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9653200000017

第17章 阴阳协调,身体才能健壮(2)

植物神经,来自脑和脊髓,控制内脏各器官活动。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分布和功能如下:

心脏在吸气时,交感神经收缩加强,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减慢。

血管在吸气时,交感神经收缩,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扩张。

胃在吸气时,交感神经收缩变慢,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收缩加强。

肠在吸气时,交感神经蠕动变慢,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蠕动加强。

膀胱在吸气时,交感神经弛缓,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收缩。

瞳孔在吸气时,交感神经扩大,副交感神经在呼气时缩小。

(七)感觉系统

感觉器官是认识外界事物的器官,包括皮肤、耳、眼、鼻、舌五部。鼻有嗅觉,舌有味觉,耳有听觉,目有视觉,皮有触觉。

皮肤的构造,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表皮是最外层,无神经和血管,结构紧密。真皮在表皮下,较厚,内有血管、神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皮下组织在真皮下面,主要为脂肪组织。其功能有防止微生物侵入体内,保护内脏,排泄废物和水分,散热和保湿。同时有触觉、温觉、凉觉、痛觉等机能。

耳是收听器官,构造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及鼓膜。耳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能接受声波的震动。鼓膜里有一小腔叫中耳,内有三块互相联结的听小骨,分别为锤骨、钻骨、镫骨,能传导音波。有一条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叫咽鼓管,有保持中耳与外界压力平衡的作用。

如鼻咽腔有炎症时,就有可能从此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内耳由前庭、蜗牛壳及三个半规管组成,有听觉感觉器和位置觉感受器,均与听位神经相连接。

眼是视觉器官,与视神经相连,去观察、认识、分析一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眼睑,也称眼皮,内有一层薄膜叫睑结膜,中层有肌肉,外层是皮肤,边缘有睫毛以防止异物溅入。

眼球,由眼球壁和透明的内容物组成。

巩膜,位于眼球外层后方5/6处,呈白色。在巩膜暴露部分表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叫球结膜。睑结膜与球结膜发炎时,统称结膜炎。

角膜,位于眼球外层前1/6处,巩膜的前部,圆形,透明。

此膜发炎时叫角膜炎。

瞳孔,位于眼球中层,即色素膜的前部,称虹膜。中间是一圆形孔叫瞳孔,可缩小放大。

(八)七大系统容易发生的疾病

七大系统联合起来,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团结一致,各尽职守,形成健壮的身体。身体正常的生长活动,都以阴阳和谐为基本前提。和谐是指阴和阳两个方面,在相互作用中处在平等的状态,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如白天阴并入阳,使阳有力量去劳动,有智慧去解决疑难问题;到晚上阳并入阴,使阴能安静地睡眠休息。一切病痛的发生,都是阴阳不能协调的具体表现,阳亢则阴虚,阴盛则阳虚。只有阴平阳秘,人体才能呈现出健壮状态。

七大系统之间,各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将其归纳为相生和相克的木、火、土、水、金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不仅代表一种运作的方式,而且代表一种相应的性态。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是:木生火克土,火生土克金,土生金克水,水生木克火,金生水克木。依此循环不已,往复无穷。当出现太过或不及时,就会出现相乘和相侮的反常现象而发生各种病痛。

七大系统发生的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而偏盛、偏衰,或阴阳格拒。

阳胜则热,是指感受到风暑热燥等阳邪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所引起的机能亢奋而产生的内热性病变。

阴胜则寒,指感受到寒湿等阴邪或阴气偏盛的机能衰退而产生的寒性病变。

阴阳俱衰,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因大病、久病使阴阳均受损耗。阳虚则火衰,失去温煦,阳不制阴而阴寒内盛;阴虚则水亏,阴不能制阳而火热内生。

阴阳格拒,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变。由于阴寒过盛,拒阳于外,就会导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的病理变化。阳热过盛,格阴于外,就会导致阳盛格阴,真热假寒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的内因与外应:

风气内动,指体内阳气亢进变动而形成的病理状态。《素问》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风的主要症状:眩晕、四肢麻木、震颤、抽搐。外应的症状为热极生风,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煎灼津液,燔及肝经,筋脉失养,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其症状为高烧、惊厥、抽搐、鼻煽,甚至神志昏迷。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或操劳过度,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肝邪化火,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痰火并发而致肝风内动。其症状为眩晕欲仆,肢麻震颤抽搐;或口眼歪斜,甚至突然昏倒,中风而偏瘫。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而手足蠕动,筋肉跳动。

血虚生风,多由于肝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致。其症状: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筋肉跳动。

血燥生风,多由于久病耗血,或年老津血亏损,或淤血内结,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滋养而生风,主要症状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

内寒症是脾肾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其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不同脏腑的阳虚内寒病变,其症状也各有不同。如心阳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赤,唇紫;脾阳虚则大便溏泄;肾阳虚则腰膝痛,下痢清谷,小便清长,男阳痿,女宫寒不孕。

内湿症,由于脾运化水谷,水湿和输布津液等发生障碍,而引起水湿,痰浊停滞、蓄积的病理状态,是脾虚生湿、湿浊内生的原因。主要为饮食不当,如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引起消化功能发生障碍所致。此外素体肥胖,痰湿过盛也可导致湿毒内生。《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的症状,常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有异。如湿阻经脉之间,其症状为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如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腹脘胀满,食欲不振;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湿泛滥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内燥病,主因是久病耗伤津液,或大汗大吐大下等导致津液耗损过大,或亡血失精,或产后津血不足,或年老津亏,以及某些热性病中出现的热邪伤阴等,使津伤化躁。其症状为肌肤干燥不润,起皮脱屑,甚至皱裂,唇焦,口燥,咽干,舌红无津等。主要有肺燥症,为干咳无痰,甚则咯血;胃燥则见舌光红而无苔,饥不欲食;肠燥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内火症,又称内热,即火热内生,指人体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病邪郁结,气血阻滞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气过盛,邪郁化火的多为实火,病势急促,病程较短。

主要表现为壮热,面红耳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安等。

虚火则由于精血亏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虚烦不眠,眩晕耳鸣,舌红少津等。

这些病痛都是活动少而引发的,每天手推助行徐步走两小时以上,饭后三百步,睡前千步走,轻松地就解决了。

二六谣

六谣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太过与不及。从皮毛或口鼻侵入而发的叫外感病。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脏腑生理失调而导致的病症,属于内伤病。认知外感和内伤的症候而小心加以规避,防患于未然也是上策。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能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常伤及头面、肌表,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移动,行无定处。如风、寒、湿三气杂致而引发的痹症;如游走性关节炎;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难忍而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寒性凝滞,经脉气血、皮肤为寒所凝固阻滞,就见疼痛。寒性收敛,侵入人体,可使气机闭塞腠理、经络、筋结,收缩而挛急发硬。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多出现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其性升散,耗气伤津,直入气分,可使腠理开泄而多汗,往往气随汗出,气短乏力,甚则休克。暑多挟湿,常多雨潮湿,兼挟湿邪侵入人体。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常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湿阻症。

湿邪重法,常可见头重、身困、四肢酸,分泌物秽浊不清。湿变阴邪,易阻滞气机而损伤阳气,引起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水肿,腹水等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而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热,水肿,肩、膝关节炎等,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皱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小,大便干结。燥易伤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黏稠难出,或痰中带血及喘息胸痛等症。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

火易耗气伤津,多见口渴、舌燥、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津伤液耗枯竭等虚病。火易生风动血,表现为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火易致肿疡,可聚集于局部腐蚀肌肉,发为痈肿症和疡症。虚火是精血亏少,阴虚不能制阳使虚阳上亢所致。火热内生是阳盛有余,气血郁滞而产生的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三七情六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