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9657400000013

第13章 六年级,孩子人际关系的紧张期(2)

周末琴琴回家,和妈妈说自己交了一个“不打不相识”的好朋友,妈妈非常赞同琴琴的做法,夸她处理得好。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像故事里的琴琴一样,善于与人交往,化解吵架、矛盾,那么就不会发生类似于下面的悲剧了:

13岁的娜娜和琳琳下午放学后,两人因为琐事发生争执并扭打,学校老师获悉后对她们进行了批评教育。本以为事情这样过去了,谁知,娜娜等在琳琳放学回家的路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刀刺向琳琳的脸部。琳琳面部顿时鲜血直流。经医院诊治,琳琳的面部有一道4.2厘米的伤口,另在右耳廓中段耳背处也有一道2.2厘米的伤口。经鉴定,已构成轻伤。

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冲突,是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

找到事情的根本原因

哪个家长都不希望故事中娜娜和琳琳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爱吵架、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呢?

第一,父母常吵架孩子易粗暴。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对孩子很不好,因为孩子经常接触家庭暴力的话,会理所当然地把暴力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孩子们往往不懂得使用宽容、协商的办法,而是遇到矛盾就采用暴力,以为只要声音更大、更凶就能取胜,以为打了别人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溺爱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方式同样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太溺爱,不仅会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也会使孩子在处理人际交往上变得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一旦孩子“吃了亏”,他们会觉得特别委屈,想要找地方释放,暴力就是发泄方法之一。

看到冲突的好处

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之后,家长都怎么做的呢?有的退让,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叫孩子不与别人玩;有的大度,不计较对方的过错,只是责怪自己的孩子不好;有的呵护,与前者相反,不责怪自己的孩子,单方面埋怨别人的不是;有的计较,叫孩子不退让,以牙还牙……

凡此种种,家长总把孩子间的冲突看做是绝对的坏事,有的还克制不了自己,对孩子一顿训斥甚至实施暴力。其实,孩子之间相互交往难免发生矛盾,冲突是孩子的“必修课”,孩子间发生一些小的冲突并非全是坏事。对孩子来说至少存在四个“有利于”:

一是通过争辩、说理、争执,用较有说服力的完整语言来申辩自己的主张,试图说服对方,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二是能从对方反应的态度中,了解他人的感受,从中学会忍让、宽容和适应别人,有利于孩子克服自我为中心,发展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三是通过争吵,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宣泄,有利于孩子及时调整的心态;四是通过发生矛盾,解决矛盾,重归于好,有利于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到平时无法学到的东西。

找出孩子吵架的原因

如果孩子吵架的后果没有很严重,家长不妨冷眼旁观,不急于制止,研究研究孩子的吵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如果是孩子爱计较,就要有意给他经历“吃亏”的事,让他慢慢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宽容;如果孩子爱冲动,情绪急躁,家长要注意“冷处理”,切忌以暴制暴;如果孩子爱打人,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用打骂来替代教育,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在攻击他人时尝到“甜头”。

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是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不管。一些孩子能够处理的小问题,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处理,从而使孩子学会思考,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过程,家长要耐心一些,更要相信孩子处事的能力,要给予其自行解决问题的权利和空间。同时,家长还要起到“协助”的作用,如果一些问题孩子独自确实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旁敲侧击,比如“你们之间有了些误会,不如妈妈明天出去,你请他来咱们家里,你们俩好好谈谈”,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让孩子逐渐学会如何化解矛盾。

不要阻止孩子与成绩差的孩子来往

有不少父母总是会用异样的甚至是很不友好的目光来看待孩子身边学习不好的朋友,有的还冠冕堂皇地搬出一大套理论来,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今天,小白的好朋友夏雪来找她去放风筝,正碰上小白妈妈在教训她。这次考试,小白的成绩下降了,在班里只排到第19名。夏雪在一边替小白解围说:“阿姨,你们夏雪还好,我还不如她呢。”

谁知,夏雪不说倒还好,她一说,小白的妈妈反而更来劲了,她把夏雪也捎带进去了:“那你们还不在家好好补习功课,还到处乱窜什么,这马上就要毕业考试了!我要是学习不好,早就趴一边哭去了,看你们,一点事也没有,脸皮真厚!”

夏雪气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身就跑了。小白和妈妈吵了起来:“妈妈,你怎么这样没礼貌!”

妈妈说:“我就是要把她气走,免得她以后再来找你,以后也不许你和她在一起了。”

“我为什么不能和她在一起?”小白大声质问。

“她学习成绩那么差,对你不会有什么好影响的!”

“她学习不好,与我和她能不能在一起有什么关系?再说,她的英语很棒呢!”

“我不管你怎么说,我就不准你和这样的坏孩子在一起。”妈妈铁着脸,开始不讲理了。

小白气急了,大声喊:“她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你不要贬低我的朋友!”

爸爸也在一旁帮腔:“小白,你妈妈说得有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小白讲不过他们两个人,跑进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上。她觉得很委屈,父母怎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朋友呢,平时他们不是显得很有教养的吗?怎么现在原形毕露了呢?

小白为自己、更为夏雪抱不平,一个人的好坏怎么能用分数来衡量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但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却对孩子选择朋友有着严格的要求。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会“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朋友,特别是成绩不大好的朋友呢?

明白孩子为什么爱和差生做朋友

很多家长在心底会有疑问,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和那位成绩不好的朋友来往?以下几个理由也许可以为家长解惑:

第一,对方的经历让孩子感到新鲜。用旅游来打个比方,人们永远对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更加向往。同样的道理,孩子对自己不可能拥有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新鲜感,他们好奇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更愿意和这样的人交谈、相处。

第二,失败时更能给孩子心灵的慰藉。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同学经历失败的次数肯定比孩子多得多,他们已经“不怕挫折”,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的话更容易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走出低潮。

第三,对方讲义气。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同学大多很讲究义气,虽然常常干些家长老师不喜欢的事情,但大多为人仗义,敢为朋友“两肋插刀”。

孩子交友不一定看成绩

一位林姓家长说:“我很体谅那些所谓的‘坏’学生。我女儿现在六年级,她跟班级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周遭的朋友都善意地提醒我,让我叫女儿别跟这位同学走得太近了。我想了很久,在和女儿聊天的时候,我顺便问起那位学生在校的表现,女儿说,她人很好,很讲义气,有一次在街上她被小偷掏钱包,自己吓得不敢动弹,她居然当众打开小偷的手,狠狠白了他一眼,结果小偷灰溜溜地走开了。可以说,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外,她没什么别的缺点……听后我无语,这样的孩子,我有什么理由让女儿不跟她交往呢?”

诚如这位家长所说,孩子更注重朋友的义气。多数孩子交友更注重在一起的开心程度,家长一定要明白,成绩好与否,决不是孩子交友的唯一标准。

善待孩子的朋友

家长要充分认识“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是善待孩子”的道理。形成朋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是性格脾气相近,交朋友的目的,并不都一定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有的是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有的为了互相帮助。但既然是朋友,就肯定有感情,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共同语言,如果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朋友,就等于不能容忍孩子。正是从这一点说,家长如果不能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是不能善待孩子。家长不能太功利,不要认为孩子一切都必须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交友应该是广泛的,交友的目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只要是正常的朋友,他们在相处和沟通过程中各自都能有所获得。

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哲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说得非常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家长要明白,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有的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篮球打得好,美术突出,或者是写一手好字,有一颗善良的心等等。学习成绩只是孩子的诸多素质的一个方面,他们只有广泛吸取不同类型同学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不但可以交朋友,而且也应该交朋友,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帮助。从某种角度讲,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家长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辨别,分辨出朋友哪些地方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方面需要摈弃。

善待孩子的朋友要出于真诚

有些家长在对待孩子成绩差的朋友时,表现出“两面派”的作风:孩子的朋友在场时,让座、倒茶、请吃水果……显得非常客气;可是孩子的朋友一走,就警告孩子:“以后别跟他走得太近!”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家长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低父母的形象,损害亲子关系。因此,父母对待孩子的“差朋友”要出于真诚,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友谊VS正义

友谊与正义的冲突,是孩子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有些孩子能够处理好,有些孩子就因为处理不好而遭受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原则的不同。

下面是一封苦恼的六年级学生写给心理医生的信:

我最近和好朋友之间出了点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和建议。

事情起源于上次数学考试,在离交试卷还有十几分钟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好朋友开始踢我的椅子,让我把最后一道难题的答案告诉他。这让我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上个月我打球时伤了脚,还是他帮我上楼下楼。凭着他的好视力,只要我往旁边一让,他就能看个一清二楚。可是我一直将作弊视为破坏公平的恶习,爸爸妈妈也一直教育我要诚实,如果自己配合了他不仅违反了有关纪律,而且破坏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如果拒绝他的请求,以后还能做好朋友吗?正当我犹豫的时候,监考老师发现了我们的举动,监考老师不仅当场批评了我们俩,而且还告诉了班主任,结果在星期一的班会上我们又受到了点名批评。

其实这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那朋友现在不理我了,他认为如果我当时果断地配合他,就不会出任何问题,班里的部分男生也认为我“不够意思”,这让我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错了吗?

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朋友间的情谊也正是在相互帮助中建立和日渐深厚的。但是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世原则,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原则,而各自的原则又不是完全相同,所以人际交往中就会产生冲突、摩擦,这是很难避免的。如果孩子遭遇了“没有义气”之类的指责,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鼓励孩子坚持原则

父母一定要肯定地告诉孩子:一个敢于和善于坚持自我原则的人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成熟的人。虽然一时间孩子会遭受同伴的指责,但是如果孩子违背了自己的原则,那么孩子要面临的将是对自我的指责,这远比别人的指责要严重的多,它可能改变孩子的处事风格、做人准则,变得人云亦云,迷失自我。

教给孩子拒绝的技巧

坚持原则就必定会遇到需要拒绝别人请求的情况,从社会学角度而言,“拒绝”不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味的拒绝所有的请求,而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的最合理措施。如,当违背孩子做人的原则;有损孩子的人格;违法犯罪行为等,孩子应该严词拒绝。但一些孩子往往是知道应该拒绝,却不了解该如何拒绝。下面是一些拒绝的技巧,家长可以让孩子参考:

谢绝法:“对不起”、“谢谢,这样做可能不合适。”

婉拒法:“哦,我还没想好,考虑一下再说吧。”

不卑不亢法:“哦,我明白,可是你最好问对这件事更感兴趣的人吧!”

幽默法:“啊!对不起,今天我还有事,只好当逃兵了。”

无言法:摆手、摇头、耸肩、皱眉、转身等身体语言表示拒绝的态度。

缓冲法:“哦,我再和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过几天再决定好吗?”

回避法:“今天咱们先不谈这个,还是说说你关心的另一件事吧。”

严词拒绝法:“这可不行,我已经想好了,你不用再费口舌了。”

补偿法:“真对不起,这件事我实在爱莫能助了,要不我……(提供另外一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借力法:“你问问他,他可以作证,我从来干不了这种事!”

让孩子告诫朋友这样做是不对的

家长应该让孩子找时机劝阻朋友的不良行为,这本来也是作为朋友应该尽到的义务,帮助朋友将错误转化为自己成长的契机。如果朋友能够接受孩子的告诫,孩子既不用“没有义气”的人,也做到了一个好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朋友不能接受,家长可以建议孩子换一种方式与他沟通,比如短信、电话等。

驱除孩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面对友谊与正义的冲突时,有些孩子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方式。

小璐的妈妈最近听其他家长说,小璐学校有一些男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网吧上网,便在晚饭时问起了这件事。

“小璐,你们班男生是不是最近经常去网吧上网啊!你知道这件事情吗?”

小璐边吃菜边说:“嗯,是,有这回事儿。”

“那你怎么没有向老师报告这件事情?”小璐在班级里虽然不是班长,但也是个不大不小的班干部,妈妈觉得这种事情应该向老师报告才对。

没想到小璐很不屑地回答说:“干嘛要报告,不是得罪人吗?我跟你说,上回来我们家那个菲菲,她偷着打小报告,说我同桌考试作弊,结果我们现在所有女生都和她划清界限了!我可不要像她一样。”

小璐的话令妈妈一时倒不知该怎么说才好。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妈妈弄不明白了,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