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49

第49章 文学篇(12)

这种人性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因为这种人性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是根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即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需要,尊重大多数人的尊严和价值,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和自由,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性。其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不可能借用公共权力谋取特殊利益,不可能各自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支配他人劳动占有剩余产品,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而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表现出勤劳、朴实、忠厚、诚信、安分守己、与人为善的人性。正是人民群众以这种人性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才维系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其二,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因而,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消除,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满足,最终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依赖于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占有方式的根本改变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因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实现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必然要确立热爱劳动、勤苦奋斗的进取性道德,增强实践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确立团结互助、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的协调性道德,不断改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以真诚的分工合作,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实现主体自身的进步。其三,在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决裂的过程中,必须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决裂。否则,传统观念会复制出传统的所有制,使旧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消除后,新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有可能再产生出来,使人民群众再次处于受侵夺受损害的境地。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同传统所有制的彻底决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为了“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通过制度安排,保障绝大多数人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尊严和价值的尊重,权利和自由的享有,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最广大人民真正过上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然而,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层中仍会有一些人受极端利己主义人性支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使得社会生活出现种种腐败现象,如公有制经济中的一些管理者挖空公有制经济,中饱私囊,使公有制经济出现“空壳”现象;行政机构中的一些管理者把公共权力看作生存斗争的工具,借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和人民财产;一些行业借行业垄断谋取特殊利益。同时,各种腐败分子还相互联成关系网。“官官相维”,共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因而,消除极端利己主义人性,确立先人后己、克己奉公的人性,是践行“三个代表”、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客观需要,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要求。

所以,真正的人性是与人民性相同一的概念。它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性,是社会历史由非“人道”向“人道”进化的过程中,实践主体不断克服人的异化,增强人的同化,从而实现人的进步。作家们如果认为文学应把人性作为表现的对象,就应坚持人民性,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代表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鞭挞损害人民利益的丑恶现象,贬斥极端利己主义人性,赞扬人民群众的高尚人格,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趣,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生的真谛和人之本性,增强主体能动性,表现实践主体的人格力量。如果说,那种产生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以及其他社会的丑恶现象,导致社会生活非“人道”的极端利己主义人性是“恶”的人性,那种产生人尊重人,人关爱人,平等互利,促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形成的集体主义人性,是“善”的人性,那么,文学作品在表现人性时,不应当倚重表现“恶”的人性,去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以及所谓的“原始的野性”。不应当贬斥“善”的人性,把它斥之为脱离现实的道德空想。而应当抑恶而扬善,教育人们努力消除恶的人性,切实增强善的人性,克服人性的异化,增强人性的同化,不断完善人格,使人最终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真正成其为“人”,通过人的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努力完成文学的历史使命。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他们共同的创作倾向,正在于作品在表现人性时,总是从道德进步的角度,从人生教科书的角度,鞭挞丑恶的人性,褒扬善良的人性,抑恶扬善,增强作品的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使之具有浓烈的人民性。

四、文学人民性的主要特征

提出文学的人民性,需要对人民性内涵作出科学界定,否则会产生把所有的作家都说成是人民的作家,把一切作品都看成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甚至把以赚钱为目的、思想倾向卑俗的“通俗”文学也看成是人民性的文学,进而导致作家立场立足“自我”,文学作品良莠不分,颓废文学鱼目混珠,理论“创新”为颓废文学推波助澜的倾向。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就曾出现类似情况。风靡一时的卢卡契新潮派曾由反对文学的阶级性观点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所有的作家都说成是人民的作家,把一切作品都看成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甚至把一些为沙皇黑暗统治歌功颂德的作品也说成是人民性的。在近年来的我国文学实践中也出现过类似现象。所以,要创作出具有浓烈人民性的优秀作品,使文学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应深入探讨文学人民性的科学内涵。

自19世纪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文学的人民性以来,中外文学界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许多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都曾做过精辟论述。总结文学创作的新鲜经验,汲取已有的理论成果,文学的人民性就是作家站在“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意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使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的反映。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文学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时代性。别林斯基最初论述文学的人民性时就认为:“任何一部作品,不管属于哪一种体裁,只要在精神和形式方面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满足时代的一切要求,那么,它在任何时候都是好作品。”文学史上,古代神话表达远古时期人民同自然界斗争的愿望的要求;欧洲文艺复兴文学要给时代照一面镜子,打一个印记,描绘该时期人民群众反封建禁锢,反宗教迷信,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社会生活;我国现代文学全面反映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这些文学实践都集中体现了人民文学的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就指明,新时期的文学应反映新时期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大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体现新的时代特色。当然,新时期的文学应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学遗产,但这种继承不是泥古不化,始终让古人统治文学舞台,而是古为今用。同时,各民族有各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各民族人民有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别林斯基说:“人民性是人类的个性。没有那许多民族性,人类就成了死的、逻辑的抽象概念,成了没有内容的名词,没有意义的声音。”“如果我们把人民性理解为对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气质的忠实描绘的话,每个民族的生活都呈现在它所特有的形式中。”因而,文学作品应体现民族特点,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固然,文学没有国界,各民族的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但是,借鉴不是“生吞活剥地谈外国”,盲目追随西方思潮,盲目模仿西方流派,而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基本点,洋为中用。总之,人民性的文学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如邓小平所说,“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的一切好的东西,塑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二是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塑造人民群众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