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伏羲文化论丛 2003
9730300000035

第35章 伏羲的传说与考古学观察(2)

相对于考古学文化如何界定其时代?这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目前,对伏羲时代的界定在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起源于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7000~8000年⑥;2.相当于前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⑦;3.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时期,距今5800~4000年。在考古学文化上给伏羲氏族以科学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伏羲氏作为原始氏族部落,他们的活动必然会留下历史的痕迹,透过传说本身所拥有的各种历史信息,结合相关的物质遗存,就能够为伏羲时代的界定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从而了解伏羲氏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等。根据文献记载,伏羲又称包羲、羲、宓羲、庖羲、伏戏、戏,这些名号与伏羲时代的畜牧渔猎经济形态有关等战国《尸子》谓:“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等”秦《世本》说:“取牺牲以供庖厨,故曰包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氏等”《三皇本记》载:“伏羲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等”宋罗泌《路史·后纪》谓:“伏羲氏豢育牺牲,伏牛乘马等”《史纲评要》说: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等类似的记载还很多等另据北宋刘恕《资治通鉴外记》记载:伏羲“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等说明在伏羲时期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发展等此外,相传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创立了婚嫁制度,使我国原始氏族社会长期实行的血缘婚或对偶婚得到了根本变革等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我国原始渔猎畜牧业是伏羲时代主要的经济形式,同时,原始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婚姻形态开始由对偶婚向父权制家庭或一夫一妻制过渡等相传在伏羲时期曾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等如:始画八卦,创造书契,以龙记官,制瑟作乐,造屋庐,改善居室,作甲历,定节气及创立占筮之法,等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表明,以上这些社会变革和发明创造中有很多最早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如:我国原始渔猎畜牧业的兴起出现于马家窑文化时期,其年代经鉴定为距今5000多年;家庭形态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天水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占筮之法的创立最早出现于天水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800年;文字的早期形态刻符最早在大地湾一期,更多地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殿堂或宫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天水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最早的龙图出现于天水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800年,等因此,证明伏羲氏族也应当主要生活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根据考古发现,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氏族社会已经开始了这种历史转变的进程,甚至较发达地区已过渡到父系氏族。⑧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学术界一般认为,炎帝、黄帝部落存在的时间应在龙山文化,即距今约500000000年,那么伏羲氏族存在的时间下限,迟不低于距今5000左右。通过上面论述,可以对伏羲氏族存在的时间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伏羲氏族生存的时间可能在6000年至5000年,在考古学文化上相当于大地湾遗址第四、五期的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以及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

四、葫芦河流域是伏羲氏族早期活动地

葫芦河地处甘肃东部,是渭水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宁夏西吉县,向南流经秦安安伏、叶和和兴,最在天水市北北区区三川流入渭河。流域内包括宁夏西吉县、隆德县,甘肃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和天水市渭河以北地区。该区域地貌形态主要为黄土梁、峁及少量的河川谷地,土壤肥沃,以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积淀异常深厚。因此,该区域在地域和文化上,对研究渭水上游原始氏族部落的活动和发展变迁颇具典型意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⑨。伏羲氏族是渭水上游的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在其活动地域内必然会留下较大的聚落遗址。根据考古发现,渭水上游的新石器时代较大规模的聚落主要集中在葫芦河流域,其中以大地湾遗址为代表,已成为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遗存,同时,这里也流传着很多有关伏羲的民俗学资料,通过了解葫芦河流域古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功能及社会组织结构,结合当地民俗学材料,可以有力地证明葫芦河流域是伏羲氏族的早期活动地。下面,我们从考古学及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其一,从考古学文化序列及聚落量值变化看。渭河上游葫芦河流域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序列为: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常山下层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其聚落数量及量值变化为:大地湾一期遗址1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21处,仰韶文化中期遗址47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106处,常山下层遗址81处,齐家文化374处。⑩葫芦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聚落量值变化,直接反映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长达4000余年连绵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且可以看出,从仰韶中、晚期开始,遗址数量开始增多,聚落和人口密度加大。通过遗址调查和器物类型学分析,这一时期都是以石斧、石铲和石刀等为生产工具,使用大量的陶器的定居农业文化,该地区各文化中的游牧或畜牧经济成分从南向北逐渐增强,表现为居无常址,陶器少而粗糙,羊、狗等牲畜骨骼多见,北方游牧文化的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考古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葫芦河流域也可形成某些大的中心聚落。

无论是从葫芦河流域遗址数量变化和中心聚落的产生,还是从农业、畜牧业经济形态的并存来观察,该地区古文化较多地反映出伏羲氏族早期活动的历史信息和存在的客观条件。

其二,从考古发现来看,大地湾遗址的科学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初创时期的历史场景,有专家研究指出“从各方面分析,大地湾遗址与史载的伏羲生于成纪的传说,不仅有其文化的内涵联系,而且有许多特征是十分相近的”。

葫芦河流域也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该地的叶堡盆地,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东汉时称显亲川,唐称敬亲川,明清时称阳兀川。《旧唐书·地理志》秦州条说:“开元二十二年,缘地震,移治于成纪之敬亲川。”明代,在阳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刻,上有“成纪”字样。1965年,叶堡乡杨家沟唐墓发现刻字砖一块,可辨认部分有“口(秦)州成纪县安乐乡安乐里”字样,可以证之。

其三,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伏羲时代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很多伏羲的民间风俗习惯、传说、口头文学等民俗学资料,它们与文献记载、考古材料一起在证实伏羲氏族活动的客观存在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有关伏羲的传说和民间风俗在渭水上游古成纪的地理范围内广为流传,地域包括甘肃静宁、庄浪、秦安、甘谷、武山、北道、秦城、通渭等地,其中葫芦河流经的静宁、庄浪、秦安、北道三阳川直存下来的民俗学资料更为集中和突出。葫芦河古时称瓦亭水,《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胡三省注云:

“瓦亭水出陇山,东北斜趣,西南流,经成纪、略阳、显亲界,又东南出新阳峡,入于渭。”之所以后来又叫葫芦河,这和这条河两岸自古种种葫芦崇拜伏羲的风俗习惯有关。据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伏羲女娲皆为“刳瓠”的词源关系,证明伏羲、女娲即“葫芦”

。考古发现,该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大量葫芦形典型器物,可证远古风俗,这种种种葫芦的风俗一一直存至至。这里民间还留传着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大洪水来临之际,躲进大葫芦,洪水过后,结亲繁衍人类的传说。上书所引“显亲界”地在秦安郭嘉玉钟峡谷,即因伏羲女娲结亲而得名。另外该流域很多地名也与伏羲有关,如秦安的魏店、安伏两乡,聚居有伏姓居民,相传是伏羲的后裔,魏店乡有伏家湾、伏家河、伏家峡、伏家梁,安伏乡有伏家洼、伏家湾等。这些民俗学材料,反映了葫芦河流域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与伏羲有关的风土人情、地域特点和客观状况,也是伏羲氏族活动于该地的历史见证。

通过以上民俗传说、文物遗存、文献记载等各种资料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葫芦河流域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有许多迹象表明,该地原始氏族遗存与伏羲氏族的早期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大约在相当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伏羲氏族主要活动于该流域,并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明,其分支沿葫芦河谷地带南迁迁达天水市三阳川,然后沿渭水西迁至甘谷、武山、通渭等地,东迁迁秦城区,沿渭水越陇山至宝鸡、中原一带,最后与中原部落融合,共同缔造了华夏民族。

五、伏羲氏族的考古学初探

建国以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积累了大批的丰富多彩的考古资料,我国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初步建立,中华文明多源说的提出,初步建立了全国考古学文化的横向分布和纵向发展序列的时空框架,“通过它来阐明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并以它为骨骼系统复原中国历史的真实轮廊”。这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学学发展的目标,从而为我们探讨我国史前时期原始氏族的考古学文化问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