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康乾盛世
9647500000003

第3章 大刀阔斧,创新革旧(1)

(一)传奇继位,承前启后

清朝“康乾盛世”的社会安定局面是由康熙帝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首先开创并逐步向前发展的,他为“康乾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康熙帝逝世后,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即雍正帝。雍正帝于1722年继位,年号为雍正,故称他为雍正帝。

然而,关于雍正帝继位之谜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具体情形是这样的:康熙帝在世时为了根绝诸子间的夺位之争,他释放了被废太子和皇八子,恢复皇八子的爵位,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再次立胤礽为太子。。太子胤礽虽然被废过一次,但仍然没有学会谨慎,他为获罪的步军统领托合齐通风报信,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被永远幽禁于咸安宫,以后提议复胤礽太子之位的官员均被处死。康熙直到去世也未明确太子人选。胤礽二度被废以后,势力上升最快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他是雍正帝的同母弟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封抚远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四年,康熙帝称赞他“有带兵才能”,被公认为太子的首当人选。与此同时,胤禛与父亲关系也颇为融洽,时常奉父命祭祖陵,举行郊礼大典,偶尔处理政务,也颇有章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在畅春园斋戒期间,突生疾病。十二日晚,诸王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康熙帝病逝。康熙死后,胤禛的舅舅步军统领科隆多宣布遗诏,皇位继承人不是胤禵而是胤禛,惹起后人议论纷纷,传说雍正帝与科隆多串通一气,下毒谋杀老皇帝,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证诸史实,此事不可信,因为清朝宫廷的书写制度,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会只用汉文;并且,照惯例诸皇子应称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遗诏全文应为“皇位传于皇四子”,因此汉文也无法添改。

雍正帝虽只在位十三年,但他在位期间所取得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之下,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刻。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雍正帝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亲康熙帝治理国家的大致方针政策,继续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使国家的国库收入大幅增加,解决了财政方面拮据的困难,为乾隆时期进行大范围积极有效的统治和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雍正帝也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对很多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制度,使之能够高效良好的运行,既巩固了清朝政权,又使整个社会依然在稳定团结的环境中逐渐发展。

(二)革旧立新,影响深远

雍正帝为了巩固统治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第一,整顿吏治。雍正帝当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在政治上的弊端和官场上的腐败,看得比较清楚。雍正帝45岁继位,继承皇位之后,他一开始执政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1722年),雍正连续下了十三道谕旨,可见其整治官吏的力度之强,通告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还有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此外,雍正帝还成立了会考府,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财政进行严格审计,如果检查出财政有问题和核对有出路的,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比如说,当时的户部使得国库亏空二百多万两白银该怎么办呢?雍正帝下令凡是有关的堂倌,无论在任的还是离任的一律退赔,如果查处贪污银两而没有退赔的,必须严加惩治。在这期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与曹雪芹家是亲戚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为经济亏空而被革职抄家。《清史稿·食货志》说:“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史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惩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雍正帝的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极大地打击了康熙帝后期贪污腐败的不良之风,使得清朝朝野的腐败风气大受动摇,从而扭转了康熙晚期时官场的贪污腐败的不良风气,整个政治体制从内阁六部一直到省府州县,出现了一个行政效率更加快捷、官员风气更加勤政节俭的局面,国库收入比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更加充裕。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雍正帝大刀阔斧地对吏治进行整顿治理,也就没有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

第二,雍正帝对清朝的奏折制度进行改革,创立了密折制度。所谓密折,密就是秘密、保密的意思;折就是将官员们要上报给皇上的信息写在奏折的白纸上,外面加上封套。早在康熙帝时期就已经有奏折制度,到了雍正帝时期把清朝奏折制度加以改革,使其得到了完善。雍正帝改革奏折制度的措施扩大了上奏人员的人数范围。康熙执政时期的奏折范围主要在少数亲信、大臣、总督、巡抚、提督、总兵这几个官员之中,雍正时期规定上奏人范围:在北京的皇室宗亲、王公,文职京堂以上,武职督统以上,以及翰林院、负责起居的这些官员,都可以递上奏折;科道言事也可递奏折。在各地方行省、文职按察使以上、武职总兵以上、驻防总管城守尉以上、新疆北路办事大臣、领队大臣以上的人,都可以递上奏折;道员言事也可递奏折。凡是在京照例不准递奏折人员,如果受旨意派往外省查办事件及学政、织造、关监督、并科道及抽查的官员也可递奏折。可见,相比康熙时期的奏折范围,雍正时期确实扩大了许多。密折制度还使上报的内容和保密程度更加丰富和完善。雍正时期奏折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及,例如社会言论、官场隐私、家庭琐事和秘闻、天气情况等都在奏折内容之内;雍正帝为了不使奏折内容泄露出去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与密折有关联的人员都做了细致而周密的布置,对一些规定也严格要求。防止内阁大臣对一些奏折内容进行干预,特别注重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和管理,从而强化了皇帝专制强权。

第三,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是帮助和辅助自己做决策与行政管理的机构,其地点就设在紫禁城隆宗门以北。军机处人数没有固定的规定。其主要职责:军机处官员每天进朝见皇上商量国家大事和军事要务,最后决定的政策或命令由以面奉谕旨的名义发布至下级各部门、各地方衙府作为指示性规范政策。面奉谕旨指军机处官员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发,称为“廷寄”。清朝政府内部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军政机构:一是议政处,二是内阁,再就是军机处。议政处是当时清朝还处在关外即后金政权时期创立的机构,其主要成员由八旗各旗主、王公贵族组成,也称“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商量和决定比较重大的国家和军事大事。后来又设立内三院,就是内阁。议政处管理军事要务,内阁管理国家的内政事务。随后,议政处的权力逐渐被内阁削弱,内阁慢慢地掌握了国家军政要务的决策和制定机构。军机处建立后,军事方面的事务都由军机处管理,政务归内阁掌握,但是军机处的实际权力却逐渐地超越内阁,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被军机大臣所分化和剥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主义专制集权走向了最高程度。这是因为,明朝时期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如下令由内阁草拟、经内阁下发,阁臣对诏令有权封驳。但是清朝建立军机处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清朝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许臣下阻挠旨意,因此才体现了皇帝权力空前强大,没有任何因素能够制约这种大权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