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9657100000028

第28章 用药安全篇--合理用药,治病而不是害命(3)

服用滋补药以延年益寿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知道,长寿是靠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平和的心理状态,以及合理的膳食结构等方面来实现的。俗话说“多服人参、鹿茸,不如多吃蔬菜瓜果”,这是有道理的。有位名医曾说,“老年人皆厌于药物而喜于食,病后脾、胃易伤,治疗又慎于吐泻,故尤宜用食以治之。”所以,老年人在治疗疾病及养生保健方面宜选用自然疗法,不要过分依赖药物,更不可滥用药物。

杨力谈养生:

不要身体一痛就服止痛药

有些老年人常有慢性腰腿痛、关节痛、牙齿痛和头痛,因此经常服用止痛药物,有的甚至视为灵丹妙药,一痛就用,对止痛药产生了依赖性。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缓解一时之痛,却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

一般止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阿司匹林、非那西汀、消炎痛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引起慢性药物间质性肾炎,由于慢性中毒而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这种病变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如多尿、夜尿等往往被认为是老年人常见的生理现象,直到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时才被发现。除了导致肾功能不全外,长期或大剂量服用止痛药,还很容易损伤胃肠道,引起胃出血。其次,止痛药因一时止痛而掩盖了病情,有可能耽误其他疾病。

老年人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止痛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检查小便,以便及时发现有无肾脏损害。在药物选择上尽量避免止痛片、复方阿司匹林之类以氨基比林、非那西汀为主药的止痛药物,而选用扑炎痛、炎痛喜康等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家庭急救的原则

生活中我们最常遇到的急救出现在家庭中,因为在意外事故发生之时,您身边的人就是您的第一救护人员。那么,家庭急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呢?

不要惊惶失措。如有人触电,一定要迅速切断电源,方可救治受伤者。

不要舍本逐末。遇外伤急病,应着眼于有无生命危险。如遇大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

不要草率从事。比如,遇到有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急救后病人可能会有所好转,但就此认为病人已经安全,不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

不要乱用药物。如备有家庭药箱,要了解其中的药品是否适用及用量用法。

不要一律平卧。如是心脏病患者,应采取坐位或俯伏在桌案上。若让其平卧,反会使他憋得难受,透不过气来。

不要错误止血。外伤止血是急救常见的措施,止血带最好是橡皮管、绷带、绳子、领带等。使用止血带时,隔段时间要松解片刻。

不要忽视破伤风。凡创伤流血者,要尽快消毒和清洁伤口。同时,最好注射预防破伤风的药或抗菌素。

不要还纳脱出物。对于严重外伤病人,切不可勉强还纳脱出来的脏器。最好用干净的纱布覆盖在脱出物上,并应立即送医院处理。

不要延误抢救。如遇从火灾现场被抢救出来的人已昏迷不醒,应争分夺秒。马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积极抢救,切忌拖延。

杨力谈养生:

家庭贮药应小心

家庭贮药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的一件事情,但平时要对家庭贮备药品经常进行检查和更新,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药品的标签购进的瓶、袋、盒等原装药品,最好保留原瓶签。非原装药,没有标签的药品,应装在棕色瓶中,外贴纸片,标明药品名称、用法、用量、药的作用和慎用、禁忌症。另外还要把装入日期、出厂日期、药品有效期注明。外用药品,最好用红色标签或红笔书写,以便区分,防止误用。属于消毒杀虫驱虫药物,不能与内服外用药放在一起,以免误用中毒。

注意药品的存放药品存放的地点应是比较避光、干燥、阴凉处,不要放在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的地方;内用药与外用药不要混合存放以免错用;中药材不宜放在冰箱中贮存,因冰箱内潮湿,久置易发霉。

注意药物的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仅失效,而且许多药物还会产生或增加毒性和副作用。为此,家庭在贮备药物时应注意是否失效。

注意药品的清理家庭药箱应经常清理,将那些国家明文规定的淘汰药品、过期药品、霉变药品、劣质假冒药品、包装破损的药品以及标签不全的药品及时丢掉,补充新药。

按规定合理地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年人对维生素的需要量不因食量减少而减少,因此要特别重视维生素的供给。如果人体严重缺乏维生素,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统称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A直接和人的眼睛相关,是构成眼睛中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之一,也是维持一切上皮细胞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缺乏时,表现为上皮干燥、增生或过度角化、脱屑、组织萎缩,特别是眼、呼吸道、尿道以及生殖系统的黏膜上皮,可以导致这些组织对感染抵抗力降低,使角膜及结膜干燥、发炎,甚至发生角膜软化穿孔。严重缺乏维生素A时,从强光到弱光的适应时间就会延长,甚至出现夜晚视物模糊,即“夜盲”症。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B,可引起的病症很多,根据我国饮食习惯和市场食物供应情况,老年人最容易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B2两种。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是构成脱氧酶的主要成分,在人体代谢中供给人体能量。维生素B2缺乏时,可出现口角糜烂、畏光以及眼部灼痛等。其他维生素B类缺乏时,可影响正常的神经组织功能,出现肢端麻木、神经炎、脚气病、肌肉萎缩等症状;还可造成胃肠道慢性疾病等。

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维生素C缺乏时,可引起牙龈及皮下出血或坏血病。维生素C还参与体内许多代谢过程,具有消除机体中有害物质的作用,对防止癌症有一定的作用。它还能促进伤口素的产生,促使伤口愈合,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动脉硬化,抗衰老。

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维生素E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强全身组织营养;增强氧的利用率,加强心肌对氧的耐受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有利于防治冠心病及动脉硬化,延缓衰老。

如果患了维生素缺乏症,病人单靠从食物中摄取往往不足,一定要用维生素药物治疗。使用维生素药物必须在规定的剂量范围之内,不可多服。

杨力谈养生:

施补时不要滥用补药

虽然老年人五脏虚损,气血阴阳诸虚,但在具体施补时,要注意合理用药。进补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弊。若滥用补药,非但无益,反而致害。如补气药多壅滞,应用不当,常致腹胀纳呆,胸闷不适;补血药多滋腻,过服常有损脾胃;补阳药性多温燥,有助火去阴之虚;补阴药甘寒滋腻,多服易损伤阳气。具体地说,若久服人参可出现腹胀纳少、烦躁失眠等;过量服用鹿茸、全鹿丸等壮阳药,可致身热、鼻血、胃脘灼痛、四肢颤抖;若久服银耳、大补阴丸等滋阴药,可出现呕吐清涎,胸闷食少。老人阴虚之体,滥用壮阳之剂,反而便伤其阴;阳虚阴盛之人,误用滋阴之品,更加重其阳虚,危害非浅,一定要慎重对待。

长期服药如何克服副作用

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一种药物。但是,若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则很容易产生副作用。

长期服用复方新诺明,容易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肾脏损害,克服的办法是加服等量的碳酸氢钠,同时,还要注意多喝些水。

长期服用呋喃妥因或呋喃唑酮,可导致周围神经炎等严重反应。克服的办法是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6。

长期服用四环素类广谱抗菌素,可因肠道内部分细菌受抑制,导致维生素B和K缺乏。克服的办法是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K。

长期服用水杨酸钠有抑制肝脏凝血酶原的作用。克服的办法是同时加服止血药维生素K3。

长期服用降压药肼苯哒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期主要表现为无力、心悸、眼花、耳鸣、头晕、失眠等症状。克服的办法是适当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肝铁胶丸等。长期服用排钾利尿药,如速尿、速尿酸、乙酰唑胺等,可引起低血钾症。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四肢无力、烦躁不安、恶心、口苦、食欲不振、心悸等。克服的办法是同时加服适量的氯化钾。

长期服用雷米封,可引起维生素B6缺乏。克服的办法是在用药的中期或后期,适当加服维生素B6,但用量不能过大,因为维生素B6可对抗雷米封的抗菌作用。

长期服用醋酸可的松可发生钙、铁吸收不良。克服的办法是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预防脱钙和抽搐的发生。

杨力谈养生:

老人服谨防食管损伤

在医院门诊,时常可见有老年人,因患慢性疾病而长时期服用一些药物之后,出现了咽痛、咽喉异物感、胸骨后灼热感和疼痛、吞咽困难,甚至伴有烧心、呕血、发热等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为“药物性食管损伤”。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老年人食管损伤的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还有氯化钾、奎尼丁、阿斯匹林、索密痛、头痛粉和某些抗癌药物等。究其原因,老年人因病服用上述药物之后,药物直接刺激了食管,致使食管受到损伤。另方面,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药物,也会因菌群失调而导致霉菌性食管炎或病毒性食管炎。

因此,老年人服用药物应当严格遵照医生嘱咐合理用药,不可擅自滥用,老年人服用药物时,应注意服药方法与姿势,宜采取站位或坐位服药,多饮水,不可干吞药片,服药一刻钟后再躺卧,以防药物在食管停留时间过长。有些胶囊药物不宜倒粉服用,那样容易造成食管、胃粘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