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29

第29章 道德篇(1)

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几个问题

道德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把二者的统一关系割裂开来,酿成“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向。我们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弄清以下问题:

一、道德建设的地位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促进人们人格和品德的完善,使人们确立勤奋、热情、忘我劳动等进取精神,相互间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使社会精神面貌展现出和谐崇高的伦理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方面,要消灭旧的剥削制度,建立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政治方面,要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文化方面,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继承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道德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人们对幸福的体验,不限于富裕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和谐仁爱的伦理关系和崇高的道德境界。一个社会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人们觉得幸福,如果道德风尚不良,人与人相互倾轧,尽管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仍然感到压抑、苦闷和不幸。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从“克己复礼”到“均贫富,等贵贱”,从“自由、平等、博爱”到“天下为公”,不少志士仁人都把良好的道德风尚当作变革社会的根本目标来追求。其所以成效甚少,根本原因是没有动摇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行,实现共同富裕,确立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与人相互平等、友爱,天下为公的伦理社会。如果撇开道德建设,单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混同,难以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发展生产,需要生产者发挥战天斗地、坚毅、顽强的进取精神;进行产品交换和分配,需要人们公平、信实、相互礼让,以调适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又需要各行各业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顾全大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每一项活动,无一不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无一不需要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的邪路。

二、道德建设的基础问题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在社会主义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促进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行,阶级对立和异化劳动的消除,使道德风尚在进取性方面,表现为人们勤奋劳动,忘我工作,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在协调性方面,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够成熟和完善,初级阶段在生产、交换、分配等方面带有的旧社会痕迹,又阻碍着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好逸恶劳,唯利是图、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道德得以残存。

在前些年的改革开放中,“一切向钱看”的道德消极现象不断滋生,这尽管是由于放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切实消除封建道德和资本主义道德“舶来品”的影响所造成的。但也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为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消除了懒惰之风,使人们勤劳、热情、负责,同时又使人与人的关系基于物质利益愈来愈对立,滋生着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承包制和商品生产的实行,调动了企业和其他生产单位的生产积极性,使之勇于拼搏进取,同时又使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以邻为壑,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道德观念不断扩散开来;商品形式和货币侵入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的内部经济生活中,使一些人为了赚钱获利,既不辞劳苦,勤奋工作,又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不惜出卖人格、肉体和灵魂。

从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能离开经济基础而去建设空中楼阁,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要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必须通过进一步改革,调适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其促进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和发展的有利优势,努力消除其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和发展的弊端。

三、道德建设的反作用问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道德比较直接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不但净化着社会风气,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展。为私观念的淡化,剥削阶级意识的消除,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友爱的同志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对立,缓解了产品分配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忘我的劳动态度,锐意进取的拼搏,使人们不断进发出生产积极性和个体活力。集体主义一方面保证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保证人们以紧密结合起来的群体功能实现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从而挖掘出生产力发展的最大潜力。

相反,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道德消极现象,不但污染社会风气,而且腐蚀甚至瓦解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阻碍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展。它诱使一些人把一般的自私观念逐渐演变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欲,千方百计攫取公有财产,助长了经济私有化思潮;它把一切经济活动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使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相互对立,诱使一些人冷酷地斤斤计较,不愿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少取一点报酬,严重影响了“各尽所能”;它把人们之间的同志合作关系逐渐演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诱使一些人把勤奋劳动,增加社会财富,逐渐变成坚持“两为”方向。捞取金钱,投机取巧,占有现成的社会财富,强化了社会分配不公,加深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它甚至把社会主义行业与行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也演变成赚钱获利的金钱关系,导致行业不正之风迭起,严重影响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短期看,它激发了生产者和生产部门的个体活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看,它阻碍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和完善,从而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从道德的反作用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合的,而“一切向钱看”的道德消极现象则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相适合。因此,不能认为,为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以让道德作牺牲,放松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容忍“一切向钱看”的道德消极现象放任自流。相反,为了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应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努力消除道德消极现象,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否则,就会陷入庸俗唯物论,引起不良的实践效果。

四、道德建设的渗透渠道问题

道德与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互为条件,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经济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它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发展生产力,一是调适和完善生产关系。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亦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进取性的,如勤劳、勇敢、顽强、坚毅、热情、自信、有理想;一是协调性的,如团结、友爱、信任、关心、帮助、诚实、平等、顾大局、先人后己。显然,道德建设是通过两条渠道与经济建设相沟通,相渗透的。

一是通过生产者进取性品德的培养,渗透于生产力之中,促进生产力发展。在物质生产中,人总是依照一定的理想和生活蓝图。充分运用一定的科技知识和一定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创造社会财富,谋得自己的生活资料。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生产者的品德要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相同的科技水平、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下,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懦弱,热情与冷漠,乐观与消沉……所体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会有天壤之别。而且,科技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同样需要人们具有勤奋钻研,勇于登攀的进取精神。为了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必须克服自我品质中的否定方面,强化肯定方面。道德建设中进取性品德培养,就是通过增强人们勤劳、勇敢、顽强、坚毅、热情、乐观、有理想的品德,从内涵上发展生产力。

二是通过生产者协调性品德培养,渗透于生产关系中,促进生产关系的调适和完善。在物质生产中,人们又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一方面,人与人必然结成一定的家庭、集团、阶级关系,以群体功能实现对客体的改造。另一方面,个人、家庭、集团、阶级之间又基于物质利益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对立,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相互倾轧和侵夺,进行如同动物界的生存斗争,那么,不仅财产的私人占有会逐渐演变成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且,产品分配也会发生紊乱,产生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现象,严重影响按劳分配。要调适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缓解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以利于发挥群体功能,人们同样必须克服自我品质中的否定方面,强化肯定方面。道德建设中协调性品德培养,正是为了使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确立团结、友爱、信任、关心、帮助、诚实、平等、顾大局、先人后己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促进生产关系的调适和完善。

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渗透的两条渠道同时又发生交互渗透关系。人们进取性品德的增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丰富,会促进协调性品德的增强和生产关系的完善。诚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协调性品德的增强,生产关系的成熟和完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会使人们心情舒畅,斗志昂扬,激发进取精神,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人的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受一定的道德观念支配的。所以,通过上述两条渗透渠道,道德建设便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疏通渗透渠道,会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成良性循环;堵塞渗透渠道,搞“两张皮”,会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导致恶性循环。

五、道德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正确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确立热爱劳动观点。人和动物都要靠一定的生活资料来生活。但是,动物是靠自身的本能,索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而人是靠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生活资料。人如果不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奋工作,而靠一定的权力和工作条件捞油水,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或者利用各种机会捞取金钱,以求自身的生活幸福,就把人与动物相混同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功能,改造客体,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不至于像动物那样索取现成财富,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人们普遍确立热爱劳动观点,切实消除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观念。推而广之,就是使人们在各自的分工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正确区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由于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如同动物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斗争。但这仅是人的生物性。此外,人还具有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总是结成一定分工协作的合作关系来实现对客体的改造,谋求人的共同利益。人的进化,首先在于不断地克服生物性,增强社会性,使人最终从动物界中脱离出来。如果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狭义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而相互利用,到处拉“关系户”,建立“关系网”,或者搞权钱交易,把一切都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的基石之上,就把人的社会性混同于生物性,抹杀了社会性。要充分发挥人的群体功能,靠同志式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应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泛化到广阔的领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的个体活力和群体功能,确立集体主义观点。把人的个体活力集合成群体功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械相加,如农村土地承包后的分户经营所实现的总体生产水平;一种是按照一定的有序结构组合起来,如现代化大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有序组合所实现的总体生产水平。二者的生产能力会有天壤之别。同理,在各自为政基础上发挥的企业活力与国家宏观指导下按照分工协作方式发挥的企业活力,所实现的社会总体生产水平也会截然不同。前者的集合方式往往局限于量的增减,后者的集合方式则引起质的变化。因此,要把封闭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应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立集体主义观点,在集体主义前提下发挥个体活力,使之有利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论道德原则及其具体化

道德原则是规定道德规范的基础,是全部道德问题的核心。弄清道德原则对于研究全部道德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规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