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9643700000050

第50章 旁论杂说(2)

蒲松龄是因为写《聊斋志异》而影响中举的吗?

蒲松龄家有四个孩子,在四个孩子中蒲松龄最聪明,所以在兄弟姊妹中也最受父亲的宠爱。

到十九岁的时候,蒲松龄第一次应童子试便一鸣惊人,得到县、府、道都是第一的优异成绩,被人称羡不已。山东学道施闰章非常赏识蒲松龄,蒲松龄对施闰章的知遇之恩也时刻铭记于心,所以,他在自己所著的︿卷十·胭脂﹀中曾经这样颂扬施闰章:”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翻成白话就是:愚山先生真是宣扬圣贤之道的人,不仅是一代宗师,而且评论文章公正,不让读书人受委屈。他爱才胜过自己的生命,更不是以后那些学使们故意装腔作势、做事敷衍之人所比得上的。从蒲松龄对施闰章的感念中,也多少可以窥见他在精神上受到某些影响。

在进学后的第二年,蒲松龄就和同乡李希梅、张历友等少年秀才结成郢中诗社。当时他们三人是同年进学,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相期矫首跃龙津”。然而,对蒲松龄来说,科举并不是直上青云的阶梯,似乎他刚刚走上这条路就已经断开了。在他初露锋芒之后,居然是”三年复三年”,连乡试都无法通过。从他十九岁参加秀才考试,并且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为秀才以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七十二岁已是个耄耋老人时,仍然只是一个贡生,这对少年得志的蒲松龄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

蒲松龄为什么总是无法考上呢?是因为他才华不够吗?显然并非如此。我们从其创作的诗文中可以发现,他是很有才华的,更何况他之所以能够少年得志,也就是因为他的才华出众。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只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蒲松龄在屡遭失败之后,已经不再热衷于考取功名了,而是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其它的事情上。

蒲松龄生前曾有不少和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诗句,他的好朋友张历友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给他:”聊斋且莫竞谈空。””聊斋”在这里就相当于蒲松龄,”竞谈空”三字指的就是《聊斋志异》的写作。对于一个应该求取功名的人来说,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一些花、狐、鬼、怪上是得不偿失的。张历友发现,自己的朋友已经因为写《聊斋志异》而影响到举业。结果如何呢?对于朋友的好心劝导,蒲松龄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还是继续自己的小说创作,终于成为中国文坛上又一位科场失意文场得意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