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9653200000012

第12章 病痛运转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3)

痈肿,颈痛,胸满腹胀的,病名厥逆。这种病如用灸法就会失音,用砭石就会发狂,须其阴阳之气相合而通顺后方可治疗。因病系阳气逆上,灸能助阳使阳气更盛,伤阴而不能上乘,所以失音。如用砭石则气随外出而阳气虚,神气失守就要发狂。如搓肾经足心的涌泉穴,能使上逆的气迅速下降,疏通阴阳之气。

邪气伤血则为痈肿,伤筋则为拘挛,伤骨则骨节酸痛。

治法:用双手掐背脊两边,有痛感或有甲痕的,就是病邪处。密掐、细掐分其毒,旋而散之。

十三邪风侵入而成百病,以掐旋胜之风入皮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善串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则衰饮食,其热则消肌肉,故使人冷得战栗,热得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入胃,循脉上行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不得外泄而热中目黄,人瘦则风外泄寒中而泣出;风入膀胱、小肠经络而串行诸脉,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搏扰,故使肌肉愤而生疮,若卫气凝而不行则其肉不仁而麻木。发寒热的,有血气热胕则其气不清,故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

风入五脏,以春伤于风为肝风,发多汗恶风,善悲,面色微苍,嗌干善怒,诊在目下,其色青;以夏伤于风为心风,多汗恶风,口干,善怒,诊在口,其色赤;以季夏伤于风为脾风,多汗恶风,身体懈坠,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诊在鼻上,其色黄;以秋伤于风为肺风,多汗恶风,色白,时咳气短,白天则差晚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以冬伤于风为肾风,多汗恶风,面见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黑,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风入背部膀胱经的各脏腑俞穴为偏风。循风府穴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系则为目风而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劳风。洗发中风则为头风。风入肠上熏于胃使食不化而飡泄则为泄风。风入胃则颈多汗,食饮不下而腹善满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头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泄风多汗湿衣,口干不能劳作,身体尽痛怕冷,均以掐旋胜之。

十四寒热聚结、气血虚实的杂病

胃脘痛,是有微热聚积不散,用掐膝眼起落功。膝眼外侧是胃经,内侧是脾经,又是跷脉上行通道,能有效地平衡阴阳,疏通气血。每日早晚各练百次,能快速解除湿热。

卧不安是五脏有所损伤所致。掐其背两侧,从肩至腰,有指甲痕的就是损伤部位,密掐、细掐、反复掐以修正其损伤部位,再旋而归原。

有病身热懈坠,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是为酒风。治以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煎药,饭前饮之。白术味苦、湿、平,主治大风。糜衔味苦、咸、平,主治风湿筋痿。泽泻味甘、寒、平,主治风湿益气。

人有重身,九个月时突然不能说话。是胞的络脉绝,胞络系于肾,肾经系舌本,故不能言,十月出生即能复原,不用治。

腹中无形,胁下逆满,经岁不愈,呼吸艰难,故名息积病。其气不在胃,故不妨饮食。治之以手甩腕、股撞墙法,手甩腕能调动肩背膂筋之力使两胁得均衡,来祛除邪气。股撞墙可使两髀、两股牵动两胁之气化解掉邪气。

有病人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冲,为风根。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是冲脉病。冲脉起于会阴,挟脐直上会于咽喉,下出气街循股入腘沿胻骨入踝至脚尖,故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病不能动,动之为水溺湿之病。只能手推助行徐步走,多活动身体,默念“嗨呀嗨唷”使少腹冲脉得到活动,而增强免疫力来消解邪毒。

有病人头痛数年不愈,是大寒入脑,脑逆则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治之以搓脚心能消解髓寒。

有病人口甘,此五气之溢名曰脾痹。五味入口进胃,脾为之行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肥者内热,甘者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用双手交叉握紧后翻转上举托天,调动三焦经之力来化解其气。

有病人口苦,病名胆瘅。是数谋虑不决,胆虚,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此乃咽胆相应。治以掐胆之募穴日月穴(在乳下软肋间),掐旋之。

有病人庞然如水状,身无痛,形不瘦,少食,名为肾风。

不欲食而善惊恐,惊则心火痿弱,水火俱困。治之以嗨字功调动维脉的修整功力和宗筋的全身元真之气,来扶助正气的恢复,或许能挽救,能逐步恢复。

十五阴阳失调而发热病

阳主外表的卫护作用,阴主内部的调理作用。阳主外则刚而多实,阴主内则柔而易虚。所以遇到贼风虚邪,外表的阳气先受到侵害,然后入于六腑。若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则内在的阴气先受其害,然后传入五脏。邪入六腑就身热不得安卧,气逆喘呼;邪入五脏就腹胀满闭塞,大便泄泻。

喉主呼吸,咽司饮食,故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受湿邪。

又因足三阴经的经气从足上行到头,再由头下循臂行至指端;手三阳经的经气从指上行到头,再由头下行至足,所以侵入阴经的痛邪先上极点,然后下行;侵入阳经的病邪先下行到极点,然后再上行。所以伤于风邪的上部先受病,伤于湿邪的下部先受病。

阴气不足则生内热,阳气有余则生外热。内外两热相互煎熬,就觉怀抱炭火一样的热,衣服热得不可近身,身体热得不可近席。同时由于腠理闭塞,不得汗出,以致热不散,熏灼于内而舌焦,口干燥,时欲饮水。治时取肺经天府穴(在上臂肩下三寸处)、膀胱经大杼穴(在脊大椎两旁去脊一寸五分处)、中膂穴(在二十椎两旁),均用掐旋去其热。再补肺脾经,热去汗,干则愈。

四肢发热,遇风寒就热得似火烤,这是阴虚阳盛。四肢属阳,风邪也是阳,则两阳相合使阳热更旺,相对的阴气更虚弱,以致衰少的阴水不能胜过旺盛的阳火,形成阳气独旺的局面,使肌肉更加消瘦。治以俯撑踮脚功,大补肺肾之水气来胜过旺盛的阳火,化解病毒。

热病汗出后又发热的是感受风邪。汗出而烦躁不解的是下气上逆,叫风厥病。因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所以先受风邪与肾为表里,表病则里应,其气随之上逆则厥。取膀胱经命门穴(在腰的两侧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有受湿邪而发病的,汗出后又发热,病不但因汗出而减轻,反而出现胡言乱语,不思饮食的现象。病名叫阴阳交,是凶兆。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精气能胜过邪气而出汗。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脏虚则不思食。故只能采取手推助行徐步走,多活动身体,增强脾胃能力,使自己有饥饿感想吃饭,使精气充盛起来。

热病先出现皮肤痛、鼻塞、面浮肿的,是肺热病。先皮肤粗涩发胀、发热、烦闷、唇咽发干的,是心热病。先咽干、饮水多、时发惊不能安卧的,是邪在肌肉,属脾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动的,是邪在筋,属肝热病。先身体沉重、骨节酸痛、耳聋欲睡的,是邪在肾,属肾热病。取脊椎三椎下方治肺热,四椎下治心热,五椎下治肝热,六椎下治脾热,七椎下治骨热,均用掐旋法。

观察面部颜色,可以测知脏腑病症。如颊部赤色,从下向上到颧骨的是有大瘕疵的病。赤色见于颊车的是腹胀满,见于颧后的是胁痛,见于颊上的是膈上心肺的病。膀胱经赤色出现在颧部的是骨热,胆经赤色出现在面颊的是筋热。

热病不知痛处,耳聋,四肢弛缓,不收口干,逢阳气偏胜时就热得厉害,遇阴气偏胜时就寒冷战栗。这是热邪深入骨髓的重病,用嗨字功。

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的,取膀胱经承光穴(在眉上入发际二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掐膝眼起落100次,能消除全身热毒,持之以恒。

十六风寒湿燥入侵而发病

头脑受寒而鼻流清涕、眼流泪的,应取督脉膀胱经、胃经的合穴神庭穴(在鼻上入发五分处)掐而旋之。

头痛,身发热,鼻塞,喘促呼吸不利,心烦,胸满,汗不出,是邪在膀胱经曲差穴(在眉上入发五分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是邪在胆经本神穴(在眉上入发际五分处)。

热病,汗不出是寒邪束表,取督脉上星穴(在鼻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处),再取膀胱经穴(在背椎六椎左右各三寸处)、三焦经天牗穴(在耳下一寸五分微靠外处)、胆经风池穴(在枕骨下际),均掐而旋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洒洒恶寒呕吐,目拘急痛掣鼻根,头沉项痛,取膀胱经玉枕穴(在头后耳旁入发二寸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颊清冷,目不得视,口吐涎沫,流泪,两目间疼痛,取胆经临泣穴(在眉上入发五分处)。

脑风,头痛,恶风寒,鼽衄鼻塞,喘息,取胆经阳维脉的会穴承灵穴(在耳斜上二寸处)掐而旋之。

头痛,身发热,牵引颔部拘急,取胆经脑空穴(在耳尖旁一寸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中风,发热,头角晕痛,不能饮食,心烦呕吐,取膀胱经率谷穴(在耳尖上一寸处)掐而旋之。

颈项强直,取督脉哑门穴(在项后入发五分处)。

颈痛,项不敢回顾,流泪多眵,鼻流清涕,眼赤痛,气逆上则耳聋目昏,咽喉痹痛,背弯屈掣引项筋拘挛,取胆经风池穴(在枕骨下一寸处)。

头重,目眩凄厥,寒热汗不出,取督脉陶道穴(在背椎二椎上面)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身热头痛时发时止,取督脉神道穴(在五椎下)。

身热汗不出而抽搐,腹痛里急牵引腰,取督脉命门穴(在腰)以补肾水,散热止痛。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筋脉抽搐,胁胀,脊寒,汗不出,腰痛,取膀胱经大杼穴(在脊大椎下,去脊一寸五分处)掐而分之邪,旋而散其毒。

眩晕,头痛,鼻塞,时打喷嚏,鼻流清涕,取膀胱经风门穴(在脊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处)。

恶寒,战栗,哈欠,伸腰的,取膀胱经膈俞穴(在脊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以去风邪。

热病,汗不出的,取膀胱经上髎穴(在脊十八椎下,第一骶骨孔中),再取肺经孔最穴(在腕上桡侧七寸处),均掐而散之,以散热邪。

肩髆间拘急,身觉寒冷而恶寒的,取膀胱经魄户穴(在脊三椎下,去脊三寸处)掐而旋之。

喘逆鼽衄,肩胛痛不可俯仰,眇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取膀胱经穴(在六椎下,去脊三寸处)。

胸胁胀满,背痛,恶风寒,饮食不下呕吐的,取膀胱经魂门穴(在九椎下,去脊三寸处)掐而旋之。

常打喷嚏,头痛,全身发热,取胆经颔厌穴(在额角入发际五分处,是三焦经、胃经的会合点)。

热病,头痛引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取胆经悬颅穴(在耳上一寸,入发五分处)。

头风,鼻鼽衄,眉头痛,常嚏,眼似脱,汗出,恶风,发热,面赤,颊痛,项不能左右回顾,目系紧急,筋脉抽掣,取膀胱经攒竹穴(在眉间)。

肩背痛,身发寒热,邪逆上则耳聋,目昏,头颔痛,流泪,鼻出血,呼吸不利,不闻香臭,眩晕,喉痛,取三焦经天牗穴(在枕骨下二寸处)。

热病,胸跳,不安,腹满,恍惚不省人事,手发凉,少腹胀,筋脉抽掣,心痛,气喘,呼吸不利,取心募穴巨阙穴(在胸骨下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寒厥,心烦,气短不足以息,前阴湿痒,腹痛不能饮食,肘拘挛而支撑胀满,喉中干燥发渴的,取肺经鱼际穴(在手掌肥肉处)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心不安而易惊,身热,心烦,口干,手发凉,气逆时抽搐,好摇头,取心包经曲泽穴(在肘横纹中)。

热病心烦,目痛流泪,邪逆上而头痛,胸满,肩不能举,取大肠经阳溪穴(在腕桡侧处)。

头痛,项背急的,取三焦经消烁穴(在肩膊外中)。

恶寒,战栗,发寒热,汗不出,头痛,喉痹,舌卷缩,口热,心烦,臂内侧及胁痛,耳聋,咳嗽,口干,头痛不能回顾,取小肠经少泽穴(在手小指端)。

气喘,心烦,易悲,腹胀,气喘,胫寒不能安卧,胸闷,呕吐,取脾经隐白穴(在足大趾里侧处)。

足冷,心烦,咳喘,胁脊牵痛,取肾经涌泉穴。

热郁于内而不外达,则热深厥亦深,反见身寒之假象及少腹胀满,头痛,胫股酸痛,消食善饥,小便不利,善呕,取胃经三里穴掐而旋之。

胁痛,咳嗽气逆,取胆经窍阴穴(在足四趾端)。

头重,鼻出血,抽筋,心烦,汗不出,足发热,项痛,小便不利的,取膀胱经至阴穴(在足小趾端)。

头痛,身热,肌肉跳动,耳聋,恶风,眼角烂,项强不能回顾,髀枢中痛,泄泻,取膀胱经京骨穴(在足小趾外侧节后,赤白肉际处)掐而旋之。

鼻流清涕,腰脊痛,脚喘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腨如裂,脚跟急痛,足挛引少腹痛,喉咽痛,大便难,取膀胱经承山穴(在外踝上八寸处)。

中风腰腿肿病,风湿麻痹,膝不得屈伸,脊两旁痛,取膀胱经委中穴(在膝腘窝中)掐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