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伏羲文化论丛 2003
9730300000015

第15章 伏羲形象考略(4)

伏隆返回雒阳后,向光武帝奏明情况,帝又拜其为光禄大夫,令其再出使青、徐二州。建武二年冬,伏隆奉命和与新任的青州牧守、郡尉东进,许予隆有任命令长以下官员的权力。伏隆一路宣谕帝恩,未服者多来归顺,光武帝表彰伏隆的功绩,誉称其为西汉招抚齐王田广的郦生。伏隆任命张步为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掖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区)太守。与此同时,逃亡的梁王刘永也派人封张步为齐王,约他共同反抗光武帝,张步贪图“齐王位”,态度犹豫不决。《后汉书·伏湛传附伏隆传》记载(8999999页),伏隆看张步的态度有变化,便劝道:“汉高祖与天下约,非刘氏不王,今可得为十万户侯耳。”张步不仅不听,反而劝伏隆背叛光武帝,伏隆拒绝,被步扣留,接受刘永封的齐王爵。伏隆被扣留齐地后,暗中使同行的汉吏伺机逃回雒阳,向光武帝呈上密书曰:“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危,授命不顾。又使人知步反畔(叛),心不附之,愿以时进兵,无以臣隆为念。臣隆得生到阙廷(指雒阳)受诛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没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长累陛下。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光武帝阅书泪下,召见隆之父亲伏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谓有(西汉)苏武之节,朕恨不得使伏隆暂失节,先答应叛朕而后图生还也!”伏湛泣曰:“陛下大恩臣代子隆受之,但他不会为求生而叛陛下,生死由天命,守节尽忠是吾父子的天职。”未几,张步杀伏隆,“时人莫不怜哀焉”。伏隆为东汉的统一大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伏湛二子咸与少子翕。伏咸的事迹简略,《后汉书·伏湛传附伏隆传》云:“建武五年(29年),汉大军消灭张步割据势力后,光武帝‘车驾幸北海(治所在今山东昌乐东南),诏隆中弟(伏)咸收隆葬,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诏告琅邪作冢。’”湛的少子伏翕,袭父爵为不其侯,直至病逝。

2.伏胜第11代孙子的业绩

伏恭之子伏寿,累迁官至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伏隆之子伏瑗官至郎中,伏咸之子失载,伏翕之子伏光,袭父爵为不其侯。

3.伏胜第12至14代孙子的业绩

伏光去世后,子伏晨(湛的4代孙)袭爵为不其侯。他廉虚谨慎,待人亲切,酷爱读书,未做官。其外孙女被顺帝(126—144年)封为贵人后,始成为皇亲国戚,被封为特进。

伏晨去世后,子伏无忌袭爵。他承传家学,博学多才,以皇亲故,被顺帝任为侍中,再升任屯骑校尉。永和元年(136年),诏令无忌和“议郎黄景刊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中书,指皇宫内之书;诸子共计189家;艺指书、数、射、御;术指医、方术、卜筮),颇有贡献。元嘉中(151年),汉桓帝复诏令无忌与黄景、崔实等共同撰《汉记》。他又自采集古今资料,删著事要,撰写出上自黄帝,下至汉质帝的著作(8卷),号曰《伏侯注》。

无忌去世后,子伏质袭爵,官至大司农。

4.伏胜第15至16代孙的业绩

伏质去逝后,子伏完袭爵。《后汉书·皇后纪·伏皇后》(452页)记载:“献帝伏皇后讳寿,琅邪东武人,大司徒湛之八世孙也。

父完,沈毅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阳安公主,为侍中。”伏完的儿女较多,知道名字者有伏典、伏寿(女)。献帝初平元年从伏姓宗族形成。

(190年)西迁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侍中伏完护驾,女儿寿被封为贵人。兴平二年(195年年,伏贵人被献帝立为皇后,遂拜完为执金吾。未几,献帝一行由长安东返雒阳,李催、郭汜欲劫帝西入(今陕西眉县),带军东追,护军狙击,被打败,献帝等退守曹阳。事情紧急,献帝一行乘黑夜渡河(今河南三门峡)入安邑(今山西夏县),“六宫皆步行出营”,伏后带缣数匹,备攀岭下坡使用。董承怕被叛兵追上,令扔掉一切财物,轻装渡河,便让持符节令徽以刀威胁夺伏后带的缣,杀侍奉的宫女,血贱皇后衣,皇后惊,不乱,尽心护帝。至安邑后献帝和皇后惊魂稍定,摆脱了生命危险,伏完等大臣才喘了一口气。回到残破的雒阳后,缺衣少食,皇宫、官署破烂,献帝伤感,泣,伏完等大臣予以安慰。建安元年(196年)献帝拜完为辅同将军,仪比三司。曹操迎帝于许(今河南许昌年后,掌握朝政大权,伏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

汉献帝在许,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几乎是处在被软禁之中。伏完等见帝愁困,度日如年,对曹操的专横敢怒,不敢言。议郎赵彦常为帝陈言时政,为帝解忧愁,曹操担心其为帝谋划,对己不利,以莫须有罪名将其杀害。接着,曹操又相继杀害亲近献帝的故臣,朝野恐怖。董承的女儿是献帝的贵人,常入宫见帝,曹操忌恨,杀董承,又向帝索要其女欲杀,帝言董贵人已怀孕,不允,曹操恨帝。伏皇后看帝危在旦夕,“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伏完去世后,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年,伏皇后给父亲密书事被人告发,曹操大怒,逼帝废皇后,帝不允。于是,曹操令人拟诏书,逼帝盖印强废,宣布伏皇后的罪状后说:“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此。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阴怀妒害,包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曹操宣读诏书后,让尚书令华歆与郗虑带兵入宫捕皇后,皇后惧,藏于夹壁中,被搜出押解至帝前。“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披)发徒跣(赤足之义)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毋盈等十九人徙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伏姓宗族由此败落。

四、伏姓宗族与伏羲氏的辩证关系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古帝伏羲氏(宓羲氏等称)是有其人的,且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其部落的诸多氏族播迁地十分广泛,几乎是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均有其踪迹和身影,而以甘肃天水较为集中,故曰“羲皇故里在天水”。

1.姓氏的产生年代和变化

就我国的姓氏说,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有姓(如伏羲、女娲为风姓)后有氏,且有区别。明代顾炎武《日知录》云:“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已矣。”姓又与古代氏族的称号有密切关系,二者有时又互为代用。约代表2万年至8000年前的盘古氏,以及约代表8000至7000年前的有巢、有熊、有、燧人、华胥氏等,只知是氏族或部落首领,不知有姓氏。从炎帝神农氏、太昊伏羲氏始从伏姓宗族形成分别有姜姓、风姓之称等“姓产生于氏之前。五帝时三的中华民族不讲人伦关系,男女婚配血族相混,属杂交形式,所以伏羲氏为正人伦而建立姓的制度。姓由‘女’、‘生’组成,显然姓是源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当时子女从母姓。后来远古游牧部落的母系社会形态结束,以男子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兴起,子女始从父姓,这也是由姓而氏的发展过程(前言2页)⑤。”由此可知,伏羲氏在中华姓氏的形成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原始社会内(尤其是周皇五帝时三)的姓或氏,并不是像后世这样,三三相相,后裔裔为一姓,而是有的为原姓,有的以氏族居地之之、水、地区或国等名称而自为姓氏,有的又以不同阶段的祖先名字或官号为姓,原因甚多。如风姓后裔有风、伏、宓等,姜姓后裔有姜、申、吕、许等,姬姓黄帝的后裔有姬、酉、祁、己、等等等《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为禹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89页)《史记·殷本纪》“太史公”曰:“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文王、武王的后裔,分别形成姬、卫、蒋、邢、毛等许多姓。《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

“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从姓与氏的演变看,“夏、商、周三以前,姓、氏有别,机能各不相同:‘姓’是统系百世,以别婚姻;‘氏’则是别子孙以自由,以贵功德。因此,男称氏,女称姓,贵有氏,贱者众民无氏”(前言,2页)⑥。到了西汉时期,姓、氏已无严格的区别,司马迁记载的夏、殷、秦之姓氏,就是如此。

伏姓来自风姓,宓()又先于伏姓,互为相通。“宓与伏本为同一姓氏。据《氏族博考》云:伏、宓,同出伏羲氏,异文者,居之人以别族也。至汉代仍然相混,如‘宓子贱’亦作‘伏子贱’、‘宓生’亦作‘伏生’。至曹魏时‘宓妃’不写为‘伏妃’,可见‘宓’与‘伏’二字之分自曹魏始。”(175~176页)⑦伏姓的形式和演变过程,大体情况也和其他姓氏一样。

2.伏姓分布地与其远祖伏羲氏的关系

一般姓氏书都多说伏姓的郡望有平昌郡(南朝宋时,将顿丘郡改为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顿丘,即今河南濮阳)、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及高阳(治所在今河北高阳)郡,称当地均有伏姓名门望族。此应当是南北朝以后的地望。从汉代伏姓家族、宗族的形成情况看,伏姓(宓姓)的宗族郡望应是琅邪郡,具体所在地应是东武。其家族裔支(因做官,避难或被流放)的分布地,则有鲁(今山东曲阜)、济南(今山东章丘)、不其(今山东崂山县西北)、长安(今西安西北)、雒阳(今洛阳)及涿郡(今河北涿州)等地。而羲皇故里上(后又称秦州,即今甘肃天水)为何未形成伏姓家族呢?我们认为与上在原始、三代至汉代多为戎氏居地有关。次之是秦州偏远,环境艰苦,世代为名儒的伏胜家人没机会到那里做官(赴边郡者多武将之故),迁去居住者也几乎没有。山东、河南地区处在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相比之下,比地处黄河上游的上要进步得多,且在原始社会及三代时,黄河中、下游的伏羲族人及其后裔较多,能世代延续,故至春秋有宓姓,至西汉有伏姓。这也是中华姓氏形成中的普遍现象,正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徙和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一种反映。

总而言之,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伏羲氏是可信的,距今约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大体可与其延续的世系史比附。其后裔从春秋始复见记载,至西汉形成伏姓宗族,东汉成为荣耀的皇后家族,多达百余口人,反转过来又更加证实了伏羲氏其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作者系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