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论集
9731100000001

第1章 绪论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如何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辩证统一,使改革开放的实践效果与改革主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这是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入进行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实践主体从一定的价值目标出发,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由于主体的认识总是受到实践发展水平和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总是受到客体的制约。因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为了使实践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达到实践效果与主体价值目标的基本一致,实践主体必须努力克服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日益深刻地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正确的理论,正是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所探索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系统认识。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能使主体把对客体片面的、现象的、外在联系的认识提高到全面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使主体正确把握实践进程,增强科学预见性,掌握实践的科学方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价值目标。

反思十年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实践主体——党和人民群众冲破了教条主义束缚,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我国生产力现实状况和水平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换言之,是用正确理论指导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误,是因为在局部范围内没有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一方面,一些人从冲破教条主义束缚走向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极端,忽视甚至放弃正确理论的指导,陷入了片面性、形而上学的泥坑,使一些具体的改革开放实践,或者以短期行为损害长远目标,或者以微观改革妨害宏观改革,或者以本部门、本行业的改革冲击其他部门和行业的改革。使整体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内在联系,出现了顾此失彼、相互冲突的状况。另一方面,一些人以批判教条主义为名,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企图全面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使改革开放在局部范围内出现了背离初衷,搞资本主义那一套的错误倾向。

因此,要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它的实践效果与主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坚持,而且要发展。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其科学性、吸引力和生命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抓好下述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灿烂思想遗产,汲取已有的成果。各时代的理论工作者们在丰富和发展思想理论的进程中,首先是汲取历史的和现实的成果,再通过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已有成果,如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经揭示并全面表述。因此,重要的问题,不是对资本主义如何“再认识”,而是如何汲取这方面已有的成果,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是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现成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它具有一般性。较之基本原理,现成结论则是在一定时间、条件、环境、场合下,运用基本原理研究解决彼时彼地实际情况和问题的对策或结论。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修正现成结论中不适合新情况的部分,使它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果不正确地区分基本原理与现成结论,笼统地谈坚持和发展,就难免重复历史的错误。或者死守现成结论,重复教条主义错误;或者离开基本原理,重新陷入资产阶级自由化泥坑。十年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所以能一时迷惑一些人,正是由于这种论调混淆了基本原理与现成结论的区分,抓住现成结论中较受时间条件限制的不适合新情况的部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基本原理;以“发展”、“革新”为名,试图拼凑起一套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所谓“新思想”,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

三是不断由抽象到具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愈来愈具体化。首先,要通过进一步阐发促进基本原理的具体化。诸如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原理应进行深层的具体描述,展现出各个层次中诸要素相互适合的图景。其次,要进一步将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答和阐明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次,除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还应勇敢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探索过的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新学科。如果不用具体化的方法在愈来愈深的层次上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广阔天地,就很难面对活生生的实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命力;很难有效地开展对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理论斗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建设,不,仅应抓好上述三个基本环节,而且应进一步加强它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前者是出发点,后者是落足点。

科学化建设包含许多内容,其中尤其应当强调的是在进一步探求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与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目标相适合的尺度。任何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于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目标,既有符合的一面,又有背离的一面。如果把符合方面的变化称为“同化”,把背离方面的变化称为“异化”,那么,客观规律也就同时包含着同化和异化。要使客观规律为人的主观目的服务,在揭示客观规律的时候,必须全面地揭示它的同化和异化的各个方面,进而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控制异化,增强同化,促进客观事物朝着符合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目标的方向发展。否则,会积弊难返,造成实践效果与人的价值目标的背离。十年改革开放中,一些地方尽管十分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却没有深入分析客观规律的同化和异化,从而把异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造成了不少流弊。如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进行了生产关系变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却没有及时预防和控制生产关系变革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可能带来的严重冲击及其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的一定损害;没有及时预防和控制商品经济发展给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可能带来的严重冲击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弊端。因而没有正确地把握改革开放的适度,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吸取这些教训,重要的问题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建设。

体系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诸原理、诸范畴、诸学科有机地统一和贯通。物质世界是以系统整体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各行业、战线、领域是普遍联系、相互贯通的。作为全面地、客观地揭示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普遍联系及其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应实现诸原理、诸范畴、诸学科的有机统一和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开放实践避免局部冲击整体、眼前冲击长远,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容愈来愈充实、愈来愈具体。

具体说来,一是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互贯通。如前所述,首先对基本原理作深层的具体描述。同时将这些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各行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起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情况的应用理论。二是将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相互贯通。如经济理论将宏观范围的有计划、按比例的两大部类协调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微观范围的企业管理、经济责任制、部门经济理论相互贯通,使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无休止折腾。三是将各种分类理论相互贯通。如文学与美学所倡导的道德和价值观,应与伦理学所倡导的道德和价值观相互贯通。同时,道德与价值观根源于人们的经济关系,因而经济理论中所要确立的经济关系,应与伦理理论中所要求的经济关系相一致,切实做好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