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
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当他在测量灯泡体积时,复杂的计算让他头疼不已,于是,他马上放弃了这种方式,利用灯泡在水中体积来计算,很容易便解决了。还有他为了发明电灯,曾试过一千多种材料,最后终于找到了适于电灯的炭化竹丝。人们常常拿这个故事来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但是,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爱迪生具有灵活的思维,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才取得了成功。与此同理,家长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发现或引导孩子掌握知识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脑筋急转弯”成了凡凡班里现在最流行的小游戏。
“给你做个脑筋急转弯!上课铃声响了,却没有一个同学在教室里,怎么回事?”凡凡的同学问道。
“嗯……因为上的是体育课啊,所以教室里自然没有人,都在操场上呢!”凡凡思考了一会儿大声回答道。
“哇,凡凡好聪明!”许多埋头苦想的孩子见凡凡已经说出了答案,都羡慕地夸奖道。
“再来,还有吗?”凡凡骄傲地说。
“什么布切不断?”有人问凡凡。
“什么布不切不断……”凡凡一边重复着问题,一边想着。“啊,我知道了,瀑布!”凡凡手舞足蹈地说。
“对,对,对,就是瀑布!”旁边的同学恍然大悟地说。
课间十分钟,总有同学围着凡凡问脑筋急转弯,凡凡的脑筋确实也转得很快,很少有答不上来的。
放学回家后,意犹未尽的凡凡对正在看报纸的爸爸说:“爸爸,我给你出个脑筋急转弯!”
“好啊!”爸爸饶有兴趣地回答。
“听好了。为什么小明能一只手让车子停下来?”凡凡问。
“因为小明是大力士!”爸爸脱口而出。
“不对,因为小明在拦出租车啊!哈哈哈哈!”凡凡笑着说。
“对哦!”爸爸拍了拍膝盖,恼恨自己怎么没想到。
“再来。有一位老大爷,住十二楼,可为什么他从不乘电梯?”凡凡问。
“因为他身体好!”爸爸随口说出了答案,“不对!”聪明的爸爸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觉得这么简单的答案肯定不对,于是接着思考。
“因为老大爷住在一楼!”凡凡看爸爸思考不出就帮爸爸回答了,“爸爸真笨,别人给我出这些题的时候,我一会儿就答出来了!”
不服气的爸爸觉得的自己的思维灵敏度怎么可能比不上一个小孩子,于是不服气地说:“我给你出道题什么东西能加不能减?!”
“嗯……嗯……”凡凡想了半天,也没有得出结果。
“是年龄啊!你只能一天天长大,却不能退回去!”爸爸解释说。
“对哦!轮我了,我给你出题……”
父子俩的“思维大战”直到开饭了才结束。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认识能力,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智力的核心。思维灵活、敏捷的孩子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度。
判断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如何
孩子的思维是不是具有灵活性呢?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判断的标准:
第一,孩子喜不喜欢看智力测验题、脑筋急转弯、猜谜语,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快速、准确地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孩子能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玩耍时将皮球掉到树洞中,无法直接拿出来,便很快想到往树洞里灌水,使皮球浮上来,顺利地拿出皮球。
第三,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是不是总是自己通过试验得出答案?喜欢思考,爱动脑?
第四,孩子的思维是否具有发散性,能从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比如是不是擅长做一题多解,从一道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解答。
第五,孩子的联想力是否丰富,能否通过一件事便可由此及彼、联想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特征?比如,讲到“微风”,孩子自然而然便想到“风筝”。
第六,还是是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无论如何都要找到答案?
第七,孩子的爱好、兴趣是否广泛,有很强的自信心?
如果肯定的答案比较多的话,那么这些孩子的思维就比较有灵活性。
丰富孩子的知识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根据孩子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家长要重视运用直观教育,尽量调动孩子的感觉器官,使之能充分感知周围的事物,增进感性知识和经验。可以的话,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外出参观、游览,在游玩时多问孩子一些问题,促进孩子的积极思考,如“这棵树的形状像什么?”,促使孩子仔细看、认真想。
另外,家长还可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孩子进行见闻汇报,一边帮助孩子理清思绪,一边提供必要的词语,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见闻。这样,孩子既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又丰富巩固了知识,一举数得。
为孩子设疑
在孩子阅读或者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如果可以,那么就给孩子留下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比如问孩子:“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哺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档着,怎么办?”让孩子帮他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杆跳高那样跃过去……孩子面对疑难积极思考,从而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之中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六年级了,他不会像以前那样爱主动向家长提问,所以这时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利用想象打开孩子的思路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猜想来打开思路。牛顿从树上掉苹果而产生想象,进而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某物理学家在评论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家长要利用想象打开孩子的思路,比如,让孩子联想“铅笔的作用”,除了写,其实铅笔还有很多灵活多变的作用,可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孩子的创新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使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江苏省常熟市何市镇有个叫陆宏达的小男孩,因从小随父母下地劳动,对蜗牛危害农作物特别是棉花幼苗的现象深为痛心,而又苦闷于蜗牛背着“房子”走四方,一般农药奈何不了它,于是突发奇想:要是有一种虫子能吃蜗牛就好啦!他经过夏秋两个季节的仔细寻觅观察,终于发现了一种小黑虫是蜗牛的天敌,并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提出了“以虫治虫”的大胆设想。在科研单位的帮助下,陆宏达的愿望实现了,目前一种全新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已被实验用于蜗牛试验防治工作中。为此,陆宏达被誉为“发现蜗牛克星的第一人”。
杭州市有个小女孩,因父母外出不在,就留她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老奶奶。奶奶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桃子,小女孩用刀子撬,用菜刀割。手指被扎破直流血,可是罐头瓶盖还是打不开。小女孩想:别的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这样开罐头该是多么的不方便呀!如果能在铁皮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环,手指套在小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铁皮拉开,罐头不就被方便的打开了吗?她的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肯定,还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人们帮助她完善了这个构想。不久,一种侧拉开瓶式玻璃罐头的发明诞生了。为此,这个女孩成为了我国年纪最小的发明专利的申请者。
很多人把创新思维看得很神秘,觉得那是智商高、特别聪明的人才具备的,其实创新能力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震憾世界的东西”,但他们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家长要做的就是逐步开发孩子的潜能!
孩子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在现实中,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孩子那么少,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教育方式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家庭的结构以及成员的组成而言,家庭对孩童的重视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很多家长重视的方式不对。多数家庭的教育重心完全倒向技巧与智力训练,这种训练导致孩子过早地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六年级的孩子,面临着毕业升学,家长是“一面倒”,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无形中抑制了孩子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摧残了孩子的创造灵感,扼杀了创新的嫩牙。
第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儿童教育的特点是“听话教育”与“知识教育”。以“乖孩子”和“有特长”为理想目标,不注意心理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发掘,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不能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强调接受能力,忽视亲力亲为,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这种教育理念的结局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创新精神。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自由想象,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这对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有着积极交流的愿望,孩子往往会尝试着想出一些新颖的主意和看法,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具独特。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下,孩子敢疑、善疑、敢问、善问、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引导孩子敢于表现自己
创新是一个表达自主想法的过程,只有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不拘泥于习惯的做法,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社会竞争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为此,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敢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人数比较多的活动,让孩子勇敢地去表演一个节目,或主动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做能为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发动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新思维的活动。
鼓励孩子的实践活动
只有在各种活动中,孩子的创新思维才能体现出来,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参加实践行动。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他们喜欢的东西;一起研究钥匙机器人、变形金刚等拼装玩具……与此同时婉转地对孩子指出哪里做的不好,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极为精彩的,他们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方式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家长,要学会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有创意的变化,一句新的词语,一首不成调的歌曲,都要真心地发出赞叹。那样,孩子是会很开心,“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绝。
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这个词,乍一听给人的感觉很抽象,很枯燥,很多家长也不明确逻辑思维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逻辑思维对于孩子而言,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习上,“逻辑思维是孩子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这只是其一,逻辑是孩子学习、生活、正确地进行思维,准确地表达思想的重要能力,可以说,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未来获得更多幸福、成功的基础。
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岁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够不着,他就会一边叫一边无意识地抓桌布,结果娃娃随着桌布被拉过来了,孩子以后就学会了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岁的孩子拍球时,开始是乱拍,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弹球的关系,经过学习和训练,他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关系,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比如,你拿两个同等体积但形状不一的杯子,让他们挑出谁大谁小,他们肯定答不出。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的掌握了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有的却没有。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有些孩子就是不能计算出来,因为他们顾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虑题目的结构,做出正确的计算。孩子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孩子尤为重要,家长要提高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科学的强化弥补孩子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未来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育。
从生活小事中着手培养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困难,完全可以从生活小事中着手。
萱萱最爱和妈妈一起逛街了。这天,新的易初莲花超市开张,商家开业大酬宾,很多商品都非常便宜,萱萱和妈妈一大早就出门“抢购”。
经过2个小时的“奋战”,萱萱和妈妈终于大包小包地回到了家。看着满桌子买回来的东西,妈妈刚打算自己动手收拾,忽然灵光一闪——这不正好是锻炼萱萱逻辑思维的好时候吗?于是把萱萱叫到跟前说:“萱萱,现在妈妈交给你一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把刚刚买回来的东西分类归置好,比如,水果放到水果篮,衣服放进衣橱……妈妈现在去厨房做饭,等待你旗开得胜的好消息!”
萱萱向妈妈敬了一个礼,说:“yes,m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