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强宋
971500000006

第6章 高平之战:北方边患初定

周世宗绝不是头脑一热,就提刀上马,奔向战场找到刘崇对砍。战前,周军作出了详尽的战略规划,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前锋先行,快速抵达泽州前线与北汉军接战,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军从磁州(今河北武安)包抄敌军右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军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包抄敌军左路;周世宗自率禁军主力从中路迎敌;另调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部随后增援。周军所作出的战略规划非常合理,充分利用了兵力优势,对北汉军形成了一个凹形防御面,尽可能分散了北汉军的进攻火力,在反击时容易形成对敌军的战略包围,使刘崇倾国而来,有来无回!作为周世宗的侍卫亲军将领,赵匡胤也终于获得率领野战部队上阵杀敌建功的机会了!刘崇围攻潞州不下,听闻后周援军已到,于是放弃潞州,绕道南下会战。周世宗得报立即下令加速前进迎敌,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劝中军持重缓行。周世宗大怒道:“现在正当一鼓作气的时刻!应该加速前进,迎难而上,三军用命,挫掉敌军锋锐!谈何持重缓行?”立即下令免去赵晁职务,押回大牢听后发落。

此令一下,三军无不骇然,再无二言,加快速度,只用两日就抵达泽州与北汉军前锋相接。两军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列阵决战,史称“高平之战”。巴公原是一个开阔平原,非常适合大兵团会战。北汉军列出一字长蛇阵,刘崇亲率禁军主力居中,张元徽居左,辽军耶律敌禄居右。周军仍以凹形防御面应敌,樊爱能、何徽居右,对位张元徽;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居左,对位耶律敌禄;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精锐骑兵居中,对位刘崇本人;周世宗本人亲率近卫在二线压阵,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赵匡胤随行;刘词的部队尚未到场,赶到时可以作为第二梯队跟上。周世宗还派责授右司御副率(官名)李彦超率两千兵马埋伏在北汉军的后路,准备等北汉军败退时,伏击全歼!李彦超曾担任过泽州刺史,比较熟悉地形,选择了巴公原以北的江猪岭设伏。周世宗虽然是未经战阵的年轻人,但是从这番布置来看,他或者说是他的参谋部水平远远高于刘崇。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我,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就是辽军主将耶律敌禄。他对周军阵型进行侦察后认为周军实力强大,阵型科学,于是找到刘崇,要求重新配置阵型,制定新的作战方案。

然而刘崇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觉得周军人数不多,而且骑兵偏少,完全不是对手,甚至后悔不该请辽军来分功。此时他正在中军摆开牙床,一边奏乐一边品酒。当然他并不是在沉溺酒乐,而是在附庸风雅,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桩极具浪漫主义武士情怀的美谈。这句词虽然要一百年后才会被正式写出来,但却是经过之前数千年不少名将的酝酿,传至苏轼才提炼成最终的这九个字。显然此刻刘崇正沉浸在自编自导自演(并在意念中自赏)的历史大戏中,敌禄却很不识趣地跑来指出我军正处于劣势,很是扫兴。于是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更要命的是,两人争吵间,巴公原突然刮起了强劲的南风,敌禄不得不想起十余年前,契丹帝国和后晋之间的白团卫战役,本来是契丹军占据优势,结果风沙大起,晋军迎风逆战,反而将契丹军大败,辽太宗骑骆驼狼狈而逃。现在是周军顺风而战,岂不是更容易击败契丹军?于是愤恨之下,敌禄决定只坚守阵地,不施援手,坐看自以为是的刘崇自己解决敌人。不过这也正合了刘崇的意,他本来就后悔请来契丹援军抢功,这下辽军不出手,功劳都是自己的了。

虽然逆风明显对己方不利,但刘崇的音乐也起了,美酒也品了,造型都摆完了,如果突然说不打了,那就太丢脸了。问题在于打仗是为了长脸还是争胜呢?看来刘崇是选择了前者。历史上也不乏能够两者兼顾的人,但只占据了半个山西,比阎锡山实力还弱的刘崇显然不应该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范畴。他痴迷于在历史中玩角色扮演游戏,却偏偏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左翼的张元徽是北汉第一悍将,尤其擅长重骑兵冲锋,在此战之前,已经阵斩后周大将穆令均。他接到刘崇出击的军令,身先士卒,率部冲向周军右翼,四千名铁甲骑兵鼓噪着逆风而进。对面的樊爱能和何徽本来正在为风向有利而窃喜,正猜测敌军要不战而逃了,没想到对方却气势汹汹地朝自己冲来,被吓得不轻。樊、何都是后汉的老将,对后周尤其是周世宗谈不上什么忠诚,面对张元徽的雷霆重击,更不可能奋死血战。樊爱能的骑兵自然挡不住热血澎湃的张元徽,很快被冲散。败下来的骑兵一乱,把何徽的步兵方阵也冲乱了。这两位见势不妙,就像都江堰光亚学校那位“文科老师”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表现一样:撇下自己的部众不管,飞马逃离战场。

北汉军见张将军击溃了敌军一翼,士气大振,纷纷顶着风沙,向周军阵型发起猛冲,周军右翼顿时溃败。虽然一时占了优势,但刘崇的排兵布阵在此刻却显示出一个漏洞:他没有留够预备队,如果战败将一败涂地,而就算现在获得胜势,也没能向周军已经崩溃的右翼继续投入兵力。这时周世宗却体现出他英勇的一面,右翼的主将都已经逃窜,皇帝却依然坚守岗位,拔剑出鞘,拨开敌军射来的箭支,大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诸军建功立业的时刻!大家不要怕,给我杀!”周军见皇上尚且不怕,稍稍稳住了阵脚,但形势依然非常危急。此时赵匡胤不由得热血上涌,径直冲到张永德面前高喊道:“现在主上有难,我们食君之禄,难道不该担君之忧,浴血奋战吗?既然敌军从两翼包抄而来,我们则从两翼反击,稳住阵型待刘词将军赶到,则可全线反击!”张永德也是一员猛将,当即愿与赵匡胤并肩奋战。

赵匡胤又道:“我军右翼已经崩溃,张元徽势猛,我愿率军前去迎他,张将军可去援助左翼!”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此诚猛将之风,太祖胸怀!赵匡胤策马到阵前高喊道:“现在军情紧急,主上尚且浴血奋战,我等将士难道还要贪生怕死吗?”诸军都是凛烈男子,听到此话哪个不是热血沸腾?此时赵匡胤和张永德各率两千精锐骑兵分别向左右翼发起反击,周世宗也是胸中一热,将御前禁军尽数增援中军,仅留五十骑在近身护卫!周军无不舍身奋战,尤其是赵匡胤,一骑绝尘,从北汉军阵中密集处穿过,沿途连斩数名敌将,当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右翼军士气大振,借着愈发猛烈的南风,向北汉军发起了潮水般的反攻,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中箭,血染战袍,却愈战愈勇,周军渐渐有反败为胜之势!周世宗也被赵匡胤的豪气所染,率领最后五十骑向刘崇发起了冲锋!刘崇绝没料到这个小皇帝会这么拼命,顿时乱了方寸。

情急之中,他居然召回正在前线奋战的张元徽,才将周世宗的亲自冲锋逼退。但是这一个指令成为了转折点,当张元徽再次回到阵前时,他发现刚才被他冲得七零八落的周军已经重整阵型,斗志昂扬的等待他的又一次冲锋了!而此时南风也愈发猛烈,张元徽知道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在被刘崇紧急召回后,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胜利的天平在向对方倾斜。但是,张元徽这位真的勇士,他不会因为贪生怕死就违背军令,赵匡胤的飒爽英姿也彻底激发了他的豪情。这一次他一马当先,顶着猛烈的风沙,冒着周军的箭雨,怒吼着冲向赵匡胤,麾下将士无不效命,紧随其后。然而,刀剑无眼,虽然张元徽身披重甲,挡住了周军不少箭支,但就在他冲到周军阵前不远,战马中箭倒地!巨大的冲量将他直接甩了出去,正好落在周军阵前,周军此刻也顾不得活捉,一阵乱刀将这位悍将剁为肉泥。

“张元徽--死了!”周军喊声借着南风清楚地传到了北汉军耳朵里,北汉军的精神支柱顿时坍塌,周军发起了全面反攻!这时的刘崇才认识到战场不那么好玩,连忙屏退乐队,亲自挥舞令旗指挥作战,北汉军收缩阵型,沿着一条小河全力抵抗。正在此时,周军预备队刘词老将军终于赶到了!按原定计划他还应该来得更晚一点儿,但在路上遇到樊爱能的败军得知前军不利,加速强行军赶到。北汉军本来就已经处于劣势,再面临这支生力军更完全无力抵抗,全线溃败,后周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胜!唯一遗憾的是在江猪岭设伏的李彦超见到樊、何两将的败军,误信了全军溃败的消息,撤离设伏地点,使刘崇的败军逃回太原。否则周世宗很可能亲手翦灭北汉!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整顿军纪,重奖作战勇猛的赵匡胤、张永德、刘词、史彦超等将,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处斩,周军上下肃然,士气大振,继续向太原开进。刘崇现在已无力再战,敌禄在高平之战中没有出手,此时必须代替北汉军主打一线,否则北汉国就要彻底灭亡了。

他会同辽帝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领军来援,但士气低落的辽军此时怎敌战意正浓的周军,在忻州与后周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部相遇,一交战又遇后周潞州节度使李筠率部前来助战,迅速被打败。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周军先锋史彦超带领两千骑左右包抄辽军,结果他一激动,追杀得太快,竟然脱离主力,只带了二十多骑冲入辽军深处,结果自不必说。这边辽军见斩了对方正印先锋,士气复振,敌禄、挞烈重新集结部队反击周军,竟然大获全胜。周军诸将争论纷纷,矛盾迭出,周世宗无奈,只好解除太原之围。退回开封。但是北汉和契丹也再无力南侵,后周的北部边境就此暂时安定下来。高平之战中年轻的周世宗不畏艰险,御驾亲征获得了这场胜利,第一次为五代中原王朝奠定了北方边境安全,为日后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汉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英雄!而此战中,初级军官赵匡胤浴血奋战,重振士气,为周军反败为胜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本人也在后周禁军中脱颖而出,为以后掌握军权,篡位称帝,建立宋朝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