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9655600000019

第19章 国民革命大本营

孙中山统一中国的计划是先南后北,在两广苦心孤诣经营近30年都功败垂成,为何蒋介石刚确立其国民党核心地位就有广东统一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在其中起了什么关键作用,又有怎样美键的央误?

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广东是孙中山多年来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依托。他想要把广东建设成为一个巩固的革命基地,以便进行北伐,统一全中国,但在他生平一直未能实现。“五卅”运动前,广东省内仍然处于革命同反革命对峙的状态。陈炯明盘踞东江,邓本殷割据南路,时时以武力窥向广州。广州革命政府统辖下的最强大的兵力是来自滇、桂两省的杨希闵、刘震寰部,实际上也是地方军阀势力。它们在各自盘踞的地方扰民害民,同帝国主义势力秘密来往,使广州政府时时感到腹背受敌的严重威胁。

1925年初,陈炯明乘孙中山北上病重之机,在英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举兵进犯广州。广州政府组织东征军,并在1月15日发表《东征宣言》,讨伐陈炯明。担负东征军右翼的是许崇智所部粤军。由于蒋介石兼任粤军参谋长,黄埔军校校军3000人编入右翼军。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军东征,负责军中政治工作,由陈延年接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战争开始后,担任左翼和中路的杨希闵、刘震寰部都按兵不动。右翼军却进展迅速,黄埔校军更是战功卓着。2月,这支军队在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先后攻占淡水、海丰,3月占领潮汕地区,回师时又在棉湖击溃陈炯明军主力林虎部,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黄埔校军这支组建不久、训练时间很短、人数也不多的新军是以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士气高,纪律严明,并能得到民众的帮助,所以能够出人意料地屡摧强敌,建立赫赫战功。当时的《商报》在3月27日有一篇报道说:“军行所至,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鸡犬不惊,商市安堵,入夜无公家空房则执篷营露宿。东江人民父老,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保国卫民之革命军。”这同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

东江各县原来几乎没有共产党的组织。第一次东征中,周恩来派共产党员杨石魂等以特派员身份到各县,发展工农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潮州、汕头、海丰、陆丰等地的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便是在东征中陆续建立起来的。

第一次东征期间,盘踞广州市内的杨希闵、刘震寰又同陈炯明、唐继尧等军阀勾结,阴谋进行叛乱。他们在孙中山逝世后更加紧活动,5月中旬,开始军事调动。6月初,公开在广州叛乱。东征的黄埔军校校军及其他部队回师广州,经过激烈战斗,于6月12日平息了叛乱。

7月1日,大元帅制的军政府正式改组为会议制的国民政府。当时被认为是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被推选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廖仲恺主管财政,许崇智主管军事。国民政府聘请鲍罗廷为高等顾问。

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地在广东的粤、湘、滇等各系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到年底,共有8.5万人,6万支枪,加上各军校学生6000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国民革命军采取苏联红军的制度,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罗汉、林祖涵分别担任一、二、三、四、六等军的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各军党代表都由汪精卫兼任,副党代表实际负责军中的政治工作)。由于共产党人在军中做了大量的政治工作,这支军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但它的军事指挥权仍掌握在旧军人手里,有些部队还带有浓厚的旧式雇佣军队的色彩。

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采取切实的办法将广东各地的财政、民政统一收归革命政权管理。这对割据广东各地鱼肉人民的军阀、官僚及国民党右派势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国民党右派勾结英帝国主义者组织刺客,于8月20日暗杀廖仲恺。廖仲恺遇害后,国民党领袖人物之一的胡汉民因同此案有牵连,离开广州;蒋介石又迫使许崇智出走,从而取代许崇智掌握了主管军事的权力。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被打败的陈炯明部队,乘东征军回师广州的机会,重占东江地区。国民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东征军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连战皆捷,10月14日,攻克夙称天险的惠州。11月4日,周恩来率部首先进入汕头。11月底,革命军在粤闽边全歼陈炯明部残敌,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

在举行第二次东征期间,国民政府还派部队进剿盘踞广东南路的军阀邓本殷。南征部队于12月占领钦州、雷州后渡海作战,收复海南岛,邓本殷逃亡,残部被缴械收编。

东征和南征的胜利,使原来四分五裂的广东省,在国共合作的新条件下,迅速地获得统一,成为当惟一的革命根据地。这就为举行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巩固的后方基地。

在平定杨刘和东征、南征的胜利中,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黄埔军校校军和第一军;一是工农群众运动。也就是说,是由于有了一支革命军队,并得到了民众的支援。这两个条件都是在国共合作实现后逐步成熟起来的。黄埔军校校军和第一军,由于有共产党员起核心作用,又经过严格训练,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它们在统一广东的几次战役中士气旺盛,战斗英勇,所向无敌,对国民革命军的其他参战部队起了带动作用。毛泽东后来说过:“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这种传统对以后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在广东全省蓬勃兴起的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给予革命战争以巨大的支援。工人、农民,特别是省港罢工委员会所属的纠察队和东江一带的农民协会会员,为革命军侦察敌情、运送物资、救护伤员、困扰敌军以至协助作战,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统一广东的经验表明,人民革命中,政权、军队和群众运动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很快,已经逐渐成为全国革命风暴的中心地区。但中共中央当时仍留在上海,离广东很远。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对广东实际情况的了解既不及时,又不具体,难以进行直接的指导。党内不少干部提议将中共中央迁往广州。而中共中央却认为,在上海指导全国工作,地位比较适合,又担心如果和国民党中央设在同一地点有可能增加彼此间的摩擦,所以始终没有迁往广州。有些共产党人看到广州政府内部军阀部队互斗扰民等恶劣现象,便以为军事工作和政权工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1924年的《向导》周报上,有人甚至发表文章向国民党提出过结束一切军事行动、抛弃广州政府的错误主张。这样,在中共中央同广东区委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有时还发生争论。这对以后的斗争不能不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