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伏羲文化论丛 2003
9730300000013

第13章 伏羲形象考略(2)

王延寿出众的才学以及可惜的结局,与后来唐初才子王勃的命运极为相似。鲁灵光殿,是刘余自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徙为鲁王后所建,所以郭沫若先生考证为“建筑于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7年~140年)”,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该赋系王延寿游览后据实所作,所以在该赋中我们看到鲁灵光殿高大宏伟的建筑和金壁辉煌的富丽装饰,尤其是殿中的壁画,上记开天辟地,下及小桥流水,无一不精、无一不妙,以“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为代表的历史人物长卷,更是形象逼真、栩栩栩生,为后后世及伏羲形象之滥觞。伏羲、女娲的画像登于大殿壁上,是汉初寻根热潮的反映及人们对华夏先祖的一种认识。刘志雄、杨静荣二先生说,“时至汉代,伏羲女娲神像似乎在一夜之间遍及中国”,紕紞矠对此,我们以为这是在大一统盛强时代下人们寻根问祖的具体表现。可以肯定,伏羲人首龙身的形象决不会起于汉代,必然有一段时间的承传过程,对此,我们也相信,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也将会有新的发现。

目前有关伏羲形象的实物资料,要数我们前边提到的山东的武氏祠、河南的南阳及江苏徐州的汉画像石等最为有名。武氏祠,俗称武梁祠,在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5公里处的武翟山北麓,建于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为武梁及梁梁武开明、开明子武班、武荣等武氏家族祠堂。宋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有著录。现存刻石43块,题记1069字。在中第一石第二层上刻有伏羲、女娲形象,题记为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伏羲图像上体着衣,头戴冕冠,面有微须,下体龙身,手拿矩尺立于右侧。造型高古奇奥、朴实纯真,流露出远古圣人的崇高德行。左侧女娲上体着衣,下体蛇躯。二人招手交谈,下体龙蛇交尾。该画一派皇王气象,是我国流传最广的伏羲形象,是灵光殿的延续,反映出东汉人对人文初祖的认识水平,也是当时流行的观点与造型。近年来在四川新津宝子山汉代石棺画像中及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刻石。此外,就要数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

河南南阳是东汉皇皇刘刘的发迹迹地,开国国元多生于此。在厚葬风气的盛行下,南阳地区的画像刻石算是独树一帜,无论是数量还是画像刻石的艺术水平都居全国前列。其中一方45厘米×130厘米的伏羲画像石刻最具代表性,画面的伏羲人首龙身,头戴皇冠,上体着衣,腰部以下呈龙状,双手执一华盖立于空中,四周云气缭绕,雍容大度而又高贵莫测,一派王者气象,充分显示出华夏始祖独有的形象和气质。

另外,在刘邦的家乡今江苏省徐州市也发现了一批精美的汉画像石。其中有西汉末年的伏羲单体人首龙身捧日图,及东汉初年伏羲女娲双体代交图等。

整个汉代,伏羲的形象均为人首龙身,有单体、有与女娲双体,也有极个别在与女娲中间多一体者。在汉代以后的伏羲形象中,看不到三体的,仅存一体与两体,但内涵却开始丰富起来。例如唐代吐鲁番出土的伏羲与女娲像的尾下,有八芒的圆形图案及通身周围布满了星宿等。

时至今日,伏羲形象多为单体,不再是画像,而是正坐在大殿里的“神”,饱受香火,受人们供奉拜谒,但依旧塑有龙的印迹,如头上残留的小角、身上装饰的鳞片等,只是不像古代那么突出罢了。

考察表明,伏羲人首龙身的形象,至少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检验,早已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并且不断地加以神化而代代代传。

首先,作为伏羲代表着一个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伟大人物。伏羲的形象是全民族的象征,代表着肇启文明的使者,是华夏民族共同心理的需要和民族感情的产物,同样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全球华裔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原因即此。

其次,作为神,伏羲形象带有古代圣贤所共有的神秘色彩,最突出的是人首龙身。龙,除了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外,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一直是帝王的专利,象征着神圣和美德。所以孔子说:“龙大矣。龙形迁,假宾于帝,见神圣之德也。”

孔子老而好《易》,形影不离,达到“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地步。

且多有发明颇具心得,并亲自传授弟子广布四方,所以伏羲(人首龙身)的形象能立于大雅之堂,是上合儒家礼数,下随民间心愿。再次,作为信史,伏羲的形象原本为少数部落所固有,后来在民族的大融合中成为团结不同民族的精神力量,最终演变为整个华夏民族所共有的始祖形象,至今仍旧是华裔子孙顶礼膜拜的始祖偶像。

考察伏羲形象的产生、发展及流传,可以说: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随着考古发现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只能是丰富伏羲造型的内涵,而不会被削弱,作为民族之根,伏羲的形象没有必要也无须改变。这是因为伏羲与伏羲文化体现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伏羲形象则有着跨越时代的特殊功能,在全世界华人掀起寻根热的今天,伏羲必将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走向未来。

(作者系杭州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注:

屹疫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谢端琚主编:《师赵村与西山坪》305耀31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亿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第175页、45页、58页、66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役伊世同:《神农与大火》,载《神农文化——第三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第2页、179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逸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第15816图、93899图、85图、109图,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肄程晓钟:《大地湾考古研究述论》,载《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第2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亦赵邡:《甘肃省天水市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分析》,载《师赵村与西山坪》附录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德芳:《伏羲、女娲与河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载《丝绸之路》1997年第5期。

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载《文物》1988年第3期。

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95号墓的天文研究》,载《文物》1990年第2期。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028128页,三联书店1999年版。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288828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松长:《帛书〈系辞〉释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史记·孔子世家》。

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

匡亚明:《孔子评传》第1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考证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979年3月19日,故曰《系辞》约二千五百年。

《论语·述而篇》。

《论语·八佾篇》。

朱谦之:《老子校释·道经一章》,中华书局1980年版。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282页,齐鲁书社1983年版。

任继:《“伏羲”考源》,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

《宋书·符瑞志》。

《史记·高祖本纪》。

《河图·帝系谱》。

《金石萃编》卷二十。

王儒林、李陈广:《南阳汉画像石》第150页,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第14页、19页,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历史文物》第47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法)莫尼克玛雅尔著,耿升译:《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第310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古微书·孝经援神契》注引。

《隋书·王劭传》。

(美)艾恺:《中国文化形成的要素及其特征》,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3期。

《后汉书·蔡邕传》。

《汉书·景十三王传》附《刘余传》。

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第53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称班为“斑”。

黄松编著:《齐鲁文化》第194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199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掘简报》,载《考古》1999年第9期。

徐日辉:《伏羲与伏羲文化概说》,载《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第1期。

从伏姓宗族形成

——三国以前伏羲氏后裔的伏姓源流考述

杨东晨杨建国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伏羲氏,许多学者都发表了论文或出版了专著,我们也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表过数篇论文①,不赘述。

本文只就伏羲氏后裔形成的“伏”姓源流作以简述,并发表一些看法(风姓及其后裔别姓从略),以便从伏姓宗族的形成中,进一步加深对伏羲氏的认识。

一、伏姓家族形成于西汉

1.伏姓来源于伏羲与女娲的风姓

《诗含神雾》云:“大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三坟》云:“伏羲氏,燧人之子也,因风而生,故风姓。”《帝王世纪》云:“庖羲氏,蛇身人首,太昊庖羲氏,风姓,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伏羲(牺)又称包羲(牺)、庖羲(牺)、皇羲(牺)、伏戏、宓戏、炮牺等。《拾遗记》释云:“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羲,亦谓伏羲。变浑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帝王世纪》云:“女娲亦风姓也。”

伏羲、女娲的后裔除承继风姓外,又形成不少姓氏,“伏”姓就是其中之一。但因其是取“伏羲氏”称号的首字,故其重要性仅次于“风”姓。《元和姓纂》云:“伏姓,本风姓,伏羲之后。”张海彤等说,“关于伏姓的源若,众多的古籍中都有一致的记载,即:伏为伏羲氏之后,本为流姓。在我国数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伏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他与女娲氏(亦为流姓)兄妹通婚迫产生人类。如此看来,则伏姓中国人的得姓历史已有5000年了。这么悠久的历史,实在让众多姓氏而尘莫及”(82页)②。田海英认为:“《姓源》:伏姓出自流姓。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为上古伏羲氏之后。一说即为‘宓氏’氏,古代‘伏’与‘宓’二字相通(94~95页)。”

③这些论述都是正确迫符合历史实际的。

2.伏姓人的远祖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

伏羲氏相传是距今6000余年的母系氏族首领,儿女中可知的只有“宓妃”。屈原《离骚》云:“吾今丰隆乘云飘,求宓妃之所生。”《史记注》说她是伏羲氏之女,传说过洛水(今河南洛太的洛河)时不幸被淹死,成为洛水之神。魏国诗人曹植《洛神赋》云:

“河洛之神,名曰宓妃。”屈原《天问》云:“射夫河伯,妻被洛嫔。”

王逸注曰:“洛嫔水神,谓宓妃也。”此知洛神宓妃又称洛嫔。在夏王若康政权被后羿篡夺后,善于射箭的后羿曾强娶洛嫔(宓妃)为妻。洛神在数千年的传说中,形象十分美丽动人,《洛神赋》描绘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青松。飘若轻云之蔽月,飘飘飘若若流之之回。远迫而之,若若太阳升朝霞;迫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可以说,她是神话传说中最美丽的女神之一,京剧《洛神》中塑造的洛神形象,是这种美丽神话的发展和丰富。

宓妃是第一个姓宓(即伏)的神人,可视为伏姓人的较远祖先。

3.伏姓人的本始祖先宓不齐

宓妃是洛神女,无后裔可记。夏、商时期,亦无伏姓人的记载。

到了春秋时期,始有(宓)羲之后的说法。《颜氏家训》记载:孔子(公元前555—前479年,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的弟子中,有一个人叫不齐,字子贱,为(宓)羲氏(即伏羲氏)的后裔。他曾从伏姓宗族形成任过单父(又写作父,相传为虞舜师单卷所居地,故名单父,春秋时为鲁国的邑地,今为山东单县)宰,被孔子称为“君子”,后世追封其为“单父侯”。永昌郡(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门的《子贱碑》,相传系西汉所立,今仍存。《相志·氏族略》云:“宓氏,即伏羲氏之后也。伏亦作宓。仲尼弟子不齐,字子贱,鲁(今山东曲阜)人,后转为密。”《氏族博考》云:“伏、宓不出伏羲氏,异文者,居之人以别族也。”伏、宓相相,是伏羲羲不不称称,南北朝以后才严格分开,有伏姓、宓姓之说。

4.伏姓家族相继在济南与东武的出现

宓不齐的子孙失载,传到西汉时期后有伏生,亦称伏胜。《氏族博考》云:汉伏生,《晋书》写作宓生。《汉书·儒林传·伏生》记载:“伏生,济南(今山东章丘南)人也。”注解张晏曰:“名胜,《伏生碑》云也。”他约生于战国晚期,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时任博士。汉武帝(公元前179—前157年)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即今山东地区)。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3603页)。唐代颜师古注曰:“卫宏《定古文尚书序》云‘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异,错所不知者几十二三,略以其意熟读而已。”可见伏胜是汉文帝时传授今文《尚书》的大师,有不少弟子。张海彤释《儒林传·伏生传》说:“伏生,亦称伏胜,济南人,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任秦博士,汉文帝时,曾曾晁错向他学习《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都出于他的门下,相传伏生有一女叫羲娥,汉文帝时,曾帮助父亲对晁错传授今文《尚书》。今本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即由伏生传授而存(83页)。”④从上述可知,伏生的女儿叫羲娥,儿子的名字失载。其孙子、孙女的名字,亦不详。《古今姓氏书辩证》云:“伏氏,汉济南伏生名胜,字子贱。四世孙(伏)孺,客于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县),因家焉。”由此又知,伏胜家族在济南与琅邪东武均有人家。

二、伏姓宗族的形成和荣耀

伏胜的第四代孙伏孺,迁居于琅邪东武,子孙的名字和事迹不详。传到第四代孙伏理时,业绩复有记载。伏理以后的代系亦是如此。《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传·伏湛传》(下引此文不再注明)记载:“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公元前140—前187年)时,客受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别自名学。”注曰:“伏理为高密王(王城在今山东高密县西南)刘宽的太傅。刘宽则是汉武帝玄孙、广陵(今江苏扬州)王刘胥的后代。《汉书·儒林传》曰:伏理字君游,受《诗》于匡衡,由是《齐诗》有匡伏之学。故言‘别自名学’也。”伏胜有女儿羲娥,三代孙失载。

伏胜第九代孙伏湛的业绩,《后汉书·伏湛传》记载:他自少年起就从父读《诗》,成年后闻名于琅邪郡,讲学授业,有弟子数百人。汉成帝时,以其父为高密王刘宽太傅之故,被召入国都长安任博士弟子,五次迁职,升任王莽新朝(9—24年)的“绣衣执法”

(汉武帝设置绣衣御史,王莽更名曰执法,故曰绣衣执法)。他执法严明,敢于惩办权奸豪盗,名闻朝野,被王莽晋升为后队(河内郡之改名,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卫辉市也在其辖区内)正(即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