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代代永流传的科学:养生智慧
9643800000042

第42章 读谚语,养心灵(3)

3.退一步,海阔天空

(民谚释义)

以退为进是中国古人讲究的处事哲学。退,是走到死胡同前面已经没有出路的情况下,选择的策略,后退一步,自然能看到开阔的风景。这是对“退一步,海阔天空”最简单的解释。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战国时的廉颇不服气蔺相如被重用,处处为难他,蔺相如不但不予计较,还看到廉颇就躲。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廉颇背负荆条去登门拜访蔺相如谢罪。蔺相如为了国家大业放弃个人荣辱,就是他退一步,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东晋的陶渊明归隐南山,远离朝廷的纷扰,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过快乐逍遥日子,哼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他的“退”,退出了田园诗画的大境界。

现代普通人无需背负国家大业忍辱负重,也不必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但是,学一学古人的胸襟和气度是不无好处的。人人都会面临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凡事去“争”去“拼”,不一定最后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反之,冷眼相看,从喧闹的一大堆哄抢的人群中退出来,安静地做自己该做的事,该来的就会来到。如果前面是一堵封死的墙,与其去撞,不如退后一步,看清楚墙有多高,想出超越的办法。再棘手的问题,再纷乱的关系,都能一一解决,一一理顺。

电视新闻中,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离散,种种世间百相,皆为一个“利”字,不懂得“退”,只知道“进”,每一个人都为进入富贵生活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心态就不健康,执着于争来夺去的生活,又何来幸福可言?

一点点小事可以让人烦恼很久,一句无心的话可以让人十天半月耿耿于怀。为何有人说快乐难找?因为他眼里就是他自己,他看不到除他之外别的东西,他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寻找,却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退一步,还眼睛和心灵一片广阔的天地。

(养生原理)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退”的哲学,只知道“进”,一味地向前、争取、拼抢、不避让,会有什么后果?

1,生活累,压力大。

2,会为小事生气。度量变小。

3,烦恼增多。被世俗之事纠缠,放不下,身心俱疲。

4,忽略身边美好之事。

5,想一帆风顺,却不停遇到打击,又不避让,不懂换种角度思考,硬碰硬带来伤痛。

6,如果突然从巅峰摔下来,就会一蹶不振,因为他从没想过“退”,只想着怎么再往上爬。

7,不会享受人生。

8,追求到所谓的成功,也失去很多东西。

……

从养生角度来讲,“只进不退”是不明智的选择。生活太累,压力太大,又不懂得自我调节,那就是在摧残自己的身体。长期神经紧绷容易引起神经衰弱,引起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以及失眠等。

退一步的养生原理就在于让心灵放开,不为眼前事羁绊。只有置身广阔的天地中,人才有包容、接纳一切的胸襟,也才会找到看待一个事物的多种角度。以退为进,大概就是指看似失去,实则收获。如果人生把握好了进退的尺寸,获得的就是一份内心的安宁和悄然滋长的力量。

(养生小窍门)

人生,难道就是一直退,一直避让的过程吗?

当然不是遇着什么事情都退。上面讲的,是从一个方面证明“退”的好处。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退和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利用好了退和进的关系,能为人生锦上添花。

退。

1.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当某件棘手的事情怎么也解决不了,是不是该想想,方法出了问题?还是一开始思路就不对?这个时候就要停下来,不要再使憨劲钻牛角尖。退一步,视界开阔了,才能看到是否有其它的路径可走。

2.遇着恼事,看作挫折。没有人没碰上过烦恼或是愤怒的事情。 不争、不气、不郁闷,就当作人生道路上的一点挫折,促使自己更加成熟理性。退,不是懦弱,是磨练自己。

3.达到巅峰,为退准备。当人的事业达到巅峰,从自然规律来讲,就开始要走下坡路。这个时候,人的心态很关键。即使他还想继续上升或是保持巅峰的状态,都要从心理上做好退的准备。如果没有这种准备,一旦摔下来,会痛不欲生。退,不是从此完全退出,或是撒手不管,而是为创造另一个奇迹——暗中努力个三五年,重出江湖又是另一番欣欣向荣景象。

进。

1.不气不馁,坚持不懈。对应“退”的第一条。即使要寻求其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前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没有变。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会难倒人心,不管要付出多大代价,也要攻克难题。这就是进。在一个事件中,进和退完全能够和谐相处,为同一个目标服务。

2.积极处理,不放任情绪。对应“退”中第二条。遇到烦恼,情绪会变得糟糕。如果放任坏情绪滋长,不仅于解决事情无益,还会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于身体有害。首先得有积极解决烦恼的想法。

3.高瞻远瞩,实现远大抱负。对应“退”中第三条。当事业处于巅峰,有作为的人并不会满足,会酝酿更伟大的业绩。有了勃勃的野心,才会做出“暗退实进”的决定,才有可能实现更持久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