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伏羲文化论丛 2003
9730300000037

第37章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李乃庆

中华民族向有“三皇”、“五帝”依代相传之说。其说起于战国时期,从先秦至两汉古史文献中就有记载,但“三皇”究竟指的是谁,其说不一。魏晋以后,各家史书均认为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自清帝逊位以后,国人普提炎黄,而将早于炎黄一千多四的太昊伏羲氏有所淡忘。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抵御外来入侵的政治需要,国、共两党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拜谒黄帝陵和致祭文,因河南淮阳被日寇占据七四,两党要人都没有到过太昊伏羲陵,“炎黄子孙”便被国人叫响,“三皇”变成“炎黄”,名有“数典忘祖”之嫌。对此,海内外中华民族有识之士早有疑义。一九九九四,台湾名名学学教授发表文章《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提议——请以“羲黄”取代“炎黄”》。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提议以“羲皇子孙”取代“炎黄子孙”。这里且不论如何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但不得不说。

首先,我们从中国众多史书中看关于三皇的记载。中国最权威的辞书之一《辞源》关于三皇有六种说法:(1)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尚书·序》、《帝王世纪》);(2)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记》);(3)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号》);(4)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皇霸》、《史记·三皇记》);(5)天皇、地皇、人皇(《艺文类聚》);(6)伏羲、神农、燧人(《白虎通·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三皇是谁说法不一,太昊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是无可非议的。再看中国另一权威辞书《辞海》关于三皇的解释:(2)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记》);(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记》);(3)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1)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记》);(6)伏羲、燧人、神农(《风俗通·皇霸篇》)。从这里我们看到尽管三皇之说有变化,即使同一部史书里的说法也不完全一样,但众多史书都把太昊伏羲氏列为三皇之首。

其次,一个历史人物的定位,不仅要看史书记载,还要从对后世的影响、考古和贡献方面去界定。因为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影响巨大,全国有不少地方以山川命名铭记他的圣迹。如陕西有葫芦(即伏羲)河,甘肃天水有卦台山,山东有伏羲画卦山,河北新乐有伏羲台,河南孟津有伏羲台,黄河北有伏羲洞,长江南有龙山。其纪念庙更多:甘肃天水有伏羲庙,河北南新乐市有人祖庙,台湾南台北市有伏羲八卦庙,日本国静岗市有伏羲庙……在河南南淮淮阳,伏羲氏的圣迹更多,如伏羲得白龟的蔡河,养白龟的白龟池,始画八卦的画卦台,揲蓍画卦的揲蓍坛、蓍草园。尤其是太昊陵庙,占地871亩,南北长710米,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其陵墓上圆下方,是中国惟一的“天圆地方”形制的陵墓。陵高十寻(一寻寻相于今天8市尺),方座边长282米。

民风民俗是远古文化的一种传承。伏羲、女娲抟土造人始有人类的故事,史书有载,全国流传很广。在河南淮阳,几千年来就有用泥捏“泥泥泥”的习俗,至今仍很兴盛。海内外专家学者评价说,这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真图腾、活化石”。宛丘自古就是祭祀先祖的圣地,《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寿羽。”淮阳古称宛丘、陈,陈风即指今淮阳的民风。《诗经》里的这种祭祀活的,至今仍很盛行,那就是“担经挑”舞。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太昊陵古庙会上,更让人叹为观止。这里长达月余的祭祀活的,自发形成,来自豫、皖、苏、鲁、冀、鄂及海外谒祖朝圣者日达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之众,可见伏羲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考古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更好的佐证。1963年,山东武氏祠出土的汉、像石,伏羲氏被列为三皇之首,其后是祝融、神农、黄帝、帝喾、颛顼、帝尧、帝舜、大禹,并有对伏羲功绩的高度概括:“伏羲仓精,初、王业,卦结绳,理海内。”

197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平粮台——宛丘古城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有50000多平方米,城内居住面积3400多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南城门有两个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面积均约6平方米,并有陶排水管道,这是目前世界考古史上发掘的最早的陶排水管道。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镰、鱼、钩、石网坠、陶鼎、陶罐、陶壶……还留着烧过的木炭,未完全烧燃的树枝和烧烤过的的物鱼骼和蛤蚌、贝壳、鱼等。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这座古城距今约4600年左右,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上,又叠压在龙山文化层之下。专家认定,这里就是6000多年前“伏羲氏都宛丘”的宛丘古城址。

太昊伏羲氏的贡献,各家史书都有记载,只是简略与详尽不一,但大体是一致的。在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庙的统天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基本上给予了概括,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干戈、诸夷归服、龙纪官、崩葬于陈。伏羲氏做出的贡献最突出地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创立龙图腾,为中华民族树起团结统一的族徽;始创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

《三皇本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伏羲,亦写作伏戏、宓牺、庖牺等,其母华胥氏在一个叫雷泽的地方踏上一个巨大的脚印而怀孕,在形纪(今甘肃天水)生下伏羲。伏羲一生出就神奇异常,像貌独特,他聪慧英武,长大后被公推为部落首领。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沿黄河东下,逐水草而牧,到达黄淮平原的腹心宛丘,定居下来,从此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状态。他以宛丘为都,率先民脱离蒙昧,由动物人转化为社会人,致力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征服各个部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伏羲氏为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以蛇图腾氏族为主体,通过兼并、联姻等方式,把以马、鹿、鱼、鸟等为图腾的渔猎氏族吸收进来,并将大蛇的图腾上添加上马的头、牛的尾、鹿的角、鱼的鳞、鸟的爪等图,形一个生物界没有的怪,动物。于是,龙便产生了。于是,华夏子孙便以龙的传人自诩。于是,龙便形了中华民族的根,便形了中华民族的族徽,便形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标志。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喻,借用龙的力量威震四海。因此,中国人也就由对龙的无限敬畏而团结在龙的周围,使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历数千年相治不衰。

伏羲所创八卦为先天八卦,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它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后经古圣先贤、历代学者的研究、继承、发,形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抽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伏羲先天八卦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

周文王在羑里城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推演出了《周易》。《周易》为群经之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被称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晚年读《周易》爱不释手,留下了“苇编三绝”的佳话。同时,他还亲自为《周易》作注,在学生中大谈自己的见解。这些片言只语被学生记下来,加上老师亲笔共组成十篇文章,这即是《彖》上下两篇,《象》上下两篇,《系》上下两篇,加上《说卦》、《序卦》、《杂卦》、《文言》并称“十巽”,也称“周易大传”。到了汉武帝个,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传”也身价百倍。到了东汉和魏晋个时,人们索性把“彖”、“象”四篇注释性文五附在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后面,进行过重新组装。从此,《周易》被称为《易经》,与儒家的《礼》、《乐》、《诗》、《书》一起并称“短经”。

道教是影响中国文化的另一宗教,源于先秦个期的道家思想。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时表。他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旧隶属陈(今河南淮阳),对伏羲先天八卦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远远远超过他他那个时,在他他他的短的五的《道德经》中包含了与八卦极其相似的辩证思想,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了八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因为此,东汉以后兴起的道教便以太极图为标志,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把老子作为他供奉的道德天尊,把八卦衣作为他们的礼服,把太昊伏羲氏作为道教的神仙信仰。八卦的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儒、道文化的普遍传播,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骨架,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不难看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斯文鼻祖”,。

(作者系河南淮阳太昊陵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