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9644100000031

第31章 异物寻踪(7)

七、神兽”驳马”的来历

《镜花缘》对于海外游历的描写,一共写了两次。第一次是唐敖搭船游历,在小蓬莱入道不返,第二次是唐小山寻父出海。唐小山之行,所经的国家与第一次相同,也没有写什么新的东西,只有在小蓬莱所遇的驳马是以前没写到的。从作者在前半部书中展示海外奇民异物的意图上来说,驳马可说是海外最后一兽。

第五十回前半写”遇难成祥马能伏虎”,唐小山、阴若花离开镜花岭后遇到了老虎,老虎正要迎面扑来时,只听见一阵雷鸣般的鼓声从山上传来,震得地动山摇,由高峰蹿下一匹怪马,”浑身白毛,背上一角,四个虎爪,一条黑尾”,从牠的口中发出鼓声,一路飞奔而来。老虎见了这个声势,早吓得不知跑哪儿去了。若花说道:”此兽虽然有角,无非骡马之类,生得并不凶恶,为何虎却怕他?阿妹可知其名么?”小山说道:”妹子闻得驳马一角在首,其鸣如鼓,喜食虎豹。此兽角虽在背,形状与驳马相仿,大约必是驳马之类。”怪马到了小山跟前,摇头摆尾,非常温顺,就在她面前趴了下来,吃着青草。

下面紧接着的是驯良的驳马驮着脚痛的小山、若花越过大岭,等二女下马后,牠又放出鼓音追那只老虎去了。

这段故事为何突然要写驳马呢?当然可以理解为在小说中又增添出一点奇异,但似乎不仅仅是这样。

我们不妨先来研究研究驳马。古书记载的驳,状如白马,黑尾,锯牙利爪似虎,一角,声音如鼓,以虎豹为食。因为状如白马,所以又名兹白。驳马有角,这角长在哪里,没有记录。按照《镜花缘》所写,长在背上,这又和小山所说的”闻得驳马一角在首”的说法不相一致。

关于驳马食虎豹,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驳马而盘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子对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管子·小问篇》)

齐桓公驾车的马因为有”驳象”,也就是模样像驳,于是便吓得虎趴在地上,这给驳食虎豹做了一个例证。

驳马是一种瑞兽,郭璞在《图赞》中曾经说:”驳惟马类,实畜之英。腾髦骧首,嘘天雷鸣。气无不凌,吞虎辟兵。”驳可”辟兵”、”御兵”,兵是兵刃,也可引申为战争。这就是说驳一出世,就昭示着消弭战争,天下太平。

明白了驳马的来历,就不难明白作者的寓意了。你看,老虎扑来,遇驳而退,这老虎不就是象征着武家军吗?”吞虎辟兵”,对唐小山表现得十分温驯的驳马,不就象征着后来打败武家军匡复唐室吗?

回头看,书中出现的第一个海外异物是瑞兽当康,当康”主天下太平”,恰和”可以御兵”的驳马首尾呼应,都是兴唐灭周的象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