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9653200000011

第11章 病痛运转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2)

运用导引法来使气血通顺,以逐渐消除积聚:一是手甩腕、股撞墙功,甩腕能调动肩背膂筋动力,使全身关节活络,股撞墙能使脏腑气血顺畅;二是双手反转上举功,增强三焦经脉气化能力来消解结聚;三是搓脚心,增强肾的气化能力来消解结聚;四是手推助行徐步走,多活动身体来增强自身化解积聚的能力。

五邪入肺发咳逆上气

邪气入肺,由于肺合皮毛,其经循行于肩,所以出现皮肤痛,发寒热,气上逆而喘,汗出,咳引肩背等症状。取膀胱经肺俞穴(在背三椎下,旁脊一寸五分处)掐出甲痕,再取肺经的中府穴、云门穴(在胸侧靠肩处),均掐而旋之。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痈,喉中噎塞,重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胁痛,病重不可转动,转则两胁胀满;脾咳之状,咳时右胁下痛引肩背,重则咳嗽,吐涎,不能活动,动则咳甚;肾咳之症,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病重时咳吐黏痰。

五脏之咳,若日久不愈就移传于六腑。

脾咳不愈则传于胃,胃咳而兼呕,严重时因气逆而呕出蛔虫。

肝咳不愈则传胆,胆咳能咳出胆汁。

肺咳不愈则传大肠,大肠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则传小肠,小肠咳时放屁。

肾咳不愈则传膀胱,膀胱咳时有遗尿。

咳的病变都是邪聚于胃而关联于肺,由于肺气不宣,使人多流涕唾,面浮肿,气逆不利。秋季若被寒湿所伤,使肺气郁闭,到冬再感寒邪,就要发生咳嗽病。

治法:练俯撑踮脚功每天100次以上,既能预防,也能治病。俯撑能壮肺气,踮脚能调动跷、冲二脉祛除邪毒的疏通能力和滋润强壮筋肌关节的活络力。再配以取穴治疗。

阳邪上逆出现胸膺高起而胀满,喘息时只能坐伏,不能平卧,咽喉噎塞,呼吸不利,取小肠经天容穴(在下颚隅耳下五分处),以通阳气之逆。如咳逆上气而身体屈曲、胸痛,取任脉廉泉穴(在喉头上),以通肾脏逆气。

咳逆上气,取膀胱经魄户穴(在三椎下),穴(在六椎下),意舍穴(在十一椎下),都离脊三寸处左右,共六穴,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咳逆,咽喉痰鸣,喝喝而喘,取大肠经扶突穴(在喉结旁开三寸处)掐而旋之。

咳逆吐涎的,取小肠经天容穴(在下颚后五分处)。

咳逆喉痛肿,气短喘息,取胃经水突穴(在喉结下一寸再外开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咳逆喘不能言的,取任脉华盖穴(在喉结下四寸处)。

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取肾经俞府穴(在锁骨下方,胸大肌中)。

咳逆吐涎,喘而气短,呼吸不利,口不能言,取任脉膻中穴(在两乳之间)掐而旋之。

咳逆多唾,喘息心悸,坐卧不安,取肾经彧中穴(在一肋下去胸二寸,胸大肌处)掐而旋之。

胸满咳逆,喘不得息,呕吐烦满,不得饮食,取肾经神藏穴(在二肋下,胸大肌去胸二寸)。

胸满咳逆,吐稠浊涎沫及脓血,取胃经库房穴(在一肋下,乳腺部上方)掐而旋之。

咳喘,坐不能卧,气少,咽不利,胸热,取肺经云门穴(在肩胛骨内侧,胸大肌上部)掐而旋之。

胸满,体不能俯仰,咳嗽气逆,咽喝喝有声,取肾经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处)掐而旋之。

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气,不能食,取胆经与带脉会穴维道穴(在少腹侧骼前下部)掐而旋之。

咳逆,烦闷,不得卧,胸满,喘不得息,背痛,取肺经太渊穴(在腕桡侧)掐而散之。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取肺经尺泽穴(在肘横纹中)。

咳而干呕,烦闷,取肺经侠白穴(在肘上五寸处)。

咳逆喘息,逆邪入内,使口鼻出血,全身肿胀不得安卧,取肺经天府穴(在上臂腋下三寸处)。

啛啛恶寒而咳,吐血,气上逆发惊,心痛,取心经阴郄穴(在掌后锐骨端上五分处)掐而旋之。

咳而胸满,取小肠经前谷穴(在小指外侧节前)。

咳而面赤发热,取三焦经支沟穴(在掌背上三寸处)。

咳而喉中痰鸣或唾血,取肾经大钟穴(在足跟后踵大骨上,两筋间),掐而旋之。

追本要溯源。按病理分析,咳属慢性呼吸道疾病,是邪入气管,药物难以到达处,久则成老慢支。只有勤练俯撑踮脚功以增强肺气的宣发力来清除邪毒,同时练掐膝眼功壮脾胃消化能力来滋养受伤的肺。

六阳气厥逆,惊恐使精神受刺激发癫痫

癫痫病,是胎气在母腹中时,其母屡次受到较大的惊吓,使气机逆乱,上而不下,精也随气而逆,不能协调。由于精不养胎,气逆伤及胎儿而发生癫疾。有的与遗传有关。继发性者,常见于脑肿瘤、脑囊肿、脑外伤等。

厥逆之气,上而不下则上实而下虚,可以使人猝然仆倒而成癫病。这都是由于气逆不顺,日久不愈而发生的。五脏之气不能协调,是由于六腑闭塞,水谷精气不能养脏而发生的。

癫病开始发作时,有口角抽引歪斜,惊啼呼叫,气喘心悸等症者,可掐其手腕上三寸处,有指甲痕处就是邪气居留处,要深掐、密掐而分其邪,再旋而散其毒。早晚练俯撑踮脚功以固壮肾气,来调节气血运行使之正常健壮。

发狂是由于气盛血衰,属阳症;癫痫是由于气血俱虚,是阴症。所以,用手甩腕法可调动带脉络穴大陵和跷脉会穴内、外关穴的激励力,股撞墙法可运用督脉络穴在脊尾的长强穴和维脉在股侧的联动穴,使阴阳配合,能较有效地气血双补。

骨癫病发作时,颔齿部位胀满,骨强直,汗出烦闷。若呕多涎沫于上,气泄于下,则脾肾俱败,要用嗨字功调动维脉的全身气血平衡,才能使脾肾恢复。

脉癫病发作时,卒然仆倒,四肢经脉胀满而弛纵,都要在背部深掐、密掐、反复掐到无痕时,旋而散之,再拍而正之。

筋癫病发作时,身体蜷曲,痉挛拘急,取膀胱经大杼穴(在大椎穴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羊癫病发作时,口吐舌而流涎,声如羊鸣,颈扭弯曲,双脚乱动,应取三焦经天井穴(在肘外侧大骨后一寸处),掐而旋之。

癫痫发作,都是阳气厥逆,阴气虚弱所致。因此治法应以补阴为上策,俯撑踮脚功能壮肾阴,固肺气的宣发力。配以掐膝眼起落功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七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

尸厥是猝然如死,不知人事的病,而脉的搏动如常人一样。这是阳脉之气突然下降,阴脉之气突然上逆所致。应取脾经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肝经大敦穴(在足大趾端三毛处)和胃经厉兑穴(在足次趾外侧足尖处),均掐而旋之,使阴阳经气能顺利接通而恢复正常。

神志恍惚不清而猝发尸厥,头痛,取任脉中极穴(在脐下四寸处)及膀胱经仆参穴(在足跟骨下),均掐而旋之。

尸厥突然如死,取膀胱经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处,申脉前下五分处)掐而旋之。

尸厥,掐鼻下人中穴,用拇指甲深掐。

“嗨”发力点在少腹宗筋处,属阴;发音在脑门太阳穴,属阳,默念“嗨呀嗨唷”能使阴阳调和。

八气乱于肠胃发上吐下泻

大便泄出而不觉,是阳气虚脱不能固摄所致,取肾经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以固元阳之气,再取胃经冲阳穴(在脚背最高处)掐而旋之。

吐泻病,取任脉巨阙穴(在胸骨下一寸五分处)、三焦经关冲穴(在四指外侧尖)、支沟穴(在腕外侧后二寸处)、脾经公孙穴(在足大趾节后一寸处)、胃经解溪穴(在外踝旁一寸处),均掐而旋之。

泄泻,取肝经期门穴(在胸骨下乳下)。

厥气上逆的吐泻,取脾经府舍穴(在脐上五寸再旁开四寸,在胁下),掐而旋之。

胃逆吐泻,取肺经鱼际穴(在掌侧肥肉处)。

大便失禁,取胃经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

小腿麻痹,取膀胱经承筋穴(在腿肚中)。

常掐膝眼起落,能壮脾胃而祛邪毒。

九脾厥发溏泄下痢

人在春天若伤于风邪,到夏天就发生完谷不化的泄泻病。

感受风邪而日久不愈,与肝气内合而乘胃也可发生泄泻。飡泄而手足寒,是脾气亏虚,取脾经三阴交穴(在内踝上三寸处),再取阴陵泉穴(在膝下一寸内侧处),均掐而散之。

泄泻下血的,取肝经曲泉穴(在膝弯内侧)、五里穴(在大腿内侧,少腹下二寸处)。

腹中有寒而泄泻下痢便血的,取膀胱经会阳穴(在膝外侧下二寸处)。

肠鸣泄泻的,取膀胱经(在一椎孔中)。

痢泄腹痛的,取肾经四满穴(在脐下二寸旁五分处)。

痢疾便血,有寒邪腹痛,食不消化的,取脾经腹哀穴(在胁侧肋骨下处)掐而旋之。

完谷不化,泄泻的,取肝经太冲穴(在足大趾、次趾岐骨间)掐而旋之。

十五谷之气溢,发消渴黄疸

因五脏柔弱者,其性情必刚强而多怒,皮肤薄,目视深远而眉直竖,使气血留滞于胸中,气逆则腹皮充胀,脉道不利郁而为热,伤精耗气,消烁肌肉而成消渴黄疸病。多食而消瘦,面黄、齿黄、指甲黄,这三黄是病症。身体困倦、尿黄、脉小而涩的,是湿热困脾所致,必然不思饮食。

病因是脾湿内蕴。其分类有: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五种。湿胜则为熏黄而晦,热气胜则为橘黄而明。

治法只有多活动、多走路以祛湿除热。

有患口甜的,是经常吃甘美肥腻食物而生内热,甜味性缓不散,气不化而中满上溢口甜。治取兰草芳香,化湿醒脾以祛其湿热。

内热日久郁结不愈,就会转变成多食多尿的热中消中病。

这病禁用芳草石药治疗,因病的性质是热气炽烈,药性也烈,二热相合则内伤脾阴。脾属土,最怕肝木克制。只能多活动身体来健壮脾胃运化能力,增强免疫能力。

黄疸无力而困倦,掐督脉脊中穴(在十一椎)。善欠,胁满,欲吐的,取膀胱经脾俞穴(在十一椎下,离椎一寸五分处)、意舍穴(在离椎三寸处)。

消渴而饮水不止的,取任脉承浆穴(在下唇下)。

黄疸目黄的,取心包经劳宫穴(在掌心)。

好卧而四肢不欲动,体黄的,取大肠经五里穴(在肘上三寸处),掐而旋之。

热中善渴的,取肝经太冲穴(在大趾、次趾间)。

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热郁胃中而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的,取胃经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处)。

十一血枯病与劳风病的病机与症状

有年将半百而动作衰退的,病因是酒醉后肆行房事,以淫欲竭尽其精,以贪图女色而散失其元真之气,不知持满不溢的道理,不懂调摄精气,只求贪图一时之乐,违背养生规则。

古训是:久视则劳心而伤血,久卧则劳肺而伤气,久坐则劳脾而伤肌,久立则劳肾而伤骨,久行则劳肝而伤筋,都要适可而止。

血枯病症状:胸胁支满,鼻出清涕,肢冷吐血,眩晕便血。病因是肾气竭,肝血伤,月经闭止。治法:乌贼鱼骨、菊茹,二药合而为末做成如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五丸。饭后服以滋养肝肾为主,以治女血枯、男精血亏损。

劳风病症状:项强,目视物不清,吐出黏痰,似涕,恶风而战栗怕冷。治法:练俯撑踮脚功,促进肾肺合力,肝胆相照,脾胃和顺,而气血筋脉顺畅,脏腑关节运转有序,逐渐恢复健壮。

少气的,经常恶寒战栗,说话气怯,骨节酸痛,体沉无力,取肾经涌泉穴,每晚搓脚心。

脊背拘急,目赤的,取三焦经支沟穴(在手背腕上三寸处)。脊内痛,小便难,少腹拘急,牵引阴痿及脚内侧痛,取肾经阴谷穴(在膝弯内侧处)。

遗精病,取任脉中极穴(在脐下四寸处)。

精溢阴缩,取肾经大赫穴(在脐下四寸旁五分处)。

精不足,取肝经太冲穴(在足大趾、次趾岐骨中)。

血崩,腹痛,取肝经中都穴(在内踝上七寸处)。

吐血气上逆,取心经神门穴(在掌侧)。

吐血,恶寒,嗌干,取肺经太渊穴(在掌桡侧端)。

都是肝肾两虚所致,勤练俯撑踮脚功以壮肾气,掐膝眼起落,以健脾胃而滋养气血是上策。

十二邪气结聚经络致津液停留成瘤疽

邪气结聚使筋屈而不伸就成筋瘤病。邪结肠则成肠疽。积附于骨,日渐增大就成骨疽。邪聚肌肉,有热就化为脓,无热就成肉疽。

瘤属阴病,色白而肿,无痛痒感。肝主筋,怒动肝火,血燥筋挛结曰筋瘤。心主血,暴急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肿成血瘤。脾主肌肉,因郁结伤脾,气逆于肌而肿成肉瘤。

肺主气,因劳伤元气使腠理不密,外寒所搏而肿成气瘤。肾主骨,姿欲伤肾,肾火郁结而肿成骨瘤。

筋瘤症状是坚而血紫,垒垒青筋,盘曲若蚯蚓。血瘤是微紫、微红,软硬兼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就血流难止住。肉瘤是软若棉、硬若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覆杯。气瘤是软而不坚,皮色不变,或消或长,无热无寒。

骨瘤是形色紫黑,坚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然贴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