情。马克思说:“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以及在它所适应的这个生产时代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的显露是表现为最充分的毁灭。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Vergegenstandlichung)是表现为充分的异化,而一切特定的、片面的、目的的消灭是表现为目的本身之牺牲于完全异己的目的。因此,幼稚的古代世界一方面是一种比现代世界更为高尚的东西。另一方面,古代世界事实上之所以比现代世界更为高尚,完全是在于力求找到完整的形象、形式和早已制定的局限性。它给予人处在被局限的观点上所能得到的满足,可是,现代世界却不给予满足;凡是它出现为自我满足的地方,它就是庸俗的。”而且,“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丑恶的、不美的。对此,不仅马克思恩格斯作过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作过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巴尔扎克、莫泊桑、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还曾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描写予以揭露和批判。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高老头、泼留希金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沦落,使人读后对资本主义社会感到无比的憎恶。

社会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最美好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其所以要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及一切私有制社会,少数人享受着生活美,绝大多数人却处在被损害、被压抑地位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通过制度安排,保障最广大人民真正过上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所谓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出于某种阶级偏好、社会空想或狂热,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性选择。因为,只有这种选择,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分配不公,保障最广大人民享受到生活美。同时,只有这种选择,才能消除私有制社会的异化劳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本质,促进生产力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极为深刻地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总体价值目标,极为深刻地指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极为深刻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美的内涵。“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社会美是集中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理想,是保障最广大人民享受到生活美的社会制度,是以自然美和生活美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人与人关系的伦理美。这种社会美,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社会实践的总体目标或蓝图。为了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把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辩证地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辩证地统一起来,把建设经济社会与建设伦理社会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仅使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充裕,而且使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人与人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温情。同时,为了实现社会美的总体目标,在社会实践中,实践主体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增强客体符合主体价值目标的变化,限制客体背离主体价值目标的变化,把客观规律与主体目的性紧密结合起来,使客观规律真正为实现主体目的服务。例如:在生产斗争实践中,把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实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主观目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展生产力,增强“人化自然”的能力,通过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充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愈来愈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应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消除环境污染,努力创造田园诗般的自然美,使人类有一个优雅、整洁、令人精神愉悦的生活环境;在社会斗争实践中,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真切地享受到生活美为尺度,坚持和完善社会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进一步调适人们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大力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努力消除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把掌握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把一定的行业机会当作生存斗争工具的腐朽思想,切实限制“异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及其弱肉强食般的生存斗争关系,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使各种实践主体能够结成真实的集体,以结合起来的群体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本质;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把科学发明、科学发现与为生产斗争服务、为社会斗争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总之,实践主体应以“三个代表”为总体目标,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观念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从而以崭新的文化、崭新的思维、崭新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设计社会美,创造新生活,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