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一个对自己有责任感的孩子,自觉水平高,让家长省心;一个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孩子,亲善行为多,让家长宽心;一个对集体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孩子,人小志气大,让家长放心。因此,有责任感的孩子表现出很多优点:自觉、自爱、自立、自强……责任感不像知识、技能和能力那样明晰可见,但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缺乏责任感,遇事习惯推卸责任。
“妈妈,我想我不能回家吃午饭了,外面快下雨了,姑姑家的伞一把坏了,一把被姑父拿走了,我又没有带伞……”姚晨在电话里说,“这事儿都怪你,干嘛早晨不坚持让我带上伞,现在我只能等下过雨之后再回家了!”
姚晨的妈妈一时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她挂下电话后,不禁自言自语:“这事儿怪我?”
回想起早晨,姚晨临走前,妈妈忽然想起早晨的天气预报,于是赶紧拿出伞让儿子带上,姚晨却笑道:“妈妈呀,外边阳光那么明媚,我又不拄拐杖,带什么伞呀,妈妈,再见……”说完便一溜烟地跑了!现在,儿子居然把责任推卸、转嫁到别人的头上!
姚晨的妈妈是一位教师,从教多年的她深知那些习惯于寻找借口的孩子大都对生活以及学习缺乏突破的勇气,容易躲在自己越来越收缩的狭窄空间里,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看似合理的借口,籍以自我安慰。她准备一会儿儿子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和他谈一谈,她必须让儿子明白:找来许多“理由充分”的借口,企图掩饰自己的行为过失或者为自己的行为过失开脱,转嫁到他人身上,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上面故事中的“都怪你……”现象层出不穷。在对于孩子责任心教育方面,以下有几条建议: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让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
树立孩子的责任意识
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灌输责任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读书、讨论等多种形式,用古今中外责任的书籍故事,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的意识。例如:“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之所以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尊敬无不源于自觉的责任感。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都能给孩子冲击和震撼,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
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常常会伴随着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女孩的妈妈明明知道女儿没有带文具盒却不告诉她,结果女孩因上午没法做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我只是想让孩子明白,上学记得带文具盒是做学生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应该受到惩罚。”女孩的妈妈说。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后果惩罚法”,是通过让孩子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负责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责任意识。
树立榜样,让孩子形成责任感
孩子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家长不仅是他们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也是他们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家长的言行往往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关心家人、帮助邻人、爱护财物等。这样,孩子在我们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
孩子的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另外,因为孩子毕竟才小学六年级,自制力还不强,好奇心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些特点往往会妨碍他有责任感地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家长当孩子完成一件事后,或者完成一件事的某个阶段后,给予孩子公正及时的评价,并善于用语言的教育艺术塑造孩子的责任心,如:“我相信你还会把事情做完做好的”,使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做好。同时,家长还要教孩子今后还应该怎样做就更好,既使他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又看到不足之处,以利帮助孩子养成积极、认真、严谨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态度。
正确怎样对待追星的孩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确定人生观,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志敏、焦裕禄、雷锋等人的精神对当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今天的孩子却疯狂地迷歌追星,把青春歌手当作崇拜的偶像。“追星”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褒贬不一的社会性问题。
“老公,你看到‘杨丽娟’的报道没有?哎呀,我真是担心女儿啊!她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迷周杰伦,现在是越演越烈,我一阻止她,她就说‘我欣赏他的音乐有什么不对’!老公,我真怕她和杨丽娟那样不可自拔啊!”罗雪的妈妈担忧地对自己的老公说。
前几年,无论是电视媒体、网络新闻,还是电台广播里,都铺天盖地的大肆报道兰州籍女子杨丽娟追星一事。杨丽娟自十岁开始迷上刘德华,疯狂追星10多年,誓要见刘一面。为了帮助女儿一圆心愿,其双亲不惜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甚至还想去卖肾。杨丽娟如愿见到刘德华并与之合影后,仍不满足。3月26日,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长达数页的遗书,控告刘德华的“狠心”,希望刘德华再见她女儿一面。承受丧夫之痛的杨母竟表示:虽然家破人亡,但仍要支持女儿的追星行为。
杨丽娟的追星悲剧折让罗雪的妈妈为之一震,虽然她相信女儿是个有分寸的女孩儿,但是万一孩子干出些什么出格的事情怎么办啊?
罗雪的爸爸说:“女儿应该不会演变到您担心的那个地步。放心,我明天会和她谈一谈的。”
罗雪的妈妈知道现在担心也没有用,只能在忐忑的心情中渐渐睡去。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在各种演出和比赛场地,有无数年轻人在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如痴如醉;在校园,同学们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来心仪已久的明星画报、照片;在大街小巷,明星的着装打扮也永远是年轻人模仿的对象。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要合理处理。
细究孩子追星的原因
细究起来,孩子追星既有其深层的心理机制,又有其现实的各种原因:
第一,对明星、名人的追慕、崇拜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便是对神和伟人崇拜的历史,这是孩子追星的社会原因。
第二,人类总是按一定的美好理想来设计自己的世界并为之奋斗。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人们在试图消除这种距离时,不断在上下求索,不断在超越自我。明星崇拜现象就根植于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人都是有缺陷的,而明星在影视上确实是比较完美的,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与明星建立最亲密的联系而象征性地完成对完美的追求与超越。孩子之所以关注明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惜模仿他们的行为,就是为了建立这种关系。
第三,追慕、崇拜明星是孩子走向成熟、逐渐具有成人感的心理需求。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影视明星和歌星的“型”和“酷”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成熟。
第四,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繁重,造成了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顾一切把精力投入到“追星”一族,作为缓解紧张心理的一种寄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追星
家长要端正认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追星”作为孩子中的一种流行文化,是伴随着经济腾飞一起发生的,它可以迅速满足孩子即刻的感官需求,给他们以现实的心理慰藉,确实具有调节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引导文化消费等积极作用。但它同时又有其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特点,显示出孩子对人生思索、对人类终极价值追求的迷惘、困惑、麻木和无所适从。它给人的往往是“吃饱了不饥”的片刻满足和“今朝有洒今朝醉”的短暂感受。所以,孩子适当的追星行为是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家长不应一刀切地谈“星”色变。如果孩子追星影响到了生活、学习或者工作,家长就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把孩子的追星行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帮助孩子明确应追之星
孩子的追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正在寻找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发展目标,而他们所崇拜的偶像正是他们追求的典范,是他们的思想和目标在外部的投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他十七岁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当肯尼迪亲切地握着他的手时,这位来自贫苦家庭的十七岁的小男孩已经在心中树立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以肯尼迪为榜样,成为美国的总统!二十年后,他终于走进了白宫。
从这里可以看到,“星”的影响力、感召力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产生难以估计的效果。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渴望成功,成为令人瞩目的人。对偶像的崇拜可以激发他们发现自身的潜力,总结偶像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早日成材。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那些科学家、宇航员、雷锋式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才是应追之星,帮助孩子明确应追之物,不要让孩子把同歌星见面、亲吻、拥抱、照相留念作为人生最高理想、长期追求的生活目标,这是一种不健康、不明智的行为。
让孩子停止追星要循序渐进
任何行为从开始到停止都有一个过程,孩子追星也不例外,因此,家长切忌强迫孩子骤然间停止追星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参与到限制追星的活动中。如,陪孩子看一场演唱会,看完后建议孩子忘却此事,专心投入学习;另外,告诉孩子学习和娱乐要界限分明。这样做不仅容易得到孩子的好感,也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步调要和孩子保持一致
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所听的音乐,所玩的电脑游戏、所上的网站,家长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心里会在想着什么,才能帮助孩子客观理智地思考问题。家长不妨参与到孩子做的事中:看孩子看的节目,上孩子上的网站。这样就可以为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打下基础,这样大人的看法对孩子来说才更有说服力,也有利于与孩子沟通。
提高孩子的耐挫折能力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近年来,孩子“经不起挫折”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六年级的孩子,升学压力比较大,经不起挫折会对他们终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张文是带着兴奋的心情走进校门的。她所在的这所学校是一所县重点学校,父母原打算让她在镇上的小学读的,但她的舅舅是县城一家企业的厂长,看张文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又马上要考初中,觉得进好学校更容易使她进步,于是把她接到城里来上了现在的学校。
没想到,进了这所学校后,张文的心情却一天天沉重起来。原来,一开学,张文的班主任就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分数公布后,张文傻了眼,自己虽然考了81分,却是班级倒数第4名。在以前的小学,她可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经常排在前五名之内。后来虽经努力,但考试成绩总没有超过30名之前。她从此开始后悔到这所学校来上学。
舅舅因为工作忙或出差等原因,没有多少时间来过问她的学习情况,但当知道张文的成绩老是在班里处于差生位置时,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来这所学校多不容易,你要抓紧用功,争取把成绩提高到中游以上。”
“我……我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张文终于说出了自己盘算好久的想法,“我心里觉得根本没有什么希望达到中游的水平,我很不开心……”
舅舅哑然,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个外甥女儿。
“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这种挫折和失败在给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成长的契机。作为家长,指导孩子正确处理失败和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强化耐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
现在的孩子往往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或根本毫无准备。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孩子,平日是家人呵护的对象,缺乏应对挫折情境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具备以下观点:挫折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不快程度及其转化情况却是由自己控制的,应使各种挫折成为锻炼自己成长的摇篮。这样,孩子便能在头脑中储存挫折的信息和做好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通过认识各种挫折进行耐挫折教育
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家长可以利用报纸杂志刊载的、现实生活中的,甚至是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不失时机地进行挫折教育。这些挫折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自然环境挫折。大自然一旦大发淫威,人的力量就显得渺小无力;但如果此时人的耐挫力强,最终仍能实现“人定胜天”。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和家人讨论“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等。
第二,社会环境挫折。由于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人的某些需要和动机可能无法实现,但如果对此心理准备不足,也可能导致挫折。如家长可以在孩子参加学生会干部差额选举投票前先开展“假如我落选”的讨论,以防患于未然。
第三,个体需要挫折。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开展相应的耐挫折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孩子懂得,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荣辱不惊,成败坦然。
利用挫折体验进行耐挫折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有助于成年有效地适应环境,正所谓“逆境成才”。为此,家长可联合学校老师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来为孩子创设受挫情境。这类活动形式颇多,如远足、野营、登山、军训等。家长还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怎样解决生活难题”等实践操作活动,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