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11

第11章 经济篇(4)

农业和乡村经济要发挥对工业和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前者能为后者提出有效需求;其二,前者能为后者提供有效供给。然而,需求与供给正如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一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农业和乡村经济究竟能否为工业和城市经济提出有效需求并提供有效供给,又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只有生产力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能够生产出除自己直接消费外的大宗商品化的农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卖出,从而将潜在的供给变为现实的供给,换回货币,实现价值,才具有现实的购买力,才能买进自己所需的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在内的工业品。否则,潜在的购买力不能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潜在的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的需求。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进而取决于对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产品的购买能力。如果无能力购进产品即无能力满足自身的需求,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则不会提高,生产能力不会增强,生产的产品不会丰裕,有效供给也不会增加。因而,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对工业品的消费、农产品的供给及其对工业品的需求又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只有生产出大宗农产品,才能提供有效供给,同时,只有卖出大宗农产品,增强实际购买力,才能大量购进工业品,即扩大有效需求;反过来,只有大量购进所需的重化工业品,扩大有效需求,改善自身生产条件,才能生产出大宗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当然,也不能忽视事物的另一方面,即要增强农业和乡村经济的购买力,工业和城市经济应能够消纳前者生产的大宗农产品,并为前者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使之能够生产出大宗商品化的农副产品。

然而,农业和乡村经济处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中,不但不具备推动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且严重阻滞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由于小块土地经营,限制着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限制着农业内部各种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可能为城市重化工业产品生产提出较大需求。二是由于小而全的分工方式,限制着生产者对某一专业生产技能的积累,限制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渗透和运用,不可能为城市科技产品的生产提出较大的需求。三是供自身直接消费的产品适用方式、粗放的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的低水平,不可能生产出大宗剩余产品可供销售,不可能为工业和城市经济提供较多的有效供给。四是农业和乡村居民收入极其有限,购买力极其有限,消费水平极其有限,不可能使农业和乡村经济成为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广阔市场。这些都使得农业和乡村经济难以产生对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推动效应。同时,农业和乡村经济正由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割断了自身与工业和城市经济的经济联系,难以与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难以实现自身的“能量转换”,必然窒息自身的发展,只能长期束缚于封闭的小生产之中,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维系低下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当然,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潮”现象往往给人以假象,似乎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已大幅度提高,因而产生了大量过剩劳力。其实,“民工潮”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农业和乡村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同量劳动产生的效益大大低于工业和城市经济,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因嫌务农收入低,效益差,才弃农进城,形成“盲流”。不言而喻,这种以牺牲农业,撂荒土地为代价的农村“过剩劳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剩劳力”。而且,工业和城市经济因受到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也不可能大量吸纳这种“过剩劳力”。

显然,农业和乡村经济只有采用商品生产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用。一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商品化生产,促使每一个生产单位从事某一两项专业化产品生产和规模经营,即实现产业化,进而促使各个生产单位采用机械化生产手段,并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从而扩大对城市重化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二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化生产,促使生产者生产技能的增长,从而有可能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技术,扩大对城市经济中科技产品的有效需求。三是机械化生产手段的采用、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大宗的商品化的农副产品,从而为工业和城市经济增加有效供给。四是产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大宗商品化农副产品的销售,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和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极大地增强他们的现实购买力,从而使农业和乡村成为工业和城市经济巨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五是产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使农业和乡村经济在保障自身发展具有充裕的劳动力前提下,为工业和城市经济提供充足的过剩劳力,以满足后者生产和经营的扩张需求。总之,农业和乡村经济一旦采用商品生产方式,就必然加强自身与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密切联系,加快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产生拉动和推动效应,实现与后者的协同发展。

可见,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农业和乡村经济如能采用商品生产方式,实行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进而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实现生产方式一体化,国民经济结构呈一元结构,那么,国民经济系统则会在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相互协同、相互拉动或推动中产生发展的内动力,推动系统整体的发展;相反,如果农业和乡村经济仍然延续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仍然维系小而全的生产和经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仍然处在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之中,国民经济结构呈二元结构,那么,国民经济系统则由于二者的相互割裂、相互牵制,造成发展功能的内耗,阻滞系统整体功能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更是极有力的佐证。近二十年来,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导向下,珠江三角洲、闽东南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和市场发育较好的外部环境,农村市场经济正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充分发挥出农业和乡村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作用。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不断分工分业,日益分化出林、牧、副、渔等专门产业,并呈现出产业化势头和产业的地域分工,传统意义上的种植业亦向园艺农业进化,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随之,农业和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二是随着传统农业的分工分业,农业内部不断分化出一系列非农产业,进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国民经济中工商业发展的半壁河山,不仅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以其丰厚的税收支持了国家财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小城镇迅速崛起,并向着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配套的方向发展,使乡村小城镇成为农村区域经济中心和工农业产品集散地,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经济城乡关系,密切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内地落后地区,由于产业化进程缓慢,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低,难以生产出大宗商品化的农产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因市场发育不健全而产生“卖难”问题。进而,购买力极其有限,自我积累不足,难以将对城市重化工业品和其他产品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难以进行生产资料和其他技术装备更新,由此造成了该地域经济运行的恶性循环,拖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后腿。

一定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一定的交换方式与之相适应。要转变农业和乡村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培养和形成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完全均衡状态的国内市场,使之产生相互拉动或推动效应,必须转变农业和乡村经济传统的交换方式,大力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通过发展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来促进农业和乡村商品生产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农业和乡村经济自身看,还是从工业农业、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关系看,都是如此。

从农业和乡村经济自身看,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以及为农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实体的产业化问题,实质是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化问题,而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的实现程度又在于市场的发育程度。任何生产单位如果要进行一两项专业产品生产,生产出大宗商品化产品,首先必须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如果产品无市场,卖不出,或者销售渠道不畅,则生产能力越强,生产的产品越多,越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当市场发育不健全时,生产者不得不放弃产业化生产经营;相反,如果产品销售有广阔的市场,生产者无“卖难”之忧虑,能获得丰厚的净收益,自然会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增强生产能力,使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愈来愈大。这正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之所以发达,内地落后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的根本原因。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沿海港口,水陆交通便利,且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农村市场发育较健全,因而,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内地由于交通欠发达,不少地方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其他基础设施亦落后,且世代以来延续自给经济传统,农村市场发育极其缓慢,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要加快农业和乡村经济产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从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关联看,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和乡村人口的生产生活消费是工业和城市经济潜在的和最广阔的市场。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满足农业和乡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是工业生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要使农业和乡村经济能够为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粮、棉、麻、丝、油、肉、药材等产品,保障后者的生活和生产消费,后者同样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用重、化产品的销售,对前者进行充足的技术装备,以提高前者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互为需求、互为供给、互为市场的经济联系是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的。产品交换又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相互购买实现的。其中,扩大内需、增强农业和乡村人口购买力,前提是农业和乡村生产者卖出自身生产的农产品。这是能否密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主导方面。但是,在农业和乡村自给经济未全面解体、产业化生产还不够充分发展的时期,农业和乡村各生产单位生产是同类化的,相互之间很少发生大宗产品交换。因而,大宗农产品的售卖实质是工业和城市部门对农产品的购买。农业和乡村生产者未经过类如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原始积累那样的资金积累时期,既不具有经济实力,又不具有市场经济的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难以主动地开拓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只能被动地等待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部门前来收购农产品。如果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部门不去主动地开拓农村市场,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农业和乡村生产者则难以卖出自己的农产品,并难以购进自己所需的工业品,农业和乡村潜在的需求就难以转变为现实的需求。这无疑会阻滞农业和乡村经济内部产业分工的深化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割裂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极大地限制双方发展空间的拓展。因此,只有工业和城市经济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中吸纳农业和乡村生产的大宗商品化农副产品,提高农业和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的购买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销售工业制成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在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中实现自身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农业和乡村经济处于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期,受传统生产方式自组织能力的制约,农民收入低,农村购买力不强,农村市场极其有限,工业和城市经济部门开拓农村市场,组织工业品下乡,会遇到重重困难,难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因而,城市工业部门往往重视国际市场开拓,轻视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然而,不能不看到:

其一,如前所述,所谓“市场”本原于人自身的生产生活消费。从国情看,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我国人口,大多数是农业和乡村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数倍于世界多个国家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其潜在的市场容量数倍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市场。因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要比开拓国际市场的前景广阔得多,它既能启动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工业和城市经济的扩张开辟广阔的空间,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拉动作用是任何国际市场都不能比拟的。

其二,尽管实行对外开放、跻身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发展中国家要顺应这一大趋势却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必须跻身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增加外汇储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获得比较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不仅出口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先天性缺乏竞争能力,而且生产同等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高于国际必要劳动时间,产品成本高于国际成本,同类产品要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是不容易的。因而,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以此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往往是事倍功半。相反,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则能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经济较农业和乡村经济生产手段先进、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同时,开拓农村市场实质是扩大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类产品的交换,它对于工业和城市经济来说是“扩大内需”,对于农业和乡村经济来说是“雪中送炭”,对于工农和城乡双方来说是加快相互之间的“能量转换”,自然会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只要花费功夫,坚持下去,一定能够达到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