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9631600000016

第16章 个体心理常识(4)

3.按照其可控性来分:可控因素是指个体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自身的能力;而不可控因素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比如:工作难度、智力等。

当人将事件的原因归结到不同的类型因素上的时候,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因素,那么他会认为个人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有责任心、自信心、进取心,有面对挫折的勇气,能够热情积极地生活,进而取得成就和进步。

反之,那些习惯于归因于外部、易变和不可控因素的人,则认为个人的努力对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起不了作用,相信命运,自卑,没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容易心生抱怨、焦虑,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当挫折和失败来临,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外界寻找原因,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对事情的结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因此,“自我宽恕”的心理现象就产生了。

其次,当习得性无助产生的自卑感与人类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本性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产生了自我服务偏差的第二种表现——突出强调自己的作用,而否定别人的作用,特别是当事情成功的时候,那些归因于外部、易变和不可控因素的人往往会把所有的功劳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以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当然,对于那些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可控性因素的人来说,过度肯定自我的能力,夸大自己对事件的影响,也同样会产生这种情况。

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非常不利于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心理。它不仅使我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而且还带来了太多的负作用,比如:逃避责任、自大、自卑、抱怨等,这些都是阻挡我们成功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克服自我服务偏差,而自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一般而言,自律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自爱,也就是说要塑造自己具有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二是自省,通过自省,我们才能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自省是自我完善的前提;三是自控,它能阻止我们一再重复错误的归因倾向和思维行为模式。

对于自律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专家们给出了几个小方法:

1.自省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号召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之。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驱逐匈奴、使国家空前强大。然而,由于他一味追求强大,致使对外战争长达30年之久,给人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牺牲了无数生命,进而使国家内部各类矛盾开始激化。

这时,桑弘羊上书,请求在西北边陲轮台扩大屯田,以就地解决军粮问题,扩大战争。武帝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随后,下了一道千古流芳的“轮台罪己诏”,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并宣布停止战争,注意休养生息。

汉武帝此举被后世广为传颂。的确,自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我们发现错误的有效方式,是自律的基础。

2.自警法。自警就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等,来提醒自己、警戒自己。卡皮耶夫曾说过:“思想和格言可以美化灵魂,正如鲜花可以美化房间一样。”

3.榜样法。榜样有具体化、形象化的目标作用,以榜样为目标,我们才不容易迷失方向,才能通过不断缩短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来进步。当然,榜样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人,也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个任务,甚至可以是我们内心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

4.慎独法。慎独是指即使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不会因为没有人知道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有做到了慎独才是真正的自律。

沉没成本效应

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有一则故事:

通往渑池的路只有一条,而且非常窄,是单行道。

一天,一辆载满瓦瓮的车陷进了泥坑,堵塞了交通。推车人尝试着努力把车推出来,但由于旁边就是悬崖,而且又恰逢雨季,路很滑,因此他并没有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后面等着的车辆和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排成了长蛇阵。糟糕的是,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眼看着就要下雨。

这时,一位叫刘颇的盐商从队伍的后面扬鞭而至,看到那人仍然在努力地推车,但是车却在泥坑里越陷越深。刘颇开口问道:“你车上载的瓦瓮一共值多少钱?”

主人回答说:“七八千。”

刘颇立即从怀里掏出钱袋递给瓦瓮的主人,说:“你的瓦瓮,我买下了。”然后,命人把瓦瓮全部推到山崖下面。这才疏通了道路,及时地将自己的盐运进了渑池,避免遭遇重大损失。

对于刘颇来说,他用来买瓦瓮的七八千钱就是经济学中人们常常提到的“沉没成本”。试问,如果刘颇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那么他的盐还保得住吗?还能够避免遭受重大损失吗?

生活中,像刘颇这样当弃则舍的人是极少的。大多数人,往往都不愿意放弃,即使那是已经“沉没”的成本,比如,因为一段恋情的失败而郁郁终生,因为一时的失意而绝望等,结果往往失去比“沉没成本”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沉没成本效应”。

当狼拖着受伤的腿逃生时,受伤的腿会成为前进的阻碍,它会毫不犹豫撕咬断自己的腿,以求生存。因为它清楚地知道,与生命相比,那条受伤的腿是“沉没成本”。而人呢?假如一只老虎咬住我们的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试图用手去拯救自己的脚,老虎会连我们的手一起咬住,而且我们越挣扎,就被咬得越紧。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能立刻摆脱这种困境,那么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牺牲掉那只脚。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动背离了既定的方向时,必须立刻停止,予以纠正,不能延误,也不能心存侥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承认既定事实,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放弃应该放弃的,这是在困境中自救的先决条件。”

十几岁的布兰妮常常为许多事情发愁。她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交完考试卷后,总是到很晚还无法入睡,担心自己会考试不及格;那些已经做过的事情每天都要在她脑子里循环回放,然后她总是在心里希望自己当初没有这样做;她还总是回想那些说过的话,然后认为当初没有把话说得更好,并为此后悔半天。

一天早上,全班同学都到了科学实验室。他们的老师保罗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了,他们不解地望着那瓶牛奶,实在不明白它和这堂生理卫生课有什么关系。

过了一会,保罗老师突然站了起来,然后一下把那个牛奶瓶打翻在水槽里,同时大声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然后把所有的人都叫到水槽旁边,让他们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请各位好好地看一看,”他对大家说,“我希望大家能一辈子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已经都漏光了,这个时候,无论你怎样着急,怎样抱怨,都无法再挽回一滴。而只要先用一点思想,先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当时没有那么做,现在再想也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忘掉它,丢开这件事情,注意下次不要发生类似的事情。”

是的,放弃我们应该放弃的,这样生命之舟才不会因为超重而覆没。努力地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勇敢地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理智地分辨二者的不同,并做出取舍,这样我们才能够不在困境中泥足深陷,才能收获更多。

路径依赖规律

战国时,齐桓公养了一批强悍精良的骏马,无论是征战、游猎,还是辎重、农事都要用到这些骏马。

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到马场视察。他问养马人:“养马,什么事是最困难的?”

养马人没有想到齐桓公会这样问,一时之间竟没答上来。管仲却抢前一步代为答道:“臣也养过马。依臣之见,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是最难的。”

齐桓公不解地问:“哦,编排栅栏怎么会是最难的呢?”