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杨力谈老年养生
9657100000016

第16章 心理调节篇--平衡心态,最美不过夕阳红(4)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础。从病理学角度来进行分析: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人不高兴和开心时分泌的物质不同--不高兴时分泌的是肾上腺素,这是一种应激激素,会导致血管收缩,升高血压,长期过量分泌,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而开心时分泌的是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悦。因此,豁达开朗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向动物学习学习

狗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幸的事快快抛开,永远从美好的一面看人生。不管遭受过如何惨痛的欺凌虐待,狗都很快把痛苦的经历抛乎脑后,热烈地享受眼前一刻的生命,细嚼着找到的每一根骨头,或者在公园里快活地奔跑。

猫的处事态度是:随遇而安,从不会为明天担忧。猫从不为任何事发愁。如果感到焦虑不安,即使只是最轻微的情绪紧张,它都会去睡一觉,让焦虑消失。

鸟教导我们要懂得忙里偷闲,享受生命。即使最忙碌的鸟儿也会经常停来,停在树枝上歌唱,当然,这可能是雄鸟在求偶或雌鸟在应和。不过,相信它们大部分时间只是为了生命韵存在和活着的喜悦而欢唱。

这是美国新泽西州着名兽医莫莉对动物的观察所得,因此,她劝告人应该向动物学习--如果想健康长寿的话。

“因为不管是家里的猫狗,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它们都拥有以下的共同特点:睡眠充足,肚子饿的时候才进食,永远不会为昨天的事懊悔,也不会为明日的事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态度像它们一样,必定健康长寿得多。”莫莉说,动物过一天算一天,饮食有节制,想睡觉的时候就睡觉,而且每日都运动。“这正是医生长期以来一直要求我们的事,在这方面,动物比人类优胜得多。”所以,人应向动物学习。这确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发现,从而进一步开阔了人的视野。人,如果真的能放下人的“架子”和“面子”,而虚心拜动物为师,肯定会活得更开心,更潇洒,更健康,更长寿一些。事实上发生在人身上的种种有悖健康长寿的“癌细胞”--诸如想不开,心不顺,忧郁、烦恼、失眠、食欲不振……说到底就是没有好好地拜动物为师之故,从而给自己带来许许多多的胡思乱想、贪欲,以及提心吊胆,等等。

杨力谈养生:

将老年“童化”

大量研究和实践无可争辩地证明,老人是可以“童化”的,童化老年往往是通往健康长寿之道的重要措施。

忘老之交。老年人可以主动去结交一些儿童朋友,在和孩子们相处过程中,耳濡目染,相互影响,儿童们的活泼可爱下、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生气勃勃的精神可以作用于老人,传染给老年人,使自己忘记了暮年,把自己“消融”在孩童中。

看儿童书画。老年人经常阅读儿童书画净化心灵,祛除老年人固有的衰老感,培养童趣,有益心理健康。一位96岁寿星说,他书橱中有数十本童话集,安徒生、格林、凡尔纳、张天翼、陈伯吹、葛翠林等国内外着名儿童作家的作品,还有一些现代儿童寓言等等。他说从这些作品找到了“童心”,自己也“返老还童”了。他讲起话来样子几乎就如一个十几岁的天真稚童。观看儿童文艺节目。儿童表演的各种节目不同于成年人,少有“故意做作”,没有“假惺惺”味道,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给人带来亢奋、向上、开阔、欢乐、生发之感,容易让人感动,让人忘我,是医治老年人抑郁、孤寂、无助、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的良药。儿童电影、儿童电视及儿童现场演出等,都适合老年人观看。

许多老人说“看过一次年轻一次”。曾有人对一组老年人(60岁以上)进行调查观看电视情况,发现他们除爱看“新闻联播”、“夕阳红”、“社会经纬”外,有85.9%老人也看“大风车”等儿童节目。儿童节目受到老人的欢迎并不奇怪。

参加儿童游戏。做游戏,不仅能锻炼儿童的身体,也会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还能启迪孩子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性格,激励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据研究,游戏对老年人也有这方面的作用,老人和儿童一起游戏便童心重现。

“小事糊涂”益健康

清代着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自然,这里讲的“糊涂”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意在要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

常言道:“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意即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无原则性的小事,不必认真计较。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对无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随听、随看、随忘,做到“三缄其口”。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亦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一个人每天都要受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事情纠缠与人际纠葛,如果一个人遇事总是过分计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讨个“说法”,烦恼和忧愁便会先于“说法”而来,久而久之,不利于身心健康。

医学研究表明,人若经常处于烦恼和忧愁的漩涡之中,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而且会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而小事“糊涂”,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岂非养生的妙法?

其实,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纠纷常常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这些小事在双方感情好时常会被忽略、被谅解,感情不好就会被放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感情常常带有盲目性、冲动性和时间性,聪明的人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常常用“不置可否”、“听其自然”的方法,或者称为“冷却法”,因为感情冲动常会因时间的消逝而冷静下来。冷静下来之后就能看出这些纠纷是何等的渺小,因而矛盾常于无形之中随之化解。倘若过分热衷于搞清谁是谁非,或只顾发泄心中的怨恨,无异于“火上浇油”,结果反而会激化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由此司见,在处理某些感情冲突时,在适当的情况下,“糊涂”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它会帮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甚至逾越难以想象的鸿沟。这是因为,“糊涂”也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当然,“小事糊涂”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性,那就成了糊涂虫了。

杨力谈养生:

老年人“上火”有对策

有些老年人常常会有目赤肿痛、牙龈肿痛、咽喉干燥、口舌糜烂、大便干结等症状,俗称“上火”。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其因有三:第一,老年人正气虚弱,病邪容易侵袭,邪留体内,久则郁而化火。第二,老年人阴液亏虚,阴虚火旺,可导致虚火上升。第三,老年人因有时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如吃了油炸和辛辣食物,由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可致消化不良,食物停滞胃内不化,容易化热成火;又因老年人牙齿脱落,咀嚼功能差,喜吃精细食物,摄入纤维素太少,加上老年人肠蠕动减弱,易产生便秘。

怎样减少和避免老年人“上火”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减少各种感染机会,如不要用手擦眼睛,早晚要刷牙,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煎烤食物等;便秘的老年人,可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经常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阴虚火旺的老年人,可口含西洋参片或服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生津止渴。

勤于用脑能延缓衰老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应该包括形体和思维两个方面。老年人大都注意养生保健活动,然而许多人只注重形体的运动,而对思维运动则重视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

所谓思维运动,即勤动脑,善动脑,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现实生活中,凡勤思好学的人,不仅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记忆力强,而且也会获得高寿。美国有位学者曾做过这样的有趣的试验,将若干个养老院中81岁的老人分为三组,第一组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第二组进行思维“松弛”训练;第三组不进行任何训练。结果发现:第一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最佳,3年后无一个死亡;第二组12.5%的人去世;第三组去世的占37.5%。由此可见,思维运动确实是老年人益寿延年的“救生圈”。

长期坚持进行脑力的锻炼,勤于用脑,可以激活处于待命状态的脑细胞,使这些脑细胞变得更加粗壮,给大脑带来更多的营养和氧气,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应如何进行大脑的运动呢?对离退休老人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是必要的:

兴趣爱好要广泛。有两位老夫妻退休后就在家看孙子,整天忙忙碌碌,几乎除了孙子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了。几年后,孙子上了学,他们觉得无事可做,就觉得非常的寂寞,经常吵架,心绪不佳,变得老态龙钟。他们有两个老同学也是夫妻,退休后没有给儿女看孙子,老夫妻俩上老年大学,学画画,学书法,还共同着书立说,尤其是他们特别爱看一些思辨性、益智性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城市平台”、“正大综艺”等节目,对新的知识很感兴趣。这样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退休生活很充实,很有意思,毫不感到寂寞与失落,因此精神焕发,显得年轻了十几岁。

经常阅读、笔耕。阅读指阅读书、报刊、杂志等。阅读不仅有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的参与,而且还涉及反射和意向活动。朗读吟诵,以其自身声调的变化和节奏可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达到相对的平衡。医学家研究,朗读可以增寿。古今中外,读书长寿者举不胜举。阅读增寿的原理是,阅读时,大脑的血液循环良好,有助于防止脑细胞萎缩,减缓脑部血管老化的进程,有助保持思维活跃。同时阅读时体内生物代谢旺盛,可增强一些有益激素如酶以及乙醇胆碱等活性物质的分泌,可以把大脑的血流循环、神经细胞的兴奋作用调节到最佳状态。因此,人到老年要注意经常阅读,接受新信息,开发新智力,益于健康长寿。笔耕指写日记、散文、诗歌、杂文或抄录短文等。笔耕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全身心投人,调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或成短诗,或成自传,或成鸿篇巨着。笔耕时任凭思维展开想象翅膀,兴致高扬,是精神上的高级享受。笔耕健脑延寿的原理在于合理适当的脑运动,保持脑细胞的活跃,提高脑的功能。因此,人到老年不要轻易与笔绝缘,哪怕是“豆腐块”、“火柴盒”式的短文,或者随意写点养生日记,也同样益于身心健康。

广交朋友,经常聚会谈天。离退休后能经常写作当然是勤于用脑的好机会,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可是经常与几位好朋友聚会,天南海北地聊聊天,嬉笑怒骂,毫无拘束地发泄一下,还是不难的。这种聊天,能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发泄感情,增进友谊,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活动,使得人体内释放出对人有利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脑细胞调整到最佳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加强生命的张力。

杨力谈养生:

不开心时忌“憋”苦

生活中不开心的事随时都会碰上,诸如所欲不得、所愿未遂、失落财物、夫妻拌嘴乃至身罹疾病等。

每每遇上这些情况,有人则憋在心里,抑郁寡欢,长期无法自我解脱出来。古人云:“久思神殆,多于劳形”,一个人精力和体力有限,凡事抑郁过度,持续不释,必然伤神伤智,甚至精神失常。从现代医学出发,长期抑郁和思想矛盾,引起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产生精神障碍与疾病的因素之一。因此遇有不开心时,应尽快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如长期不能自拔则不利于健康。

从不开心引起的抑郁中解脱的方法包括:比较法。有道是“事不得意,宜作比较”。遇到难处,不要急躁,可用自己经历过或见到过的困难来作比较,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倘若能想着“大江大浪都闯过来了,难道还会在小河沟里翻船”,心情多会平静下来。

转移法。遇到不愉快时,必须转移目标,简单方法是去轻松一下,或打球下棋,或看电视看戏,或寄情于书画。

疏泄法。对不顺心、令人难过的事,采取疏泄的方法,可以找朋友、亲人去讲,求得慰藉与同情。可以在适当地方大哭一声,发泄胸中的怨气,也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帮助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松弛法。生气之时,必然情绪激动,肌肉紧绷,此刻如能使肌肉松弛下来,也能收到令人情绪放松、心中释然的良好效果。具体方法是采取按摩头面部、拍打四肢、胸腹及作深呼吸动作。

譬解法。这是一种运用“譬如什么样……”的心理自慰方法。

人有不开心在所难免,而学会从中自我解脱,不仅能随遇而安,而且能御病强身,有益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