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52

第52章 后记

这本论集是自己20多年来探讨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论文选集。除文学篇是1980年写的初稿,2003年整理加工,未公开发表以外,绝大部分篇目已在理论刊物或其他传媒公开发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中,哲学、经济、道德方面的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不少篇目或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或评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特等、一等奖,或人选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机构主编或合编,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论文选粹(合著)。在当前理论战线深入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热潮中,我把这些论文结集出版,使之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增砖添瓦。

论集内容涉及哲学、经济、科社、道德、文学等学科,各篇论文写作时间相隔很长,各自独立,却是按照理论专著的系列化逻辑顺序写作的。它们通过相互间紧密的逻辑联系连缀成结构有序的系统整体。开首绪论集中探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其后的各篇是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哲学篇探讨改革开放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原理,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方法论和价值目标;经济篇用哲学篇提出的观点方法探讨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学原理;科社篇用哲学思维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道德篇从道德与经济辩证统一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文学篇从文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角度探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论集还收人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环境,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和其他方面的探讨文章,由于受自己所能支付的出版费用及相应篇幅的限制,付梓印刷时,人口篇和其他论文20余篇9万余字全部删除。总之,论集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课题,突破理论研究中各研究人员把研究对象和范围局限于单一学科的传统思维模式,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辩证思维方法,把研究对象和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协同,各学科理论相互统一与贯通的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以求用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为了避免学术著作容易出现的经院式偏颇,践行学以致用的治学宗旨,论集尽可能突出自己的特色,一是集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炉,既探讨理论前沿的学术性问题和阐发基本原理的理论性问题,又探讨基本原理具体运用的实践性问题;二是点面结合,既重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带根本性却未被深入研究的问题,又注意到对相互关联的诸问题探讨的系统性;三是深入浅出,既企求理论思维的深邃和逻辑论证的严谨,又注意到阐述的通俗、简洁和清新;四是满足多方面需要,既可与理论界同仁交流切磋,又可供广大干部阅读。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工作者共同的事业。自己只是尽一点社会责任,为之做出应有的努力。由于自己的研究兴趣侧重于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的普遍联系和协同发展,研究的范围较大,探讨的问题庞杂,因而对某一专业领域或具体学科的研究不可能很深入。同时,由于不少篇目是十多年前写的,整理出版时按原文收入,未慎重斟酌观点,未补充新资料,因而论集中难免有很多错误。但愿出现的错误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论集的写作和出版,得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邓永鹏同志、甘肃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胡福生同志和责任编辑刘明易同志以及承印厂家的鼎力支持。邓永鹏同志是我涉猎理论研究的导师,他对重要篇目的写作做过具体指导,并为论集的出版写了序;胡福生同志和刘明易同志不仅精心审稿,从严把关,还在出版的其他环节给予多方关照;承印厂家尽可能降低收费,保本承印。借此机会,谨表示衷心的感谢。论集的问世,还得到《康县志》办编辑鲜开广、康县政协办主任李树荣、文史委主任丁济平、康县党校教师沈永富和其他同志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论集原列入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计划,由于自己单方面原因,主要是囊中羞涩,又无能力筹集出版费用,一直拖到现在才出版,延误了出版社出版计划的如期完成,在此特向甘肃人民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歉意。

在无科研经费、无激励机制、无参考资料的基层党校搞理论研究,面对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出版理论著作,不但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或奖励,不但与晋职晋级无缘,反而要用自己的工薪支付出版费用,内心的苦涩自不待言。但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得不面对困难,忍受苦涩;不得不掏个人腰包去做“贴本生意”。无论怎样,为了践行人生追求而用千百个日日夜夜苦熬出来的心血结晶,不能“让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应该奉献给社会。但愿自己的苦涩能够有益于社会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